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工和重工業方面。
東北軍工艱苦創業。
在“自力更生、艱苦開拓、白手起家”的方針指導下,在接收日本部分機械裝置物資,修繕日軍部分破舊營房、倉庫、廠房的基礎上,在老解放區軍隊幹部和全體高階職工的努力下,建立了東北軍工。
首先,琿春地區是我軍東北軍工的精華,是在瀋陽等地運輸一些機器建立起來的。
日本投降後,我黨從延安、山西北部等地派出一批軍隊幹部隨軍向東北推進,先後進入瀋陽、鞍山、長春等城市,接管了部分工作和機械裝置。 當時,瀋陽由蘇軍駐守,新工廠的精密機械裝置大部分都是由蘇軍運輸的。 我們收到了他們留下或尚未移動的一些物資。 即便如此,這些物資對我們來說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然而,1945年11月,蘇軍受《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款的束縛和國民黨的壓力,突然決定將瀋陽等城市交給國民黨**,並要求我們迅速撤離瀋陽。 當時,中共東北局和“東北民主同盟總部”都在瀋陽,接到蘇方通知後,不得不準備立即撤離。
中共東北局責令軍工部在三天內搬出被接管的物資。 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了,我們沒有絲毫的心理準備,所以在緊張忙碌的形勢下,只有少量的機器、裝置、鋰金屬材料、無煙火藥、鋼管等軍用原材料從瀋陽、遼陽、撫順、澳門、鞍山等地運來。 這些物資在運輸途中丟失。 12月中旬,經過幾次挫折,克服了運輸等方面的困難,這些物資被運到通化,在積極建廠的同時,我們繼續收集機器和材料,並組織部分力量進行生產。
1946年3月,杜玉明從瀋陽沿中昌公路東、南、北發動“扇形攻勢”,對通化構成嚴重威脅。 這時,東北局立即決定將軍工廠東遷至延吉地區。 由於國民黨軍隊在5月份占領了四平、長春、吉林等地,我們的搬遷工作不得不繞道臨江、撫松,穿過長白山的深山和古林,直到7月才到達延吉和圖們。 就在工廠即將建成投產時,國民黨軍隊進入並占領了吉林城以東的拉法辛站,對吉東構成了威脅。 我們決定把工廠搬到琿春。
琿春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圖們江畔,地處中蘇、中朝交界三角地帶,是延邊偏遠山區的乙個小縣。 經過近乙個月的艱苦跋涉,大約300輛裝有各種物資的貨車通過朝鮮運往琿春。 在日軍醫院倉庫的廢墟上,我們建造了炮彈廠、子彈廠和鋼鐵廠。
二是雞西地區的軍事工業主要是從哈爾濱搬運一些機械裝置建立起來的。 1946年5月,國民黨軍隊占領長春後,繼續向北推進,到達距哈爾濱120多公里的陶萊招附近,哈爾濱局勢一度十分緊張。 一方面,東北局、東北管委積極組織軍工生產,支援一線作戰,同時指示樂少華、錢志道等人帶領一批幹部職工,將100多車物資和100多台機器從哈爾濱運到雞西, 並利用雞西的煤炭、電力、便利的交通和地理位置靠近蘇聯的優勢,建立另乙個軍事工業基地。他們利用日本鐵路工人遺留下來的宿舍,建造了手榴彈廠和炮彈廠等工廠。
第三,北滿甲甲木斯地區興山的軍工工業是由琿春錢的部分工廠裝置建立起來的。 由於琿春軍工廠數量過多,交通不便,煤電不足,東北局決定將部分軍工廠遷至佳木斯星山地區。 興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有來自鶴崗的煤炭可以使用。 搬遷工作由王鳳元同志負責。 三家工廠相繼搬遷,加上河江的兵工廠,經過調整後,利用日本傀儡遺留下來的舊建築,建造了手榴彈廠、翻砂廠、子彈廠、小型煉鋼廠。
