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春節誕生於中國,也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節日,但現在更像是世界共享的文化盛宴。 春節文化作為中國節日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對亞洲各國有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例如,慶祝農曆新年的習俗在南韓、朝鮮、越南、柬埔寨、泰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也廣為流傳。
在海外華人最集中的地區,如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春節是其法定假日。
三年前,泰國將農曆新年定為國定假日。
一邊是水土養一邊的人,起源於農曆新年,到這些亞洲國家,由於其不同的文化土壤,產生了許多不同的風格,但都有著美好寓意的過年習俗。
與中國隔水相望的朝鮮也慶祝春節,新年問候是朝鮮新年習俗的亮點。 農曆新年第一天的清晨,一家人會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小女孩也會穿上五顏六色的南韓服裝。
新年問候從祭祀祖先開始,家人向已故的長輩磕頭,然後乙個接乙個地向家裡的長輩致以新年問候。
晚輩按世代和年齡的順序向長輩磕頭,祝他們健康長壽,而長輩則準備一些禮物或新年錢。
年輕一代向鄰里長輩和老師致以新年問候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充分體現了南韓人民敬老愛幼的優良風俗。
與朝鮮同屬一地的南韓,在春節習俗中更喜歡“拜祖、盡孝”。 因為在中國學習,南韓人會過農曆除夕夜。 然而,他們更注重新年第一天的儀式和新年崇拜儀式。
在農曆新年第一天的清晨,南韓人按照家譜的順序放置祖先的牌位或肖像,並在供桌上擺放各種美味佳餚。 全家人都穿著傳統的民族服裝,輪流向祖先磕頭。
值得一提的是,起源於中國的春節,在南韓被稱為“老正”,意為農曆新年,而老正是繼中秋節之後南韓的第二個國慶節。
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家都有很多華人居住在該國,這三個國家都有大量的華人社群,居住在那裡的華人僑民非常重視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三十和正月初一。
在農曆除夕夜,柬埔寨的華人會去寺廟請香。 每年農曆除夕晚上10點左右,中國和高棉的男人和女人都會聚集在柬埔寨首都金邊附近的一座寺廟裡。
在這裡,柬埔寨當地的華人將舉行盛大的儀式,請香參拜神靈。
在印尼的華僑保持著原有的春節習俗。 農曆新年期間,家家戶戶都掛上燈籠,長輩會給晚輩發紅包,還帶他們到廟裡燒香拜佛。
印尼人慶祝春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與全家人一起吃團圓的農曆除夕晚餐。
在新加坡的當地華人僑民在春節期間也會有各種各樣的習俗。 比如,排隊買肉乾、紅包、橘子、舞龍舞獅、燈籠。
紅包、舞龍舞獅、燈籠的習俗都好看,那麼“換橘子”是什麼意思呢?
在中國,拜訪親朋好友時總是要帶上一些禮物,比如經常送給北京人過年時送的“點心盒”,以及南方地區經常送來的一些家常醃製的臘肉。
但在新加坡,人們互相贈送的禮物是橙子。
新加坡雖小但交通便利,仍然保留著新年期間探親訪友的習俗。 農曆新年第一天,大人小孩會一起去拜旦,並帶上兩顆柑橘類水果作為禮物。
因為在粵語中,“橙子”和“金子”是同乙個音,兩種柑橘象徵著“好運”和“好事成雙成對”等許多祝福。
長老們會先把柑橘放在乙個紅色的小袋子裡,方便攜帶。 這種習俗不叫“傳送”,而是叫“改變”。 因為當客人離開時,主人還會回饋兩顆柑橘類水果。
據說這種習俗起源於中國潮山,並逐漸成為當地華人和海外華人在過年時必須遵守的習俗。
至於與中國接壤的越南,國內也有很多華僑華人,自然也慶祝春節。 然而,越南北部和南部慶祝新年的方式存在很大差異。 越南南部的人民是非正式的,而北部的人民則更傳統。
舉幾個例子,越南北部的人們在農曆新年30日晚上準備一條活的黃鯉魚或金紙鯉魚,並將其放在供桌上。
越南南部的人民使用印在紙上的飛鶴和快馬作為祭品。
越南北部的人在除夕夜晚上不吃雞蛋,他們不喜歡打破蛋殼,這代表著厄運; 在越南南部,鴨蛋配醬、紅燒肉和春捲被視為傳統的農曆新年菜餚。
在農曆除夕飯桌上,越南北部的人們一定要有香蕉和柚子,還會在果盆旁邊放一束無花果和木瓜,以表示“過年吃飽穿暖”。
但越南南部的人不放香蕉和葡萄柚,果盤旁邊通常有椰子、木瓜、芒果、無花果,根據當地的發音,寓意不錯。
在飲食方面,越南北部的人們會為農曆新年烹製傳統的方形粽子,類似於廣東的糯公尺雞; 南方人用價格實惠的圓柱形粽子,更像是大公尺。
此外,越南還發放了傳統意義上的紅包。 在農曆新年期間,長輩會給年幼的孩子用紅紙包裹的錢。 但需要注意的是,長輩給晚輩的紅包不能馬上開啟,只能在農曆正月十五以後開啟使用。
越南南部的人們也在春節之際購買梅花,以祈求來年的和平與好運。 北方每家每戶都會放一根桃樹枝或種一棵桃樹,祈求來年生活幸福健康。
總而言之,由於其相似的文化淵源,起源於中國的春節受到亞洲各國人民的高度追捧。 其他國家的人在開展春節習俗的過程中,自然會喜歡和欽佩中華文明。
參考文獻: 1]不同特徵的亞洲國家農曆新年習俗[J].科學時報,2008(02):98
2]曉文.亞洲新年[J].應用寫作, 2002(02):9
新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