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和玄正元

Mondo 歷史 更新 2024-02-19

石帝是元朝專門設立的職位,體現了元朝對宗教的管理。 它起源於“國師”。 早在蒙哥汗時期,蒙古就任命和尚海雲掌管教法,道士李長真掌管道教事務,克什公尺爾納摩為國師,授予玉印,普世講解教義,可見當時蒙古王室已經管理過各種宗教, 並任命了領袖,但每個宗教都由自己的人民領導。忽必烈成為大汗後,任命帕格巴為國師,這並沒有超出蒙哥汗對納摩和噶瑪帕基的尊敬,但同時,他也利用帕格巴“為中原之首,統治天下”,這已經具有了使佛教高於其他宗派,成為王室專屬信仰的意義。

1270年,元朝始祖忽必烈將帕格巴提公升為“御師”(見第133頁圖片),從此至元朝滅亡,歷代皇帝都被任命為皇帝。 藏族和漢族史書中記載的皇帝有十幾位,除了一兩位身份尚未確定外,其餘都屬於薩迦坤家族。 根據著名藏學家王森和東嘎洛桑赤利的研究,元朝皇帝的順序如下:

帕格斯巴(1235-1280),1260年至1270年任國師,1270年至1280年任忽必烈國師;

仁欽堅讚(1238-1279),帕格巴同父異母的兄弟,1276年至1279年擔任忽必烈的皇帝;

達摩巴拉(1268-1287),帕格·帕迪·查納·多吉的兒子,1281年至1286年擔任忽必烈汗的皇帝;

奕熙仁欽(1249-1295),帕格斯巴**,1286年至1291年擔任忽必烈汗的皇帝

扎巴·奧瑟(1246-1303)是帕格斯巴的侍從,1291年至1303年擔任忽必烈汗和袁成宗萬澤都的皇帝

仁欽堅讚(1257-1305),第四任皇帝奕熙仁欽的弟弟,1303年至1305年擔任元承宗萬澤都皇帝

薩姆·波貝(1267-1314),第五任皇帝扎巴·奧瑟的侄子,1305年至1314年先後擔任元承宗萬澤都、元武宗曲祿、袁仁宗蒲延都的皇帝

貢嘎羅柴堅讚貝桑波(1299-1327),帕格巴的侄子,1315年至1327年先後擔任元仁宗溥嚴都元英宗葛堅和元泰定鐵木爾皇帝;

王楚爾在西藏,《元史:石老傳》說,他在1323-1325年擔任元太定帝和孫鐵木爾的皇帝,但藏史書中沒有記載,可能是貢嘎羅皇帝不在大都時追擊堅讚貝桑波,他的事蹟有待檢驗;

貢加里·畢珍堅讚三波(1308-1341),帕格巴的侄子,1328年至1329年擔任元朝太定皇帝的御用顧問;

1329年至1332年登基為皇帝的仁欽扎西,也可能是暫時的**,《元史老傳》中列舉的皇帝,在藏史書中沒有記載;

貢嘎堅讚三波(1310-1358),帕格巴的侄孫,1333年至1358年擔任元順皇帝;

法格斯巴的侄孫拉欽索南洛猜(1332-1362)在中國史料記載中沒有記載,薩迦傳承史說他是皇帝的老師,似乎在1358年至1362年期間是元順皇帝的皇帝老師;

1362年後元末年任裘巴藏布,任皇帝的老師,進入明朝後,被封為“熾佛寶國師”。

皇帝地位崇高,當數百名官員上朝排隊時,皇帝的座位旁邊有乙個特殊的座位。 朝廷對皇帝的尊敬和崇敬,“無所不用其極,雖然皇帝、皇后、妃子、領主都因為出家而受到崇拜。 出差時,皇帝經常派大臣來迎接和送行,甚至還借出半個儀仗隊,共計1250人,為他開路。 每年二月,在辦佛事時,都會派108名僧人、100部戲曲來引導皇帝到京城。 皇帝的賞賜非常豐厚。 每個皇帝登基時,都要特意“躬身讚美”,這種詔書“羅竺是字”,稱為“朱昭”,即常見的“明珠詔”。 每一位皇帝立下後,皇帝也會賜予一枚地位高於金印的玉印,向天下下達詔書。

皇帝不僅在生前受到尊敬,死後也受到禮遇。 他死後,帕格斯巴不僅給了他乙個頭銜,還在京城為他建造了一座真身舍利佛塔。 當他到達袁英宗時,他還“命令每個縣建造皇帝的八四巴宮,其制度是見孔廟”。 元泰立帝時,“皇帝畫了八座四婆像十一,分給各省,供奉”。 在元朝的佛教活動中,皇帝圓寂的那一天與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日子相同。

皇帝的地位是“在皇帝之下,一人之上”,即統治天下的皇帝的佛教導師。 他受到尊敬,對皇帝負有職責和義務:第一,傳授佛法,傳授戒律,舉行入會儀式; 服從命令做佛事,希望延長聖潔壽命,為國家和人民的和平祈禱。 二是掌管天下僧尼,掌管佛事。 玄正院是管理全國佛教事務的行政機關,由皇帝掌管。 而且由於元朝主要利用佛教各教派的力量來統治全國的藏區,所以藏區的事務也都在皇帝的管轄之下。 三是負責弘揚佛教,弘揚佛教。 由此可見,皇帝是元朝的元朝前輩,一時不可或缺,當他因故不能在京師任職時,必須另任命乙個人。

1264年,忽必烈遷都大都,並設立了乙個名為“總制度院”的機關,負責國家的佛教事務和吐蕃地區的軍事和行政事務。 後來,由於唐朝在玄正宮接待吐蕃使節,元朝於1288年改名為宣正院。

皇帝的職責之一就是“領導玄正院的事務”,也就是說,他是玄正院的最高負責人,但真正掌管玄正院的卻是使者。 擔任使節的人大多是朝廷的重要大臣,第一使者由尚書三閣右丞相兼任,袁仁宗、應宗由中州右丞相鐵木蝶爾兼任,中州右丞相兼任伯彥, 元順時為中樞右丞相,後封為“秦王”。由此可見,玄正院的重要性及其與中州和樞密院的密切關係。

在袁國使之下,還有知識分子同僚、副使、參議員等。 玄正院也有一些附屬機構,如大都計畫提公升辦公室、上都規劃提公升點、大都提公升庫等,主要管理京城和皇帝駐夏的上都的佛教及相關事務。 在一些地方,玄正院也有玄正院的分支。 元代有杭州星玄正元,掌管江南佛教; 吐蕃行玄正元,處理初宗佛教事務; 還有福建玄正園、陝西玄正園等。

在宣正元時期,元朝還先後在全國藏區設立了三個宣使司都元帥府,即:吐蕃的宣使元帥府等地,主要管轄今甘肅、青海兩省的藏區,以及今四川甘孜、阿壩兩個自治州的北部; 吐蕃等道路宣告元帥府,主要管轄今四川、雲南兩省的藏族地區; 吳思藏納裡孫等三方宣傳使者前往司都元帥府,統治魏、藏、阿里三地區。 在三位宣府的元帥府下,還有一系列的**和組織架構,其中比較先進的,如宣府使的元帥、元帥、轉運、萬戶和一些重要的千戶,都是由皇帝或玄正元提名的, 然後由皇帝任命,萬戶之主和千戶之主由當地僧人和俗家領袖侍奉,允許他們世襲,這經歷了明清時期,直到近代。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