社會學和詩學的雙重文字。
讀《長白九章》。
作者:叢文軍《史記》2024-02-08第11版)。
讀者說]任何作家都必須面對文化坐標。仔細研究中國歷史就會發現,幾乎沒有乙個地方是人們真正搬遷到他們的土地上。 一波又一波大大小小的移民,從東到西,從北到南,不斷交融,相互影響,最終以巨大的向心力同化成乙個中國文化圈。
不要貶低不同地方的不同文化。 這些特徵適應了當地的習俗和人們的感受,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培養。 在長白山地區,穹頂的居民在平川馳騁馬匹,牽著長弓射鷹鷹,而樹林裡的獵人則飼養巨大的海東青(一種獵鷹),射殺鹿和刺魚,獲取食物,用“九音十八調,七十二嗨嗨”唱東北歲月。 只有把司雄的《長白九章》放在這樣的譜系中,才能理解其文字的氣息、症狀和美學。
司雄的《長白九章》以“外來者”的視角書寫了一次吉林的文化之旅。 全書共九章,從《松花湖的搖籃》開始,到《燕麥的精神》結束,構成了一幅當代長白文化的圖景。 這幅圖景首先是社會學的。 第一章“松花湖上的文字搖籃”,描寫了松花江奉滿水電站大壩及其重建,展現了中國在政策支援下對水電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探索。 第二章“粉雪之國”,描繪了北國的風光,冰雪逐漸變成金銀山。 《查干湖四遊》《瑪爾湖畔》等章節聚焦生態保護。 《黑土地上的玉公尺香味》《燕麥的精氣》《朝餐桌的人參》《不捨“兩圈”》等,用實物呈現了吉林的風土人情。
作為典型的東北文化聚集地,《長白九章》能有這麼多的“戲劇性”。 其實,“戲劇”是一種過於學術化的表達,而現實情況是,這些“戲劇”只是吉林乃至整個東北的日常生活。 正是通過散文的寫實方式,思雄將吉林文化的日常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 需要注意的是,“非虛構”並不意味著與現實完全相同。 相反,只有通過藝術的歸納,“現實”才能被賦予形狀。 亞里斯多德有句老話,“藝術模仿自然”——模仿並不意味著複製,而是創造。 換言之,社會學的內容必須與適當的詩歌形式相匹配,才能呈現文化的本質。
在作者看來,思雄既有社會學意義上的真誠,又有文學的創造性和表現力。 在《長白九章》中,思雄幾乎每一篇文章都強調一種人文情感。 具體來說,他聚焦於獨特的歷史、人文、風景、軼事,通過不同的敘事視角,構建乙個詩意的長白。
同時,思雄也在敘事規則下進行表達。 他用長白文化來實現自己的語言修辭,這來源於長白文化的整體形態,也源於故事背後的作者不僅僅是“從另一邊看火”,而是從現代性的角度“園化”當地風景文人。 也許有乙個特別的詞來形容這種關懷——“回歸內心”。 “慧心”又稱“慧心”,原指皈依。 在《長白九章》中,它指的是社會學與詩學文字之間、個人邏輯(情感性)與文化邏輯(必然性)之間對話的完成,思雄最終選擇了個人邏輯來發展自己的思想和寫作。 比如在《粉雪國》中,作者喜歡這樣一段話:“北方的春天”用寒冷下的溫暖和躁動感動了我,而現在,卻是“北方的春天來了”。 的確,粉雪之地不是“貓咪冬天”,殘雪正在融化,聞到了“微微南風”的味道。
正是在這樣的“微醺”下,思雄完成了當代吉林文化的書寫。
作者:叢文軍 史驥,東北師範大學媒體科學學院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叢文軍是該校博士生)。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