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起源於中國東北的女真人,以放牧和游牧為主。 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人,建立了後晉政權。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氏族名稱改為滿洲人。 1636年,皇太極被稱帝。 國名改為清朝。 1644年,扶霖率清軍進京,進入中原,正式開始統治中國。 清初的統治集團轟轟烈烈,平叛,統一台灣,鞏固新疆,逐步壯大國力,不遜色於漢唐時代,被譽為歷史上康謙的盛世。 清順治十八年,也就是1661年,人口只有1900多萬,到了乾隆55年,也就是1795年,就達到了3億多。 1722年,康熙最後一年,國庫白銀只有800萬兩,而在1735年,也就是雍正的最後一年,則達到了6000多萬兩。
但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清朝的衰落就顯露出來了。1912年2月12日,清朝龍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清朝溥儀退位,標誌著統治中國268年的清朝正式退出歷史舞台,也標誌著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王朝的終結, 這很尷尬。回顧清朝歷史,這一時期的教訓和經驗太多了,給世人留下了無窮無盡的反思和學習,值得深思和學習。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1906-1967)。
淪陷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實行了對外封城的國策。
封國政策始於明朝的禁海令,明朝**為了海防安全,只開放了漳州越港作為通商口岸,出口管制更加嚴格。 1757年,乾隆時期,在沿海實行完全閉關鎖國的政策。 除廣州外,其他港口均對外關閉**。 究其原因,是怕西方洋外人北上深入內地,支援沿海地區已經存在的反清情緒,勾結內外,直接威脅到清朝的統治。 嘉慶皇帝的外交政策比乾隆更為保守。 清朝康永謙百餘年的繁華,蒙蔽了統治者的雙眼,使他們不願進取,沉溺於過去的輝煌。 孤立中國的後果是它與世界其他地區隔絕,對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
1793年,英國使節馬加爾尼訪問了清朝。 馬加爾尼帶來了歐洲最先進的天體軌道飛行器、地球儀、軍艦模型和榴彈炮,目的是加強與中國的聯絡,開發第乙個機會,並開啟中國市場。 另一方面,清朝將使節的訪問視為貢品。 在大清眼中,他們精心挑選的禮物,無非是耍花招。 乾隆宣稱,**產品豐富,沒有驚喜。 斷然拒絕新增**埠並固定關稅。 經過調查研究,馬加爾尼認為,清朝無非是乙個長著泥腳的巨人,只要輕輕一觸,就能被打倒在地。 英國馬加爾尼使團未能與乾隆皇帝交談,剝奪了中國與世界進行文化和經濟交流的機會。 清朝並不知道,它正面臨著乙個全球化的時代,海外擴張和殖民擴張,西方資本主義迫切需要尋找乙個新的巨大市場,而中國無疑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當時,1819年,英國人史蒂芬森發明了蒸汽機車,英國進入工業革命,從乙個農業島國到工業強國,占領了歐洲市場。 自1860年以來,日本一直在從亞洲向歐洲過渡,並致力於向西方學習。 西方國家通過調查了解了自己的國力和國力。 無論風暴有多大,都無法阻擋歐洲人開拓中國市場的決心。 無論清朝願不願意,它都會被捲入全球化的洶湧浪潮中。 1840年到1860年的兩次鴉片戰爭迫使中國敞開大門,《南京條約》等一系列條約的簽署,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無疑是一記耳光,但對道光皇帝和處理談判事務的**來說,卻是松了一口氣,擺脫了外國人要求直奔北京談判的麻煩, 並暗自慶幸僅限於5個通商口岸,除了廣州堅決反對外國人進城,並發起了一場浩大的運動,除了煞費苦心地編纂了幾本關於外國的書籍外,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一事件對清朝制度的動搖有多大。因此,儘管主權一再受到侵犯,但與外界隔絕的清朝仍然對西方先進技術表現出被動和麻木。 失敗並沒有促使清朝**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落後。 直到第一次中日海戰,北洋海軍被徹底殲滅,失去權力、羞辱國家的《馬關條約》的簽署,徹底粉碎了清朝成為大國的夢想。 甲午戰爭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刺破了清朝紙老虎的形象。 直到這時,清朝才感受到了從第一王國到戰敗國的巨大差距和巨大衝擊。 咸豐年間,終於認識到英、美、法、俄三國的實力強於清朝。
馬克思曾這樣評價清朝:乙個擁有三分之一人口的龐大帝國,無論現狀如何,都滿足於現狀,人為地與世隔絕,想盡一切辦法用完美的假象來欺騙自己。 這樣的帝國注定要在一場生死決鬥中被粉碎。
第一次中日海戰**。
垮台的第二個原因是清朝的腐敗。
