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大橋全景。 攝影:楊川。
我太興奮了,來回走了好幾次。 走在南沙大橋上,我由衷的自豪和快樂。 1月25日,受邀參加南沙大橋開通儀式的漁民林子榮說。
南沙橋原名崗門中橋,根據當地幹部群眾的建議,改名為“南沙橋”。 崗門中橋建在北洋崗溝舊木棧橋遺址上,橫跨北洋崗溝中部,採用雙車道四層公路技術標準,寬8公尺,橋長45公尺,全長約90公尺。 專案總投資達395萬元,資金在廣州市南沙區自籌資金,榮獲廣東省人大評選的“2023年度人大代表提案處理工作十大優秀案例”之一。
結合“百萬工程”部署和市縣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廣州市南沙團隊以港門中橋建設為契機,同步推進港門中橋東西兩側連線道路建設專案建設, 解決了焦尾鄉曾寨寮等10個自然村整體出海難題,輻射帶動了西海岸沿海民宿旅遊和特色文化環境的發展,延伸了旅遊產業鏈,加快了蔥、牡蠣等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建設, 並帶動周邊民宿,500餘戶農戶增收,進一步提公升了焦尾鄉。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徐溫縣焦尾鄉三面環海,高聳入海,崗門漁港是焦尾鄉西海岸的天然港灣,曾寨寮等十餘位自然村村民從這裡出海停泊漁船。 北洋崗溝是村民往返崗門漁港必須經過的分水嶺,最高潮位可達25公尺,只能在退潮時涉水過溝或繞行很長的距離。
20世紀80年代,曾寨寮村、定村村的老一輩村幹部先後動員周邊村民捐錢捐物、勞作、捐助,用竹竿、木釘、鉚釘修建木棧橋,在焦尾鄉開闢了西路通海。
從此,北洋崗溝的老木棧橋成為村民生產和生活的唯一通道。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舊橋年久失修和設計限制,出行存在安全隱患,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當時,我們不得不沿著木橋慢慢過海,這不僅是乙個麻煩的過程,而且效率非常低。 沉船問題困擾著每個人。 林子榮說。
當務之急是搭建一座適應時代需要的橋梁。 2023年3月,廣東省第十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代表提出《關於解決焦尾鄉沿海漁民出海問題的提案》。
廣州市南沙居民徐工作隊深知港門中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獲得廣州市南沙區395萬元資金支援專案建設,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導專案管理, 踐行“駐鎮幹部上門服務+成員單位平台支援”的協助模式,協助鄉鎮建立專案管理體系,完成專案的大量前期工作。
重建了一座橋梁,使幾個村莊受益。 在崗門建橋的事蹟,記載了兩代建設者為村民謀福的壯舉,承載著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夙願。 焦尾鄉黨委將繼續做好民生工作,打造“千千工程”特色小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南沙大橋的開通,不僅能促進民生的落實,還能幫助方坡村、焦尾鄉特色民宿產業延伸至沙兔、下寮子、塔尾等村落,以崗門漁港為紐帶,盤活西海岸的海灘旅遊路線和漁業養殖漁業, 這將極大地促進周邊村莊海洋經濟的蓬勃發展,開闢文化旅遊新業態,開闢通往海洋的“致富之路”。
楊川, 梁雲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