第四,哈爾濱的軍工完全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 這座位於北方的名城,在日本傀儡時代,只有一些木材加工廠、糧食加工廠、菸草加工廠和修理廠,日本投降時遭到嚴重破壞,根本沒有軍工。 從延安到東北,樂少華、錢志道、崔振東率領一批軍隊幹部和工人,利用日軍留下的火藥和炸藥,率先製造了反坦克燃燒彈,可謂是哈爾濱軍工的萌芽! 之後,他們克服困難,挖掘鐵路廠一些裝置的潛力,在全市組織了數百家小型民營鐵廠,如鑄鐵鍋、犁樺等,以加工訂貨的形式進行軍工生產,生產雷管、軍刀、炮彈、宣傳炮彈、爆破罐等, 然後建立了乙個彈藥裝配廠和乙個綜合實驗工廠。
第五,西滿洲地區的軍事工業是新四軍第三師進入東北後,利用從阜新、八緬城、齊齊哈爾等地收來的一些機器,先後建立了子彈廠、小型手榴彈廠、六點炮彈廠、修理廠。 第三師成立軍工部,掌握軍工,後改為嫩江軍區、西滿軍區軍工部,田如甫任主任。 先後在通遼、白城子、嫩江縣等地生產,最後落戶齊齊哈爾。
第六,南滿的軍事工業是在日本投降後,我們黨的幹部在通化、安東新開嶺地區收集部分機器裝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通化、新開嶺、環仁、臨江大力子、安東等地建有炮彈廠、手榴彈廠、擲彈兵炮彈廠等軍工廠,具有一定的規模。
第七,大連是我軍在東北地區最重要的軍事生產基地。 那裡有一家大連建信公司,是華東局幹部在那裡創辦的。 抗日戰爭勝利後,按照1945年國民黨與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關於“大連港國際化”等條款的規定,蘇軍管理大連,行政權屬於“中國”,即 國民黨。根據這一規定,國民黨軍隊和我軍都不允許進入。
但是,在蘇軍的默許下,我黨還是派東北抗日同盟幹部韓光等一批人,成立了中共大連州委。 當時,公安總局局長和副市長都是我們黨的幹部。 他們通常不會干涉我們的所有活動,只要他們不給蘇聯方面造成外交困難。 這種情況對我們在大連地區開展工作十分有利。 1946年8月,中共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指示各地利用大連的現代工業條件,建設軍需基地。 按照這一指示,華東局和華東軍區首先派幹部到大連考察和了解組織軍產的可能性。 1947年春,華東財經委主任朱毅帶著一批幹部來到大連,開始組織軍工生產。 這時,延安的江也帶著一批幹部來到了大連。
在大連地方黨的支援和幫助下,朱、江在與蘇軍談判後,從所轄工廠接管了四家較大的工廠,並與大連州委控制的幾家工廠一起組成了大連建新公司。 朱毅為總經理,江為副總經理。
9月,東北局派張震等10餘名幹部赴大連作統籌,張震被任命為公司副總經理。 江後來擔任軍工部副部長,直到1947年底,新公司初步建成,滿足了大規模生產的條件。 建鑫公司擁有的工廠主要有化工廠(生產硫磺、硝酸等)、鋼鐵廠(精煉子彈鋼和工具鋼)、機械廠(各廠製造機械裝置等)、金屬廠(子彈鋼的精煉加工)、炮彈廠(分為一廠、二廠)。 這些工廠擁有非常好的裝置和一批技術力量。 建鑫公司是一家品類廣泛的綜合性軍火企業,主要生產後膛炮彈。 為了保密,為了不給蘇方帶來外交麻煩,它以商業企業的形式出現,稱為建新公司。 當時,它最初是由華東局用人手和錢經營的。 華東局位於山東宜都一帶,與大連僅隔渤海海峽,海上交通雖然被國民黨軍隊封鎖,但來往還是比較方便的。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到1945年秋我軍進入東北,1947年秋東北軍工部正式成立時,東北軍工經歷了選址、搬家、 並建造工廠。1948年,在第一次軍事生產工人代表大會上,我把這個階段描述為“工廠搬遷,機器與游擊隊作戰的艱難階段”。 但是,我們終於渡過了難關,走得更踏實、更穩了。 這為今後軍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軍工部的工作就是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的。
