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初的一天,**不顧警衛的勸說,帶病前往延安機場。 他時不時地望著西北的天空,眼中充滿了複雜的思緒。
原來,他盼望著去蘇聯留學的兒子毛安英乘坐蘇聯飛機回國。 ***離開板倉領導秋收起義已經18年了,他深深地懷念著兒子,當然還有他已故的妻子楊開慧。
媽臨走前說了什麼? ”
毛安英停頓了片刻,然後誠懇的說出了母親臨終前的遺願,可話還沒說完,旁邊的***就已經淚流滿面了......“作為我的秘書,她速度很快,很擅長抄寫。 ”
**第一次與楊開輝相遇是在1913年,當時***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楊開輝的父親楊昌基是***的啟蒙老師。
那一年的一天,**和同學蔡和森來到老師家學習。 巧合的是,楊開慧在閨房裡看到了***自信內涵的言談舉止,對她有好感。
而在見到楊開慧之後,***也被她優雅的風度所吸引。 在隨後的日子裡,**經常去楊家做客,在日常的交往中,兩人逐漸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
1918年9月,**來北京組織學生赴法國勤工儉學。 而楊開輝也跟著父親去了北大任教。 這時,他們在異國他鄉意外相遇,決定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從那以後,他們開始了一段甜蜜的戀情,並在兩年後的冬天正式結婚。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楊開慧在愛上***之後,總是不遺餘力地協助***的工作,她也積極投身於共產黨的事業,成為眾多革命者中的一員。
但事實上,在兩人的愛情剛剛萌芽的時候,楊開輝就已經開始為***解決問題了。 1920年8月,楊開輝知道***擔心成立讀書會的資金問題,於是勸說母親把父親楊昌基去世時朋友給的喪葬費拿出來,交給***
此外,她還親自參加了讀書社的活動,讓***感到溫暖。
在兩人的婚姻中,楊開輝堅定地選擇與***並肩作戰,成為他不可或缺的伴侶。 從1920年到1927年,短短幾年時間,楊開慧跟著***走遍了世界各地,無論是在長沙、武漢、上海還是廣州,她都默默地支援***照顧他的生活,分享他的工作。
因為受過教育,楊開輝在忙的時候,總是不分晝夜地全力以赴地幫他起草整理稿件。
楊開慧深知主席處理的稿件的重要性,所以她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放在自己的首飾盒裡,無論何時何地,她都牢記著這份沉重的責任,期待主席在需要的時候盡快找到它們。
除了擅長寫作工作,楊開輝還是乙個務實的實幹家。 在湖南,她和主席投身於農民運動,傳播革命思想; 在武漢,她積極參與婦女運動,倡導男女平等的觀念。
即使在生下毛安英三兄弟後,她也沒有停止工作。
在愁眉苦臉的時候,楊開暉總能及時提出建議,協助完成《湖南農業運動調查報告》,對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許多年後,當***回憶起婚後與楊開慧同居的7年時光時,他感激她對他的幫助,感慨地說:“我是秘書,文章抄得又快又好,那段時間我真的離不開她! ”
然而,革命的殘酷改變了一切,1927年9月,**離開家鄉班倉,領導湖贛邊境地區的秋收起義,而楊開輝則留在家中繼續從事地下工作,照顧三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離別的最後一刻,楊開輝毫不猶豫地將***送上了碼頭,哪怕心中充滿了不捨和擔憂。 作為妻子和母親,她知道中國革命的未來需要他的領導,所以她堅定地支援他的進步。
湖南大革命失敗後,反動勢力囂張跋扈,楊開慧的生命隨時受到威脅,但她堅守革命信念,積極帶領板倉地區的地下黨員和農民同反動派作鬥爭。
有人勸她離開板倉,去井岡山見***,但她婉言謝絕了,因為從她參加革命的那一天起,她就立志要為革命貢獻自己的力量,即使在危險的情況下,她也沒有退縮。
不屈不撓的楊開慧,面對國民黨的拷打、脅迫和誘惑,始終堅持對主席和共產黨的忠誠,堅決不洩露任何機密資訊。
她以生命為代價,在革命事業中表現出了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 她的英勇事蹟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毛安英奇蹟般地獲救。 母親的堅強和勇氣深深地打動了他,成為他一生的榜樣。 從那時起,他追隨母親的腳步,投身於革命事業。
