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看到一則新聞,說某侄子在農曆正月初二去理髮,可是當晚舅舅出車禍身亡,於是姨媽就去告侄子故意殺人。 為什麼? 因為我們有句諺語:剃光頭,第乙個月就殺了你叔叔。
法院會怎麼做? 我用腳趾知道這一點,我的侄子沒有錯。 這只不過是一場離奇的鬧劇,說實話,我認為法院工作人員不會感到驚訝,因為我相信還有比這更離奇的事情。
事不宜遲,剃光頭第乙個月就死了的大叔的話是怎麼回事?
在清朝之前,沒有剃光頭,正月殺叔的傳說。 古人接受的教育是,父母對體毛和面板,不管是剃毛還是理髮,都相當謹慎,頭髮是父母給的,應該儲存一輩子不破損,人們把理髮看作是對自己的莫大羞辱或懲罰,把頭髮梳成髮髻,綁在頭上一輩子。
進入清朝後,他開始剃光頭,留辮子。 滿清進關後,貫徹“扁平化周邊,留中原”的思想,特別注重民裝的變革和規範化。 順治二年六月,七歲的順治代表攝政王多爾貢頒布了《剃髮詔書》,命令全體人民剃光頭發,是“沙鍋頭”髮型,周圍什麼都沒有,只在腦袋中間留了一條辮子。 皇帝下令全體人民剃光頭,官兵嚴格執行,違者必被殺。
有的老百姓沿襲舊習俗,無法接受這種變化,有的人對明朝還懷念不已,為了表示反抗,這些人每年正月開會不剃頭。 從此,民間流傳著一句諺語和謠言,“正月不剃頭——想老”,意思是想想往朝。 在數百年的不斷背誦過程中,這句諺語已經演變成今天的“正月剃光頭死叔”。
我之前說過很多次,古代雖然沒有自****,但古人編廢話的能力並不比現在的自****弱。 例如,我寫了一篇文章《寡婦年能結婚嗎?》,也談到了傳統文化的演變。 再比如,春節期間貼對聯時,喜歡把“福”字倒貼,寓意福氣已經到來。
從我們目前的角度來看,它實際上是乙個“諧音梗”。 古人稱它為不是諧音莖,而是“緯”。從對老到死叔的思考,相信古人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反抗清朝的統治,但時代在變,初心也慢慢變了。
這讓我想起了現在一些綜藝節目中的遊戲麥克風,明星們戴上耳機然後傳遞資訊。 當乙個句子到達末尾時,它往往變得面目全非。 比如第一句話是“我快吃完麵包”,最後可能變成“魯迅想給我買個包”?
乙個綜藝遊戲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但一句話卻做出了如此大的改變。 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發展了數百年,可想而知它會發生多大的變化。 莊子在前秦時期的乙個笑話,有可能在明代被視為經典。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區分糟粕和本質。
《易經》強調一陰一陽之道,萬物都有兩面性。 雖然網路非常發達,很容易獲得資訊和知識,但正是因為它的速度和便利性,很多東西才能傳播得更快、更廣泛。 如果是錯誤的資訊或知識怎麼辦? 那麼它會讓更多的人“變壞”嗎? 比如以前沒有網路,你說一加一等於三,可能只在你三個村子五里,但現在整個網路會怎樣? 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很多內容都是AI寫的,而且寫得特別真實,你很難分辨真假,是不是很嚇人?
那麼,如何在混亂的資訊中區分真假呢? 記住九個字:多讀書、多思考、合乎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