東北軍工部成立。
1947年上半年,中共東北局開始考慮正式成立軍工部。 軍工部的成立有兩個戰略規劃:一是從當時戰局發展的需要出發,要成立軍工部,統一東北各地區軍工領導,加強軍工生產領導,促進東北和全五解放戰爭的勝利; 其次,考慮到東北地區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東北地區軍工的發展必然會在技術人才方面走在先。 成為未來整個行業發展的基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關於在東北建立鞏固根據地的指示,我十萬大軍陸續進入東北,與國民黨展開了東北的激烈鬥爭。 1946年上半年,國民黨向東北調動了7支軍隊,共計25萬餘人,加上15萬地方偽滿軍和土匪隊伍,共計40多萬人,遠遠超過我軍。 國民黨軍隊趁著我軍尚未站穩腳跟,來不及補充休養,主力尚未集中,新編制部隊缺乏戰鬥力,不鞏固,對我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先後從我軍手中奪取山海關、錦州、遼陽、撫順、四平、本溪、長春、吉林等城市,從蘇軍手中奪取瀋陽等城市。
特別是我軍在四平保衛戰中戰敗,活兵大量損失後,國民黨軍隊向北進攻,我軍被迫撤退到松花江以北。
3.第四縱隊堅持鬥爭。 當時形勢嚴重,我們很難實現壟斷東北的想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北軍工不可能有乙個穩定安全的生產環境,也不可能集中統一領導,只能採取與這種動盪形勢相適應的“多巢主義”,在高度分散、東西移動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地生產子彈和手榴彈, 以滿足部隊的需要。再說了,當時的戰爭規模沒有後來那麼大,我軍兵力不大,繳獲的彈藥還能解決一些問題,依靠自力更生發展軍產解決部隊需要的矛盾不是很突出。
但是,由於我軍在東北的一系列指示和1946年7月中共東北局擴大會議通過的關於“東北形勢和任務”的決議(又稱“七七號決議”),東北局勢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我軍殲滅敵軍4萬餘人,粉碎了敵人“南攻北守,先南北”的戰略計畫。 我軍已從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 5月,東北局召開會議,作出關於《東北現狀和任務》的決議(又稱“五五”決議),向東北全黨提出了新的任務:“積極組織力量,全力準備大入侵,大批殲滅敵人, 收復大量失地,鞏固和擴大解放區。 隨後,從5月13日至7月1日,發動“夏季攻勢”,收復42個城鎮,殲滅敵軍8.3萬餘人,解放區擴大16萬平方公里,完全連線了南滿、北滿、東滿、西滿、吉查雷利奧等解放區。 這一新形勢的出現,對東北地區的軍事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我軍實力的發展看,1945年底,我軍只有10萬兵力進入東北,但經過“三訪江四護”戰役,我軍已發展到5個縱隊、8個獨立師、2個保衛旅,加上總司令部直屬單位和東北軍區地方單位, 總兵力超過 460,000 人,到 1947 年夏季攻勢時和秋季攻勢之前,它已發展到 730,000 多人。同時,中共曾要求東北局在兩年內發展120萬軍隊,其中20萬人留守家園,100萬人進關打仗。 按照中共的這一要求,東北局和“東宗司令部”(簡稱“東北民聯軍司令部”)制定了擴軍計畫:1948年新建獨立團126個,總兵力30萬人,但實際上,到年底,已經組建了164個獨立團,37萬多人。
