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喜愛。 在龍年到來的那一天,不如一起走進中國八大博物館,走進去尋找與中華民族祖先“龍”相關的展品,從這些傳承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展品中感受博物館與龍的完美結合!
故宮博物院:青玉雲龍紋爐
故宮博物院是在紫禁城及其明清時期收藏的基礎上建立的,自1925年10月10日成立以來,在中國各博物館綜合排名中一直位居第一。 故宮博物院作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收藏藏品(套)180多萬件,包括書畫、銘文、青銅器、金戒指等25大類。
作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品之一,青玉雲龍紋爐是宋代古董玉器的典範,乾隆曾將其命名為“老玉飛龍儀爐”。 這宋代玉雲龍紋爐是79cm,口徑128cm,為爐青玉。 身體圓潤、奢華、無頸、腹部下垂,腳向外圓圈,兩側對稱裝飾有動物的頭和耳朵。 全身以“作品”二字為主,浮雕飾有龍、祥雲和海水圖案,正面和背面均以相同的方式裝飾。 器底刻有乾隆七字首詩,末尾署名“乾隆無虛孟丘御稱”。
上海博物館:龍紋玉
上海博物館位於上海市中心,是一座大型現代化綜合性美術館。 它以其豐富的收藏品和精湛的展覽而聞名,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館內文物藏品包括青銅器、陶瓷、書畫、雕塑、甲骨文、符印、貨幣、玉器、家具、編織刺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特別是青銅器、陶瓷、書法、繪畫等31個類別。 截至2019年底,館內藏品達102萬套,其中珍貴文物14件40,000套。
上海博物館的龍紋玉是唐代文物,是一條淺浮雕龍,頭上的角、眼、毛、嘴、鬍鬚等都刻有陰雕線條,身體上裝飾著鱗片,背鰭排列整齊,身上有翅膀,腿上彎著毛, 三爪,蛇形尾巴彎曲。在頭部和尾巴之間雕刻的火焰形狀的球體。 另一面,淺浮雕刻有四個如意形雲紋,雲頭中間雕刻成扇形,有陰線。
南京博物院:龍形玉佩
作為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國家**博物館,由蔡元培等人於22年(1933年)建立,以其豐富的歷史文物和獨特的展覽風格而聞名,是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視窗。
南京博物院出土的一件徐州市獅山楚王墓的“S形玉龍吊墜”,這條捲曲的玉龍,採用鏤空技術,將龍的形象描繪得生動逼真。 顯示了一條龍的身體在瞬間翻騰的一面。 龍的形狀纖細而敏捷。 它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研究古代服飾文化的重要材料。
陝西歷史博物館:紅金走龍
長安自古以來就是帝都,歷史上曾有過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地底文物豐富,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 在此基礎上,我們看到了中國最大、最全面的歷史博物館之一——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內有乙個值得一遊的展廳,那就是河家村酒窖金銀博物館。 其中一條“赤金龍”形象樸素樸素,動物特徵較多,不像後世雄偉恐怖的五爪金龍,只作為高貴皇權的象徵。 雖然在隋唐時期的壁畫和金屬文物上經常可以看到精美的龍紋,也出土了一些用金銅鑄成的立體龍,但唐代的赤金龍等小型龍形產品是首次發現的。 這群純金龍,不僅為唐代研究道教提供了物質材料,也體現了唐代社會的精神面貌,在唐代的金銀器中是稀有的東西,所以極為珍貴。
湖南省博物館:藍地黃雲龍紋板。
湖南省博物館是中國最早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之一,是中國著名的綜合性歷史美術館之一。 它以其獨特的湖鄉文化和豐富的歷史遺跡而備受矚目。
據《國朝宮史》第十七卷記載,青地黃龍器是嬪妃級別的日常瓷器。 盤子內外藍色釉面塗有黃雲龍紋,龍塗有霸氣,龍頭威武兇猛,龍身強壯有彈性,龍爪強有力。 外底的白釉是青花雙圓“康熙清年”六字三行正字,字字修長帥氣,頗有董其昌的書法風格,康熙很喜歡董其昌的書法,經常抄襲,讓官僚們爭相模仿,所以康熙的官風有董字的魅力。
遼寧省博物館:白玉豬龍
遼寧省博物館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藝術博物館之一。 舊博物館遺址是馮家軍閥唐玉麟的官邸。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在這裡成立並向公眾開放,1959年更名為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歷史遺跡和遼寧地區獨特的展覽風格吸引了眾多遊客。
白玉豬龍作為遼寧省博物館的珍品,是紅山文化玉的代表作。 白玉豬的整體高度為15厘公尺,寬度為102 厘公尺,厚度 38厘公尺。 作為紅山文化中一塊大而規則的玉豬龍,這只遼寧省博族的白玉豬龍在墓葬中出土,佩戴在墓主胸前,是社會地位、等級和權利的象徵,是按照一定規格製作的原始“禮器”。
浙江省博物館:北宋金龍
浙江省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國著名的綜合性歷史美術館之一。 它以其豐富的浙江歷史遺跡和精湛的展覽水平而備受讚譽。 浙江省博物館藏有文物標本10萬餘件,文物豐富,年代順序完整。 其中,河姆渡文物、良渚文化玉、越文物、越窯、龍泉窯青瓷、吳越國及宋代佛教文物、漢代徽記鏡、宋代湖州鏡、南宋金銀幣、書畫及金石拓片、漆器、革命文物等。
浙江省博物館選用北宋金龍,金龍是皇帝道教拋龍儀式中的重要信物之一,舉行翟郊祈福祈福後,將玉簡與金龍一起扔進名山大河, 而金龍則將玉簡裝到眾神面前。投龍活動形成於東晉和南北朝,初為百姓盛行,唐朝進入宮廷。 唐宋時期,皇帝們崇敬道教,每年都會把龍和簡扔進名山大河,金龍從西湖裡出來。 金龍關高11厘公尺,重約80克。 脖子彎曲,頭抬起,嘴巴張開,舌頭伸出,尾巴抬起,腳是三爪,形成行走的形狀。 全身刻有鱗片,時代特色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