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革命後的戰爭中,各種重型裝備的快速發展,使得重型裝備在戰場上的使用率居高不下。 熱兵器的威力遠大於冷兵器,在熱兵器戰的漩渦中,一顆子彈就能給軍隊造成很大的損失。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中,英軍在短短一天內損失了6萬人,甚至連一線軍隊都被全軍覆沒,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索姆河戰役這樣大規模的**之所以難得,是因為軍隊在戰鬥中會計算出“**率”,一旦達到一定比例,軍隊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此時軍官們會下令撤退。
軍隊是士兵的集體,無論是最小的班、排,還是最大的集團軍或集團軍,每當士兵比例達到一定水平時,軍隊就會“失去戰鬥力”。
那麼,“無戰鬥能力”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是全軍覆沒,還是士兵撤退? 事實上,除了被編隊淘汰之外,大多數軍事單位在撤退休養時都是“開胃辣椒醇”。
從現代戰爭的角度來看,如果**率的一般率達到20%,就有可能面臨“戰鬥力喪失”的危險,而30%則是世界軍隊公認的**率的極限。
超過這個限制,戰爭的勝利變得非常困難。 為什麼軍隊要設定30%作為這個分界線? 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士兵的生存能力和軍隊的戰鬥力是相互關聯的,當**率達到30%時,士兵的生存能力就會大大降低,從而影響軍隊的整體戰鬥力。
同時,30%也是軍隊抗擊能力的重要指標,超過這個能力,軍隊可能會面臨難以承受的打擊,失去作戰能力。
沒有在戰場上受過血腥風暴洗禮的人,很難理解生死的真諦。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戰場上最優惠的率直接影響到軍隊的士氣。
在古代,對傷員的搶救水平極低,大多數受傷的士兵都無法在生死攸關的局面中生存下來。 在冷兵器時代,當軍隊的**率超過十分之一時,士氣往往受挫。
這個時候,除非後方有一位指揮好軍隊的名將,否則士兵們可能會驚慌失措,甚至"放棄盔甲,把士兵拖走"。在這種情況下,敵軍往往會趁機追擊,造成大量的**和俘虜,這是在一方被打敗,另一方追擊的過程中產生的。
隨著醫療體系的不斷完善,現代戰爭中的傷員和陣亡士兵迅速撤出前線,新兵也得到了補充,士兵逃亡的處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然而,士兵的心理壓力仍然巨大。 如果前線部隊損失慘重,士兵可能會產生“恐戰”,甚至完全失去鬥志,成為逃兵。
軍隊計算**率的方式分為戰時和戰後。 在戰時,**率是行動中傷亡人數的總和,只要有**,就會被記錄下來; 戰後統計的比率包括四種型別:受傷、死亡、被俘和失蹤。
這四起案件的損失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因此實際上會導致軍事人員人數的減少。 如果乙個單位的比率太高,甚至可能被迫放棄重組,乾脆撤銷人數,剩下的士兵將被編入其他部隊。
在討論軍隊士氣問題時,我們經常提到乙個概念——*率。 那麼,這個30%**的臨界線是如何確定的呢?
難道士兵的心理耐力可以量化嗎? 事實上,這個數字並不是心理學家畫出來的,而是與現代軍隊的建立有關,是西方**團隊的預設規則。
要了解這個比率,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件事:並非所有軍隊成員都直接參與戰鬥。 除前線作戰部隊外,軍隊還有工兵、炮兵、通訊兵、醫療部隊、行李運輸部隊和指揮部等許多後勤技術兵種。
在戰鬥中,負責攻打山頂或守衛戰壕的人大多是步兵,那麼這些步兵有多少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步兵師的組建向我們揭示了軍隊**率的侷限性 - 超過30%,部隊將失去戰鬥力。 戰爭爆發時,每個德國步兵師由大約 17,000 人組成,包括三個步兵團、乙個炮兵團、乙個偵察營、乙個反坦克營、乙個工兵營、乙個汽車兵團、乙個通訊兵團以及師部和警衛隊。
步兵團由三個營組成,每個營約有 850 人,因此乙個步兵團約有 2,500 人,但這不包括非戰鬥人員。 除去這些人,乙個師的三個步兵團總共大約有7000人,按照全副武裝的師的標準,步兵的比例正好是40%。
如果德軍步兵師的**率達到30%以上,那麼前線戰鬥的數量可能就剩下一千多人了。 此外,傷兵需要照顧,輕傷員可以自己照顧,重傷員需要兩個人抬著。
當**率達到30%時,剩下的1000多名士兵也需要分去照顧傷員,這樣一來,前線戰鬥的次數就會大大減少,這個步兵師就會失去戰鬥力。
從歷史上看,最優惠率和戰鬥力的定義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國家的標準也不盡相同。
以東亞的日本為例,他們給自己的軍隊設定了很高的承受率,所以在二戰初期,日軍的戰鬥力驚人,在中國和東南亞兩大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日本的軍事結構與西方不同,從上到下以師、旅、旅、中隊、班的形式出現。 其中,日軍的師團數量多於西軍"劃分"還有大約10,000人,人數約為27,000人,B部門也有25,000人。
二戰期間,日軍甲師團戰鬥極為激烈,其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每個旅團有兩個步兵聯隊。 根據當時的編制,乙個旅約有7,600人,其中15,000人是前線步兵,佔總人數的50%以上。
如此高的前線作戰人員比例,讓日軍的**率甚至高達40%以上,但他們仍然擁有強大的作戰能力。 而在二戰末期的太平洋戰區,日軍已經不在乎速度了"碎玉"戰鬥成為他們唯一的戰術。
這時,日軍,不管是什麼樣的部隊,只要有槍,都會被派去殺敵。 例如,在硫磺島,雖然有2萬多名守軍,但最終只俘虜了1000人,命中率超過95%。
很多人可能會對這些內容感到驚訝,原來前線有一半的部隊並沒有直接參與戰爭! 事實上,這是現代軍隊精準分工的結果。
軍隊中有很多崗位是技術兵種,比如訊號兵、炮兵、汽車兵等等,他們的訓練更傾向於專業技能的培養,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熟練,時間成本非常大。
技術武器對現代軍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們的存在是為了提供炮兵支援和通訊,而技術武器的損失將對軍隊的整體戰鬥力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技術兵種通常不容易被派往前線,只有在必要時,每個士兵才拿起槍進行突圍。
在這種情況下,**30%是乙個科學的統計數字,但並不是鐵律,軍隊會在某個時刻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在**重戰到死不退的情況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和越南戰爭都有類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