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的文化工作者中,我們還發現了幾個龍年出生的人,他們與自己的出生生活年相吻合。 其中有天一閣古籍修復者、寧波交響樂團首席演奏家、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在不同的崗位上,他們各自實現自我價值,迎來自己“一年比一年好”。 其中有幾位是“新寧波人”,也越來越深入融入城市的血液,衍生出新的幸福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前夕,謝龍龍在天一閣修古籍。
“我出生在龍年,所以我被稱為'龍龍'”。
在天一閣做古籍修復工作的謝龍龍,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但動手能力強,善於“細雕”,在圈內外頗有名氣。
我出生於1988年,恰好是龍年。 當時媽媽說叫'小龍',我報名的時候,大家都說長大後可能不宜這麼叫,就叫'龍龍'。 ”
小時候,他會嘗試在紙上畫龍。 當我上小學一二年級時,我由一位美術老師教我。 他的龍有點胖,看起來有點可愛。
2011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技學院古籍修復專業,至今在天一閣從事古籍修復工作13年。
他是天一閣古書修復師中為數不多的男性成員之一,每天蜷縮在乙個兩公尺多長的箱子上,拿著工具小心翼翼地填補古籍書頁上的漏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去年共修復8冊,共15卷,1600多頁,主要是天一閣收藏的明清古籍,如《新雜誌楊明先生文選》《白石業手稿》《國安先生詩集》等; 還有元代的珍本,如《劉翔碩元》; 明代的《漢詩傳》是銅活字,張岱的《詩書》是手稿,也比較珍貴。 謝龍龍說著,開啟了自己的“年度收藏修復清單”。
最近,我正在寫《明文海》,這是清代黃宗羲編纂的明代各家族文章集,共6卷,約500頁。 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裝訂好的書,字型不同,紙張不同。 全書主用紙為竹紙,顏色粗細不一,還摻入少量皮紙。 完成已經乙個月了,現在修復進度是2到3。 ”
謝龍龍是江蘇南通市海門人,他計畫在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坐四五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回家,過年第四天再回來。 “春節過後,再過乙個星期,我就能把整套書看完了。 ”
謝龍龍的《明溫海》正在修復中。
謝龍龍現在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繼承了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 “本命年的願望是繼續修復古籍,有時間就想完成我的愛好,一套許久未作的模型。 我也希望有乙個假期,我可以去看看我喜歡的風景。 ”
奏響人生“交響曲”
黃晨玲是寧波交響樂團的首席中提琴。 作為畢業於法國里昂國立學校的上海人,黃晨玲於2016年從里昂歌劇院辭職,加入寧波交響樂團,短短兩年時間,他就定居在寧波,與同為上海的高中同學和妻子一起來到寧波生活。
採訪時,電話那頭傳來叮咚的鋼琴聲,是他6歲的女兒在家練習。
黃晨玲和他的女兒。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夕夜是交響樂團最繁忙的時間。 整個1月和2月初,“平均每兩三天就有一場演出”。 從寧波的年會到鄞州、海曙、鎮海等區(縣、市)的春晚。 最誇張的一天,第一天在杭州灣演出,第二天晚上在上海演出《花開,田園韻味》**會,回城過夜後,第三天中午到達寧波春晚現場合成彩排,直到兩天後才完成演出。
不過春節檔演出的壓力相對不如當季那麼大,曲目都是熟悉的,以活潑歡快為主,營造出一種氛圍感,比如《春節序曲》、各種“波爾卡”、《胡桃夾子》選段等,排練時間較少。 ”
作為乙個因為交響樂團而定居寧波的“新寧波人”,黃晨玲對寧波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
在我們樂團中,大多數成員都不是本地人,我們被這個樂團和這座城市所吸引,決定在寧波定居。 在他眼裡,寧波是乙個非常有魅力的城市,氛圍很好。 “我們知道,乙個優秀的交響樂團不僅僅是乙個城市的名片,更能促進古典音樂的普及,提高市民特別是兒童的欣賞水平。 ”
目前,黃晨玲有兩個孩子,妹妹6歲,弟弟2歲,是時候調皮了。 “我感到非常滿足,日子一天天過去,有點累,但很充實。 我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花更多的時間陪伴我的孩子。 黃辰吩咐了一句妥妥的“爹爹”語氣。
黃晨玲和孩子們。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碗上釘著龍,瓷器上繡著
應培明是寧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釘碗技藝代表傳承人,1964年7月出生,今年60歲。
從1997年開始,他一直從事瓷器收藏、瓷器研究、修瓷等工作。 2010年3月,他前往景德鎮學習釘碗技藝,並拜敬景德鎮古陶修復大師曹開銀為師,完成學業後為許多古瓷收藏家修瓷器,受到廣大藏友的好評。
應佩明在指甲碗裡。 記者石久陽 攝。
應培明現主要在位於下營街的鄞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工作。 這個“大隱城”的地方,2022年夏天就要開工了,因為小紅書的熱度,迎來了最大的“井噴”。 根據入場登記資料,2023年全年,鄞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參觀人數將達到9萬人,“這還不包括很多沒有登記的孩子”。 應佩明的語氣聽起來有些激動。
基本上都是年輕人,週六週日有很多人,也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去體驗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做竹編、做香囊、面雕等等。 ”
為了迎接龍年,應培明特意在釘碗上做了“龍”的圖案,“我從北宋的越窯青瓷'複製'出來的。 為了鞏固這個愛好,應培明多次去過上林湖嶽窯遺址博物館,也去過寧波市文物管理研究所的倉庫學習觀察。 “這條來自北宋的'龍'在今天看來仍然很有美感。
北宋時期的“龍”。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祝願過年,希望明年鄞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會更好,讓更多的人來體驗、感受和喜歡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有一些學生正在和我一起學習釘碗,通常一兩年,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有更多的學生! “應培明說。
*:永牌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