楊開輝英勇犧牲時,**正在井岡山指揮反圍剿戰。 因為新聞封鎖,他無法知道妻子的確切情況。 直到反圍剿戰第一次大獲全勝後,他才有時間關注外界的訊息。
對於楊開輝的犧牲,**深感惋惜,認為“開輝的死是無法挽回的”。
紅軍行軍到閩西乙個小鎮時,碰巧在報紙上看到了楊開輝的死訊。 “土匪頭子的妻子楊開慧昨天在長沙被處死。 ”
這句話讓***的臉色蒼白,彷彿天地在旋轉,身體也有些顫抖。 衛兵們嚇壞了,趕緊通知紅軍總司令**。 得知這個訊息後,他立刻趕回指揮所,看到***恍惚的樣子也非常震驚,因為他知道***很強。
* 看完報紙,我終於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作為自己最親密的戰友,他無法用言語安慰董事長,只能勸他接受現實,但董事長心中卻充滿了對楊開輝的深深愧疚。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主席一直保持沉默,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默默地想著他的妻子,無疑是極度痛苦的。 不過,董事長最終還是忍住了悲痛,因為他知道革命需要他,他不能倒下,對革命勝利的渴望也是楊開輝的遺願。
敵人再次展開圍剿,忍住悲痛,以出色的指揮和戰術再次取得勝利。 這一戰勝利後,他不由自主地想念楊開輝,於是讓侍衛拿筆和紙,給楊開輝的表弟楊開明寫了一封信。
信中短短的八個字:“開輝死了,一百具屍體都救不了”,真切地透露了他對楊開輝的深厚感情。 當然,他也非常想念兒子毛安英,尤其是長子。
得知毛岸英被派往上海後,作為父親,他多麼渴望親自接孩子,但為了革命的大局,他不得不留在前線,繼續指揮戰鬥。
**我想念去蘇聯留學的兒子毛安英,經常在半夜抬頭望著明月,想念他犧牲的妻子和海外的兒子。 毛安英牢記母親在蘇聯的教誨,希望長大後能為祖國服務。
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後,他決定立即回國參與國家建設,這也是故事的開始。 每當毛安英聽到父親問起母親的遺言時,他的心情就會變得多愁善感。
16年前,母親楊開慧在獄中的形象立刻浮現在他的眼前。
過了一會兒,毛安英緩緩對***說:“爸爸,媽媽告訴我,她從來沒有做過對你和黨不好的事情,她會永遠愛你的! ”
是的,他在長征中沒有哭泣,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也沒有哭泣,但此時此刻,面對妻子的遺言,他依舊無法抑制心中的悲傷。
這一刻,***回想起了第一次見到楊開慧的場景,那時他還是乙個充滿抱負和理想的年輕人,而她是乙個溫柔活潑的女孩,一切都曾經是那麼美好。
毛安英第一次看到父親這麼傷心,於是上前緊緊握住父親的手。 過了一會兒,**走到書桌前,開啟抽屜,拿出一把梳子,深情地對毛安英說:“這是媽留給我的,以前一直幫我梳頭。
現在你要幫我刷一下,好嗎? 聽到父親的話,毛安英的眼眶也濕潤了。 他輕輕地接過梳子,雖然不是很熟練,但看著父親頭上那幾縷銀髮,他心裡更是難過。
此時此刻,與父親的重逢是他唯一的安慰。
革命勝利後,**仍率領千兵萬馬為國建而戰,但心中始終懷念著已故妻子楊開慧。 1957年2月,楊開慧的閨蜜李淑儀寄來一封信,裡面有一首詩《枕頭上的罌粟美人》,其中蘊含著她對丈夫劉志勳和朋友楊開慧的深深懷念,觸動了***的心弦。
1933年,李淑儀在家休息,突然夢見丈夫劉知勳的犧牲,醒來時淚流滿面,用這句話表達了對丈夫的深深懷念。 她給***寫了一封信,一方面是因為想念老朋友楊開慧,希望能拿到***的《枕頭上的罌粟美人》,另一方面也想讓***看看她寫的字,畢竟***和劉志勳都是革命朋友。
得知李淑儀的用意後,**主席不由得想起了妻子楊開慧。 這些年來,他對楊開輝的思念從未減少過,每想一想,他都感到心痛。
於是,他受到啟發,創作了流傳千古的歌曲《蝴蝶愛花:對李淑儀的回信》。 “我驕人楊鈞丟柳,柳輕直沖天”這句話,表達了他對楊開輝的無盡思念。
其中,“驕傲”二字生動地刻畫了楊開輝作為昂揚革命者的形象。 李淑儀看到這首詩,深受感動。 可以說,楊開輝一直都在董事長***的心中。
哪怕是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也經常拿出那把梳子看一看,彷彿能看到楊開輝的影子。
我一生都是唯物主義者,對你來說,我希望有來世。 這種深情和友情的表達,與***對楊開輝的感情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