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大的災難是人類心靈的意識。 ”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壞事和煩人的事情,無法擾亂情緒。
每次情緒爆發後,我們往往會後悔,但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還是控制不住自己,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懷疑和否定自己。
殊不知,不是我們情緒有病,而是我們的認知有偏差。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說:“情緒不是問題,非理性思維才是。 ”
而他的著作《為什麼我的情緒總是被別人控制》是改變認知、控制情緒的一劑良藥。
當我們的認知被重組和糾正時,情緒將不再被奴役。
失去對生活的控制,始於被情緒所奴役
日本文學大師和田英樹說:
人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控制不住,只能變成情緒化的動物。 ”
煩躁、憤怒、內疚和悲傷是常見的情緒狀態,但當這些情緒與“過度”這個詞結合在一起時,生活就會失控,導致難以清理的爛攤子。
TED演講嘉賓牛溫曾分享過他“為情感買單”的故事。
剛開始職業生涯時,她因為引人注目的能力而擔任團隊負責人。
本來,她以為終於可以在工作中大顯身手了,但每次在專案進度遇到困難時,她都會變得煩躁易怒,經常因為一件小事就用這個話題來罵同事。
同事們每天都要在她的“面子”下乞討,團隊慢慢變得士氣低落,最後專案越來越少,完成率越來越低。
情緒宣洩的那一刻,讓她感到很開心,但因為不分場合的情緒發洩,團隊的表現卻是墊底的。
生氣一會兒很酷,但冷靜之後的代價是不可估量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衝突和困難時,如果盲目地被情緒引導,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使事情失控。
不穩定的情緒,就像暴風雨的大海一樣,隨時隨地都能掀翻船隻,摧毀一切。
我記得兩年前,有這樣乙個訊息。
一輛白色汽車在高速公路上向相反方向超速行駛,被當地交警緊急攔下。
警方調查後得知,司機周當天在**因為瑣事與女友大吵大鬧,越想越生氣,想親自開車去女友家理論。
因為太生氣了,他沒有注意到自己在高速公路上跑錯了方向,直到被警察攔下,他才意識到自己有多離譜。
仔細想想,因為“夫妻吵架”這件小事,引爆了情感閥門,不僅化解了矛盾,還因此受到了懲罰,實在是大於損失。
情緒並不能解決問題,但它們會讓我們失去對生活中更重要事情的控制。
如果我們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思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只會導致災難。
只有不斷進化,培養思維,把握“情感開關”,才能保持平和,對他人溫暖,成就自我。
3種病態思維,成為你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很多時候,大家都明白控制情緒的重要性,但還是陷入了“我聽過了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上好日子”的惡性迴圈。
想要走出“人生難走”的沼澤,首先要找到情感清關的密碼。
正如埃利斯所說,“如果你不想讓任何事情激怒你失去常態,你必須首先弄清楚是什麼導致你反應過度。 ”
他還在《為什麼我的情緒總是被別人控制》一書中提到,不良情緒的根源通常來自三種錯誤的思維方式。
1.“災難化”思維使生活不戰而敗。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實力懸殊,而是災難性的思維。
想象一下,當我們在客廳裡等待面試時,沒有想過如何完善我們的簡歷,總是想著:
如果面試官真的很強硬,我就要瘋了! ”
如果我無法回答問題怎麼辦? ”
如果他們不喜歡我,我就完蛋了嗎? ”
面對挑戰和困境,許多人還沒有上戰場,他們被自己的胡思亂想嚇壞了,求饒。
把未知想象成洪水野獸,把不是問題的事情放大成災難,最後親手把自己逼入思維的死胡同,精神崩潰。
2.“應該”思維是限制行動的罪魁禍首。
生活中的許多偏見都源於對“應該如何”的思考方式。
而這種或好或壞的思維,讓我們忽視了人類的獨特性和世界的多樣性。
比如家務要由老婆來做,男人一定不能軟弱,孩子一定不能調皮,這樣才能......好孩子
但其實夫妻生活的狀態是兩個人都能商定的,男人遇到挫折有舔舐傷口的權利,活潑調皮是孩子的好天性。
不管你是誰,如果把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固化在“該不該”的框架內,就容易形成不必要的情緒壓力和挫敗感。
3.頹廢的生活源於“合理化”**
心理學家將這種錯誤的“合理化”稱為認知失調。
它指的是遇到任何問題,而不是試圖決定,頹廢地認為“生活就是這樣”和“努力工作無法改變”。
當遇到問題和困難時,為了讓人感覺更好,他們往往會避難,給錯誤的行為貼上合理的標籤。
事實證明,不管是把問題變成恐怖分子,把本該變成問題的問題,還是掩蓋它、迴避它,都是人生變得不幸的開始。
如果不能突破認知之道,踢出情感障礙,未來的人生道路注定是危險的。
突破認知,把握人生情感開關
企業家張一鳴一直以情緒穩定著稱。
在創業階段,他多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儘管委屈和憤怒,他仍然沒有放下消極情緒,而是在第一時間專注於解決問題。
他很快召集了公司中高層召開會議,討論對策,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
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情緒化。
與其被情緒逼迫,走入內力死胡同,不如通過“反思、審視、自我質疑、更好替代”4個步驟,重新獲得情緒開關的遙控器。
首先,反思當下的情緒是否不合適。
例如,如果你與同事在工作上有分歧,問問自己,“因為意見分歧而變得煩躁和與同事關係緊張真的可以嗎? ”
只有冷靜地面對情緒,我們才能真正超脫自己,意識到自己思維模式中的漏洞。
其次,審視你對這件事的看法,想想“你當時是怎麼想的,只是因為你憤慨才被駁斥? ”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失控,經常受到自身主觀規律的影響時,我們就有機會重新獲得主動權並加以補救。
第三,問問自己,你是否陷入了錯誤思維的死胡同。
同事真的在找麻煩嗎? 有沒有可能你只是想讓這個專案更令人興奮? ”
只有積極轉換視角,多維度思考,才能放眼全域性,迅速打破局面。
第四,想想什麼樣的選擇是解決問題的更好方法。
根據具體情況與同事溝通,嘗試推導出計畫,測試所有可能性,也許衝突會消失。
即使最後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經過反思、自我質疑、推敲,你至少可以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是正確的,你的情緒也不會再受到隨機性的影響。
誠然,糾正性思維不可能一蹴而就。
埃利斯還說:“要改變主意,你需要付出代價,有意識,練習,練習,再練習。 ”
這個過程可能是痛苦和重複的,但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改變它。
當感知改變後,你會發現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糟糕和牢不可破,那些過度的負面情緒也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