此時,東北人民解放軍(1947年11月改名為“東北民聯軍”)和東北軍區已編成12個縱隊、14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路縱隊。 乙個總兵力為一千五百人的坦克團。 要打造如此龐大的軍隊,已經不可能單靠戰場占領的需要,必須大力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 當時,***同志指出,正規軍建設缺一方面,有三項任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是參謀工作; 二是訓練1000人; 三是軍工建設。 他提出,把軍事工業建設作為正規軍建設的三要素之一。 由此可見,東北局和“東總局”的領導把軍工建設提公升到了重要的戰略地位。
因此,在我軍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加強軍工建設,建立統一的軍工組織勢在必行。 從戰爭的規模來看,在我軍進入東北初期,戰爭的規模相對較小。 但是,自從“三出江南守三”戰役以來,隨著我軍的發展壯大和戰爭的不斷勝利,戰爭規模越來越大,防禦陣地戰和縱深戰成為主要形式。 這樣一來,火力的使用就沒有比過去多多少倍了,彈藥的消耗也在增加,對攻擊防禦工事的需求也在增加。
這個時候,只需要根據我軍的需要,加強軍產。 只有生產出更多適合我軍情況的一流彈藥,才能滿足我軍作戰的需要。
東北軍產要肩負起支援民族解放戰爭的重任,這也是軍工部成立的重要原因。 1947年11月13日,**同志給東北局發了一封電報:“要全力加強軍事工業建設,以支援全國作戰為目標。 也就是說,東北的軍產不僅能滿足我軍東北的需要,而且能擔負起支援民族解放戰爭的任務。 事實上,這也是事實。 這樣一來,東北軍產的任務就更加繁重了。 要完成這項任務,就不可能不建立乙個統一的管理機構。
從東北根據地的環境看,由於我軍在東北的連續勝利,東北各根據地已經完全聯動,這為東北軍隊建設準備了穩定的後方,為軍隊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改變了戰爭初期的“多巢主義”,走向集中統一領導。 因此,在上述形勢下,東北局考慮成立軍工部,是非常及時、正確、非常必要的。
在軍工部成立之前,東北軍區名義上設軍工部,由軍區第二參謀長吳秀全同志兼任部長。 軍區的軍工生產由他親自指導。 當時,由於局勢不穩定,軍工廠動靜很大,同時動靜。 一邊建廠,一邊生產。 可以說一切都不在正軌上,游擊風格很強。 吳秀全只有兩個秘書來協助他完成這項工作。 他帶著秘書到各個軍工基地了解情況,實行面對面領導,當場解決問題。 當然,這種狀況並不能滿足當時形勢快速發展的需要。 1947年5月17日,他在《關於軍工部若干情況的報告》中提出,上級派一名懂技術的幹部主持軍工部的工作,由他協助。 沒想到,這個差事就落在了我的頭上,我和吳秀全同志是老戰友,在江西紅軍學校的時候就認識了。 他是乙個非常好的人,非常公平,非常單純,非常忠誠,努力工作,我們一直合作得很好,關係也很融洽。
不久,東北局副書記***同志首先代表東北局與我交談,請我擔任軍工部部長。 他說,沒有軍工的支援,我們要打一場大仗,就不可能解放東北和全國。 他問我在組織軍工部方面有什麼困難,我能不能組織起來? 當時我們的軍工生產非常分散,條件也很差,從事軍工行業非常困難。 但是,在打通和攻堅薄弱環節的工作中,我始終十分積極,不怕困難。 當年,井岡山改造王佐和袁文才的部隊不是更難嗎? 你不是還在面對困難,上山嗎? 此外,我還學習了機械製造。 這一點,**同志很清楚,這是在當時沒有技術人員的情況下,我學的專業也算是專家了! 可能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我被任命為軍事工業部長。 我愉快地接受了黨的這份大託,走出了軍校的大門,踏上了軍工戰線。
