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作者名單撰寫了多篇文章,介紹了幾所新成立的大學,如大灣區大學、深圳工業大學、航天資訊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等。 無一例外,有網友留言說,建這麼多大學有什麼用? 人口下降了,以後還有可能招人嗎? 很多人應該有這樣的疑問,新生人數一直在下降,為什麼要建這麼多大學? 黑龍江、四川、河南、廣東等省份在“十四五”規劃中出台了高校建設相關政策,明確規定要嚴格控制新建高校,原則上不新增普通高校。
雖然仍有多所新建大學在建,但事實上,**已經否決了更多新建大學的提案,一些在建高校也暫停了建設,要麼明明不再建設,要麼沒有後續,很難說能否重啟建設。
很多網友對此鼓掌,心想早就該這樣了,建了那麼多大學到最後都沒人上,豈不是浪費錢嗎? 考生的父母自然是惋惜的,他們對於被大學錄取缺乏一些希望和選擇。 那麼我們需要更多的大學嗎? 這個故事有兩個方面。
首先,雖然大陸沒有聽說過有哪所大學因為找不到學生來源而倒閉,而且這種事情似乎離我們還很遙遠,但這種事情其實在世界上並不少見,在日本、南韓、 美國等國,台灣省也發生過很多。“學生人數在下降,但大學太多了”是全世界高等教育中正在發生的事實
僅在2023年,日本就至少有12所大學將暫停招生,更可怕的是,根據日本**教育委員會的估計,到 2040 年,約有 240 所大學將因缺乏學生而關閉
這種現象在南韓並不少見。 早在2021年,南韓就有報道稱,近200所四年制大學中有162所未能招收全員,其中30所大學只招收了不到200名學生,18所大學甚至沒有招收100名學生。 而在2023年,情況並沒有改善,出現了來自14所大學的26個專業”。沒有人註冊尷尬。 這對我們來說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但在南韓確實如此,那裡的許多大學為了生存或倒閉而不得不合併。 在南韓的《人口變化與未來展望》報告中,提到:據估計,到2046年,南韓現有大學的數量將從380多所減半至190所
而美國作為教育強國,也處境艱難。 英國《金融時報》曾發表一篇文章,統計了自2016年以來至少有100所美國大學因運營危機而關閉或合併。 根據彭博社的預測,未來每年美國還將有20-25所大學關閉。2023 年 10 月,威斯康星大學宣布關閉 3 個校區。
而我們的台灣省也面臨著嚴重的學生危機。 2023年,台灣首都大學和忠州科技大學宣布關閉,今年還將有四所大學關閉。 更嚴重的是,根據目前的情況未來八年,台灣將有大約40所大學關閉
造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出生人數下降導致學生短缺。 我們現在正走在這條道路上。 自2016年我國新生兒人口達到1785萬的峰值以來,新生兒人口多年來一直在迅速下降。 到2022年,新生兒人口將首次跌破1000萬,僅為956萬,與2016年的資料相比,幾乎減半。 剛剛公布的2023年資料更低,只有902萬。 相應地,202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已超過1150萬人。 也就是說,目前大學生人數已經超過1150萬,如果單看這個資料,2022年新生全部可以上大學,還有近200萬個學生空缺,再建一所大學確實是浪費。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另一面,那就是好大學還是太少了,這從我們總是被美國困在科技領域的事實就可以看出來。 我們不缺大學,但我們確實缺好大學。在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前10名都是國外大學,主要在美國和英國。 雖然沒有一所中國大學進入前10名,但同樣在亞洲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排名第八,是亞洲排名最高的大學。 中國排名最高的大學北京大學排名第17位,在前100名大學中,中國大陸只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五所大學上榜,基本上是英美兩派。 大學不僅負責培養人才,更是科研的主戰線,我國優秀的大學數量遠遠不足以支撐我們成為科技強國。
同時,不同地區的大學資源分布也非常不均衡北京市共有高校8 985所,高校26 211所,超過浙江、河南、內蒙古、山西、青海、海南、新疆、福建等省、市、自治區的高校資源總數。 有的省市不僅好大學數量稀少,而且大學型別也不足,有的省市甚至沒有自己的警察院校,全國的航天大學就更少了。
因此,大多數新建高校分為三類,一是整合當地資源進行公升級,二是建設具有高技術定位的新大學,三是建設急需的本土或國內新大學。 例如,山西文化和旅遊職業大學是山西省幾所職業院校的合併,公升級為職業本科大學,屬於第一類; 深圳工業大學和粵港澳大灣區大學都在走“小而精”路線,學生人數少,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技術上,屬於第二類; 新成立的海南警察學院是因為當地沒有警察學院,需要新的**大學來應對中國的老齡化局面,屬於第三類。
這些大學的建立是必要的,所以不要一刀切,認為只要新建大學就是一種浪費,沒有必要重複大學建設,但該建的大學還是要建的,這筆錢是省不下來的。 未來,高校對學生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預計民辦高校會受到更大的影響,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援,未來在激烈的競爭中可能很難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