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體和發病機制。
1.細菌產生卵孢子和分生孢子。 在乾燥的病葉組織中,卵孢子形成於葉片表面,而分生孢子則形成於葉表面。 病原體以卵孢和菌絲的形式在葉子上越冬,並在第二年形成分生孢子後成為主要感染源。 分生孢子在夜間形成,白天分散。 氣泡從葉氣孔侵入,潛伏期5-10天後發病,葉面形成許多分生孢子,成為再感染的源頭。 它是鞭毛亞門的真菌。 孢子囊花梗單生或叢生,先端有3 6個分叉分枝,無色,無隔膜。 孢子囊單細胞,橢圓形,淺褐色。 卵孢子呈球形,膜厚,黃褐色。
2.天氣和季節 涼爽潮濕的天氣有利於病原菌的生長和疾病的發生。 氣溫在l5左右,降雨量較多時最有利於病害的發病。 4月中旬至5月上旬(東北地區為5月至6月)連續下雨,大霧或霧頻頻,霜霉病可能很普遍。 該病在低窪地塊、被淹地塊、植樹茂密和生長不良的地塊尤為嚴重。 由於夏季高溫,該病的發作受到抑制。 秋季病害的發生率也與降雨量呈正相關,灌溉不當也誘發了病情的加重。 田地秋天病重,次年春天病也重。
2.疾病症狀。
1.區域性感染的植物僅在感染部位出現症狀。 大蔥被病原菌系統侵染後,病株矮化,葉片扭曲變形,受潮時葉片和花莖表面形成一層疏鬆的白色至淺紫色絨毛黴菌層。 乾燥時,葉子變白或變黃而死亡,有時只有葉尖生病,然後變白而死亡。 區域性感染的葉子和花莖產生橢圓形的圓形病斑,大小不一,白色或淡黃色,邊緣不明顯。 如果葉子的中部和下部有病,葉子的上部會下垂和乾燥。
2.大蔥霜霉病的診斷特徵為葉片黃白色,表面有白色至淡黃色絨毛黴菌層,病葉柔軟易折斷。 後期,腐生真菌有時會在病區繁殖,並出現黑黴病。
3、全株感染的越冬大蔥停止生長,株高降低; 葉子變厚、變黃和彎曲。 春秋兩季連續下雨時,可形成白色黴菌層,黃色變枯萎。 在再感染的大蔥中,葉子和花梗上出現大的黃白色長圓形病變,表面有一層白色黴菌層,後來變成綠色或深紫色。 在嚴重的情況下,患病的植株呈淡黃色和枯萎。 雜細菌在病變上生長後,有時會形成黑色天鵝絨般的黴菌層。
3.傳播方式。
大蔥霜霉病有兩種型別:全身感染和區域性感染:系統性感染菌株是由土壤和種植材料傳播的病原體感染形成的。
1.大蔥霜霉病的病原體主要依靠菌絲體潛伏在鱗莖上越冬,或卵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殘上或附著在種子表面越冬,成為第二年的主要感染源。 在第二年,病原體發芽,從植物的氣孔侵入或通過宿主中的菌絲體傳播。
2.大蔥霜霉病在田間病株上產生大量孢子囊,借助氣流、雨水、昆蟲和農業作業傳播。 孢子囊一旦傳播,與宿主易感部位接觸,在條件適宜時可在數小時內萌發侵入,潛伏期短,條件適宜時僅3至5天。 在生長季節可以重複多次侵擾。
3、大蔥霜霉病子囊菌形成最適溫度為15°C,不耐乾燥,壽命短,發芽適宜溫度10°C。
四:防控劑。
霜霉病碳水化合物鹽酸鹽,黴菌唑,氰基硝唑,烯嗎啉,吡咯菌酯,氟吡啶,氟噻唑吡乙醯乙酮,氰化物霜脲。
5. 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