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裡,隨著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北約為代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干預,是否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問題引起了全球的關注,甚至有人對此感到悲觀。
例如,川普和塞爾維亞的武契奇都公開表達了對世界處於第三次世界大戰邊緣的擔憂。 被譽為“**常青樹”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專門分析了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可能出現的情況,這也是開場白的**。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可能會對哪三個國家採取行動? 有什麼不滿? 1932年5月,在日本的熱烈邀請下,查理·卓別林乘坐專列,開始了他第一次訪日。
作為享譽世界的喜劇大師和“現代戲劇之父”,卓別林的每一次亮相,都會引發千千萬條空巷的熱烈歡迎。 當他抵達日本神戶時,4萬人聚集在車站外,手捧鮮花歡呼。
彷彿整個日本都被卓別林的非凡魅力所吸引。
原本以為日本人民會熱烈歡迎卓別林,沒想到**集團聯手策劃了一場針對卓別林的暗殺行動。 這位舉世聞名的明星剛到日本時,被這樣對待是震驚的。
背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他是一位受歡迎的荷里活明星。 如果不是他的國籍是英國人,恐怕他也逃不過這個命緣。 多年後,卓別林在一次採訪中感嘆道:“我很難想象,如果我不是英國人,而是美國人,他們計畫處決的結果會是什麼。 ”
這一集揭示了日本暗殺企圖的第乙個目標 - 美國。
二戰結束後,美日合作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兄弟”關係。 美國作為日本的佔領國,希望將其確立為遠東的戰略要地。
而日本作為乙個戰敗國,需要找到支援來恢復國家。 於是,雙方的合作很快形成,美日同盟就此建立。
多年來,美國視日本為“親生兒子”,不僅為日本擺脫戰敗賠款的困境提供了大量援助和支援,還為日本創造了無數的就業和收入。
在美國軍方的支援下,日本在短短20年內從經濟崩潰的邊緣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日本卻沒有忘記“吃人短,手軟”的教訓,多次非法侵入釣魚島,在台灣、南海、香港、新疆等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
日本還積極支援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反華行動,成為美國的“棋子”。 總的來說,美日關係是“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的關係。
隈研吾昭夫在千葉縣玲澤大學的演講在日本引起了軒然。 他聲稱,美國在二戰期間投下原子彈是一種無奈的行為,應該得到日本人的原諒和理解。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日本人民心中的痛苦和仇恨並沒有減少。 這一事件表明,美日同盟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堅不可摧。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火焰、巨大的蘑菇雲和近40萬人的悲慘死亡仍然縈繞在日本人民的心中。
仇恨是持久的。 當然,日本對美國的憤怒不僅限於此。 在19世紀,日本和中國一樣,奉行閉關鎖國政策,成為西方列強掠奪原材料和傾銷貨物的目標。
1853年,英國剛剛發動鴉片戰爭,開啟了對華大門,佩里准將率領一支美國海軍艦隊威脅要逼迫日本開放國門,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
次年,兩國簽署了日美協定。友好條約。根據該條約,日本必須向美國開放下田港和函館港,提供淡水、食品和其他物資,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
日美親善條約:在表面的“親善”背後,依然是羞辱國家的不平等條約。 日本,乙個崇尚武士道精神、奉行軍國主義、近乎偏執地追求榮譽的國家,從來不會選擇忍受和忘記被美國侵略的恥辱。
他們用復仇作為復仇的手段,即使他們自己是侵略者。 因此,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軍方和黑幫就試圖**“荷里活巨星”,想以此為契機報復美國。
除了對黑船事件和歷史上兩次原子彈的舊怨外,美日結盟後還有許多新的敵意。 首先,二戰結束後,美國在日本沖繩等地駐紮了大量軍隊。
這些駐日美軍經常犯下上千起搶劫、盜竊、襲擊婦女、故意傷人等罪行,給軍事基地附近的人民造成了難以言喻的痛苦。
然而,由於兩國關係的不平等,美國向日本施壓,要求其隱瞞和銷毀所有案件記錄。 日本人雖然不甘心,但只能忍氣吞聲,任由受害者的痛苦和怨恨與日俱增。
其次,日本在90年代遭受的經濟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造成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日本製造業、電子業和汽車工業的興起,美日兩國的逆差不斷增加,佔美國國際逆差總額的60%。
這不僅意味著美國無法從日本中受益,而且正在填滿日本的錢。
