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寫敘述還是討論,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材料。
老師希望這些素材能給文章增添色彩,讓文章看起來更“高大上”,比如經典經典、語錄,還有偉大的科學家、為國爭光的體育明星等等,同學們有時更喜歡用自己喜歡的素材,比如自己喜歡的娛樂明星、網路**等。
在這一點上,老師肯定是想說服學生,學生也想堅持自己的觀點,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學生被考試成績打回現實。
現在是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修煉重要嗎》來自高中的一次聯合入學考試。 高中一般都是寫討論的,這篇文章的作者也應該想寫討論,或者認為自己在寫討論。
題目指出,題目是“修身養性”,雖然不算高明,但問題不大。 開頭都是討論,其中“乙個人的修養很重要”這句話表明了態度,但這句話只陳述了事實,不能成為討論的論據,本文的中心論點可以是“我們應該注意個人修養”。
最後,也是一場討論,“所以,修煉對乙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它會伴隨我們的餘生。 當我們處於低谷時,它能給我們力量和希望“,這個結尾寫得很好,尤其是”力量“和”希望“這兩個字,井井有條,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味道。
中間部分基本上是乙個三明治討論。 文章用了大量篇幅講述了《散野》中兩位主人公江和顧飛的故事,穿插著他自己的感情。
文章寫了江成的身世、家庭、學習、成長等,還寫到了江成與顧飛相遇,與顧飛成為好朋友,兩人互相幫助。 文章可以稱作《江成和顧飛的故事》,但又不像是敘事,因為素材來自**而不是生活,而來自生活的素材被稱為“原創”,所以**的大規模敘述可以稱為“抄襲”。
老師沒有詳述整體思路,老師看完後的第一感覺就是選材不好,說:實在受不了,這麼多材料都沒用,這群學生能不寫《散野》和《某某》之類的作文嗎? 破碎的心從《散野》開始,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最後,老師給了低分作為提醒。 看來老師碰到了很多類似的材料。
說真的,現在很多學生喜歡從網上找資料,因為喜歡,所以想用,有時候甚至冒著被老師批評的風險才用,有些作文也拿到了高分。
有幾種可能的情況,分數很好。 首先,作文運用巧妙,如只引用一句話; 二是老師不在乎你用什麼型別的材料,只在乎你的材料是否符合文章的中心。
但事實上,很多老師都不希望學生使用這種材料,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所謂的“金句”。 一位老師是這樣說的:我在給作文批改的時候,發現很多孩子都痴迷於他們一直寫的“人間陽光恰到好處,風吹過樹梢”。
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句話再好看,看多了就沒意思了。 圖中“羨慕小子”這句話很好聽,但是當老師在一篇批改作文中多次看到這句話時,他不知道該說什麼。
其實寫作沒有錯,但如果你的老師不希望你這樣寫,你可以把這個“喜歡”和作文分開,要知道有些“喜歡”是適合留在心裡的,而不是為了向公眾展示。 至於老師,如果不想讓學生寫字,那麼最好單獨和學生談談,要真誠,相信學生會聽,而不是直接嘲笑他們或給他們低分。
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也能寫出優美的句子。 “我是院子裡的常客,盼望著春天開花,秋天結果。 奶奶也是醫院的常客,但她和我不一樣,夏天看我,冬天看我“,這段話出自一篇考試作文,樸實無華,卻又很漂亮。
你覺得怎麼樣?
*來自網路,侵刪,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