清朝於1888年通過西化運動建立了北洋海軍。 當時,中國的海軍實力是世界第八大,是東亞最大的海軍強國,而日本海軍則在世界排名第11位。 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了現代化道路,國力一飛沖天。 其大陸政策的本質是開闢萬里江浪,向國外入侵擴張。 為此,加緊了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準備工作。 日本日益成為清朝的乙個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大臣李鴻章一再要求增加海軍軍費開支,購買先進艦炮,以取代北洋海軍落後的裝備。 但清朝慈禧太后卻不允許。 慈禧太后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為了過生日,決定建造頤和園,耗費巨資,挪用海軍建設經費,禁止南北洋海軍在2年內購買**和槍枝。 1889年,光緒皇帝的婚禮耗資550萬兩,相當於購買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3艘。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 朝鮮在牙山、平壤打了12個小時,在黃海打了5個小時,北洋海軍被徹底擊敗,全軍覆沒。 此時,慈禧太后60歲生日慶典正在北京舉行,京城載歌載舞。 慈禧宣布,3日,將把所有重大軍事事務都放下。 一邊狂歡,一邊打敗。 如此腐朽的清朝,怎能不死。
晚年,慈禧太后**。
崩潰的第三個原因是**和人們思想的禁錮。
清朝吸取了蒙古、元朝拒絕漢文化及其滅亡的教訓,順治皇帝將儒家思想確立為基本國策。 宋代以來,以“三原五常”為核心的成立新儒家思想鞏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但也使民主科學精神難以產生和傳播。 雍正年間,由於害怕朋友交往,實行***政策。 在康熙、雍正、乾隆的100多年裡,**的冤枉之舉空前,案件數以百計。 清政要傳天下,士大夫不敢只為了用之用,才有二心,從而實現社會由亂到有序。 於是,學者大多被用於保護自己的知識,缺乏爭辯和探索,清朝的思想文化變得狹隘和侷限。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自詡為優越國度的清朝從來不把西方人當回事,戰後被西方牽著鼻子走的清朝,依然無法正視西方強於自己的事實,清廷和外界還認為中華文明是最好的, 敵人沒有受過教育。向西方學習就是打敗夏天的防禦。 可見,與國力的衰落相比,文化的優越性似乎讓清廷議論紛紛。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從1842年到1848年,魏淵編纂了60卷的《海國地圖集》,這是一本詳細介紹西方國家科學技術以及世界地理和歷史知識的綜合性著作。 清朝從上到下對這本書進行了批評、拒絕和抵制。 更**不想學習,不想改變已經成為歷史的慣性。 此外,清朝的保守派大多是博覽群書的清流人,他們憎恨外國列強的侵略,認為任何妥協和談判的行為都是權力的喪失和國家的屈辱,任何向西方學習的行為都會導致依依向夏氏的轉變, 這會玷汙中華文明,這種道德純潔主義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然而,這部不朽的著作傳到日本後,卻出乎意料地受到了熱烈的反響,並被重印了20多個版本,對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啟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燒毀,一系列屈辱國家的條約的簽署,並沒有真正從精神和文化層面觸動學者。 在第一次中日戰爭中,中國一舉被日本打敗,這種刺激確實刺痛了中國學者。 通過失敗的屈辱,中國人終於明白了適者生存法則在國際政治中的意義。
清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通過分析其失敗的原因,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首先,中國對外開放是永無止境的。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乙個典型的例子,當時中國對外封閉,但中國也有開放的朝代。 鎮觀的統治和開元王朝的繁榮,都離不開它的開放政策。 唐朝接待了來自70多個國家的3萬多名學生和使節,使長安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嚮往的國際大都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濟發展,都是在開放的條件下實現的,未來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要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 中國堅持開放建設,實現了從閉關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點。 開放已成為當代中國的標誌。 實踐充分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滯後。 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外開放得越多,國家就會越富裕、越強大。 因此,我們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應該越開越大,永無止境。
第二,中國的反腐敗鬥爭始終在路上。
清朝的垮台證明,腐敗是最有可能導致政權垮台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採取“打虎”、“打蒼蠅”、“獵狐”多管齊下的辦法,堅決剷除腐敗這一最大危險,堅決打贏我們輸不起的反腐敗鬥爭。 反腐敗鬥爭只是在進行中,而不是在完成中。 反腐敗始終在路上。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順應它的人興旺發達,而反對它的人則死去。 以銅為鏡子,可以穿衣打扮; 以史為例,我們可以知道興衰。 我們要從清朝滅亡中吸取深刻教訓,勇敢面對全球化大潮,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反腐敗倡廉政,繼續積蓄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