1985年,當美國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危機,弟弟的崛起直接威脅到美國的經濟霸權時,美國與英國、法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起,以半脅半誘的方式迫使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
協議生效後,美元對日元的匯率迅速,大大提高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由“逆差”轉為“盈餘”。
另一方面,日本的出口競爭力受到日元持續公升值的極大影響,因為日本是乙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國家,其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商品出口。
《廣場協議》使日本經濟一度繁榮,但最終導致90年代經濟泡沫破滅,使日本陷入長期衰退,至今仍未恢復。 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削弱日本的陰謀。
從佩里艦隊的入侵,對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深仇大恨,到駐日美軍的縱容,再到利用日本作為抵禦經濟危機的工具,雖然美國幫助日本迅速從二戰中恢復過來,但這些“小恩小惠”顯然掩蓋不了美國對日本的利用和侵略。
一向順從美國的日本,最近開始表現出與美國不同的能源政策。 據報道,日本無視美國的制裁令,以每桶60美元以上的價格進口俄羅斯石油,顯示出“日本與美國和西方國家在能源問題上的分歧”。
此外,僅在 2022 年,日本就出售了高達 2245 億美元的美國債券,成為“年度美國債券的最大賣家”。 這表明日本正在積極推動“去美元化”程序,抵制美元的霸權。
也許是因為歷史原因和日本所表明的跡象,基辛格在推斷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將進攻的三個國家時,將美國排在第一位。
二戰期間,日本與澳大利亞和中國有著悠久的世仇歷史。 相較於與美國的複雜糾葛,日本與澳大利亞和中國的仇恨源於1941年12月8日,當時日軍利用美國偷襲珍珠港的勢頭,對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發動猛烈攻擊,瘋狂掠奪資源,其中澳大利亞首當其衝。
在戰爭的洪流中,澳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新加坡淪陷後,日軍的殘暴讓整個澳大利亞都感到憤怒。
很快,八分之一的澳大利亞人參戰,決心與日本作戰到底。 他們甚至提出提供軍事基地,以幫助美國在太平洋戰區對抗日本。
然而,這也導致了更大的災難。 日軍在澳大利亞各地進行了瘋狂的轟炸,特別是在達爾文等軍事基地。 據統計,在最大規模的轟炸中,有7000多名士兵和平民喪生。
澳大利亞在二戰中的表現不容小覷,他們發誓要堅決反擊任何威脅。 1944年7月,美國和澳大利亞在紐幾內亞戰役中獲勝後,澳大利亞堅決拒絕日本的投降要求,將17萬名日本戰俘全部處決,沒有乙個倖存者。
澳大利亞還設立了專門揭露日軍罪行的博物館,入口處擺放了一面日本國旗,遊客必須踩著日本國旗才能進入。
雖然日本是這一系列人道主義災難的根源和罪魁禍首,但澳大利亞的報復也是事實。 此外,日本以從不反省、從不道歉、從不忘記過去的罪行而聞名。
因此,如果有機會,澳大利亞很可能會再次報復17萬士兵的死亡。
對於日本將中國作為第三個目標而言,這並不出乎意料。 2022年,**電視台發布的一篇特別報道,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該報告的受訪者是清水秀夫,他是731部隊的前退伍軍人。 731部隊是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建立的細菌戰部隊。 從 1937 年到 1945 年,日軍逮捕了數千名俘虜和無辜平民,並對他們進行了各種殘酷的活體實驗,包括瘟疫、毒氣、凍傷、火焰噴射和活體解剖。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清水秀夫親身經歷了731部隊帶來的深刻災難。 那令人痛心的畫面讓他仍然無法釋懷。 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他對自己的罪行深感愧疚,於是他鼓起勇氣站出來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然而,細菌戰只是日本侵略中國罪行的冰山一角。 日本為了實現吞併全中國的野心,還犯下了南京、三灶島、重慶“六五”隧道、強行徵用20萬人等無數罪行。
然而,正義終於勝利了,中國人民團結一致,以無比堅定的保衛國家的意志和決心,成功地打敗了侵略者,粉碎了日本的狂妄野心。
日本多年來不承認侵略中國罪,但美化侵略中國的戰犯,多次參拜靖國神社。 最近修訂的《保障戰略》將中國列為“最大戰略挑戰”和“最大威脅國家”。
由此可見,日本長期對華的威脅、挑釁、抹黑,並非完全受美國亞太戰略的影響,更多的是出於自私的動機。
就像基辛格**一樣,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可能會對中國發動另一次侵略。 然而,現在時代變了。 當時中國工業落後、匱乏,連衣食都不足,日本很難取勝。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三大軍事強國之一,擁有核武器、三艘航母、東風系列飛彈等諸多戰略強國。 如果日本再次入侵,結果不言而喻。
總之,人類社會遵循森林法則:叢林法則落後就會受到壓迫。 面對西方及其鄰國的封鎖,中國必須變得更加強大,才能贏得和平的外部環境,實現國家和人民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