**同志還和我商量了軍產政策等問題,他還告訴我,上任後,一定會想辦法把當時蘇軍在滿洲里要運的被俘的日本關東軍拉攏過來。
隨後,**同志又和我說話了。 他剛從蘇聯接受治療回到哈爾濱。 他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軍隊的擴容、部隊的組織和政治工作上,同時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後勤和軍事生產工作上。 他對我說:“長宮同志,你要我們在兩年內建成百萬大軍,準備百萬大軍的進軍。 東北局決定,要抓好軍工建設,搞**彈藥。 我們請秀全同志做你的政委,後勤部的車子和司機都由你調來,他們多打理家裡的事情,你就跑到外面跳來跳去,你怎麼看? “我說富春同志已經和我談過了,我服從了黨的決定。
在那之後,他和我談了大半夜,討論如何提高軍工工業的產量。 他鼓勵我,說我一定會做好這份工作。 我說:“搞軍產,要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 但是,我們目前缺乏技術人才。 我想,在尚未被遣返的日本僑民中,有一些技術人才和軍工,我們可以把他們組織起來,給予他們各方面的優待,調動他們為我們使用的熱情,讓他們幫忙尋找,教我們再去這是缺乏技術人員。 既要注意人才的引進,也要注重培養自己的技術隊伍,只有有了技術實力,軍隊生產才能大發展。 你回去制定乙個計畫並開始! ”
他還讓我繼續挖掘日本人埋在東北地下的秘密**倉庫,以尋找彈藥**。
1947年9月,在東北局和***同志的領導下,東北軍工大會在哈爾濱召開。 它持續了20多天,於10月7日結束,因此也被稱為“十月會議”。 這是我軍抵達東北以來的第一次全區性軍工會議,也是軍工部成立時召開的一次轉折點會議。 出席會議的有東明軍工基地負責人和軍工部領導,包括季友、何長功(部長)、吳秀全(政委)、韓振吉(副部長兼會春辦主任)、王鳳元(副部長)、高昌久、樂少華(雞西)、錢志道(西東安直屬第一廠)、 王力、崔振東、劉正東、王虎國、徐良圖(吳秀全的秘書)、劉元義、肖勝元、沈毅(牡丹江)、吳雲慶、王慶才、周建南(東安直屬二廠)、田如甫(齊齊哈爾)等。會議由吳秀全同志主持,討論軍事建設問題。 經過20多天的激烈討論,在思想上明確了東北必須建設成為全國軍事工業基地,必須積極支援民族解放戰爭。 從組織上決定,東北地區所有軍工生產企業統一統一領導,各軍區、縱隊、師將軍備維修工作交軍工部驗收,統一體制、生產計畫、產品分配。 南滿、吉林、西滿等軍區直屬軍工部管轄。 會上,正式宣布成立軍工部,何長功任部長,吳秀全兼任政委,韓振基、王鳳元任副部長。
軍工部設在哈爾濱,幹部來自世界各地。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部辦公室、材料室、技術工程室、供應處、黨委辦公室、顧問室相繼成立。 後來,成立了政治部和工會,高昌昌任政治部主任,馬 溫任政治部副主任。
軍工部隸屬於東北軍區,但實際上卻由東北局直接管理。 如果有什麼事情要做,我們會直接去找軍區和東北局的領導。 當時,我與***同志和***同志接觸最多。 **這是我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的乙個同學,我非常熟悉。 我在東北逗留期間,他負責後勤保障,給了我很大的支援和幫助。 東北局的決定是由他轉達給我們的。 羅鎔基同志也和我關係很密切,我經常請他指點我工作。 他也非常關心和支援我們的工作。 劉亞樓同志是軍區參謀長,我們之間有很多交往。
在我成為軍工部長後不久,我還擔任了軍械部長。 軍工部負責工廠負責彈藥生產,軍械部負責第一批彈藥及其分配,都是戰場保障工作價格,所以當時我的負擔比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