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愛灑到世界各地
——鄧英超的感人故事
龐蒂尼亞。 導語:鄧英超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毫無保留地奉獻了一切,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做出了傑出貢獻。 她是20世紀中國婦女的傑出代表,深受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作家冰心曾這樣評價她:“最善解人意、最有愛心、最有同情心,是一代偉大的女性,把愛和同情灑遍了全世界。 “值此鄧英超誕辰120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感人的故事,感受她偉大的人格和精神風範,向她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緬懷。
12歲時,她立志“振奮精神,謀求國家進步”; 15歲時,他走在天津街頭,高喊“在外面為主權而戰,除了**”,21歲時,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建立了一生的信仰......共產主義她是鄧英,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 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都可以看到鄧英超的不懈進步。
與宋慶齡、何香凝半個世紀的友誼
鄧英和宋慶齡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相遇,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的火焰中,在反對蔣介石和爭取和平的內戰的吶喊中相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們一起為婦女兒童事業的發展而努力,建立了終生的友誼。
作為共產黨人在女性界的代表,鄧英超溫文爾雅的風度、堅定的決心、頑強的鬥志深深打動了宋慶齡,也加深了她對共產黨的理解和尊重。 因此,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儀式前夕,**、***委託鄧英超前往上海歡迎宋慶齡北上商議國情。 對於宋慶齡來說,北平是孫中山去世的地方,是她傷心的地方,是她不想回去的地方。 鄧英超了解宋慶齡的心情,多次與宋慶齡交談,開啟了她的心結。 鄧英超話語中流淌的真摯情感,溫暖了宋慶齡,感動了宋慶齡。 1949年9月1日,鄧英超陪同宋慶齡乘車抵達北平火車站,其他領導親自前來迎接。 宋慶齡的北上之行意義非凡,表明中國共產黨將與全國各黨派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團結和諧的新社會。
1981年初春,宋慶齡病重臥病,鄧英超代表**常委前去看望她。 鄧英超親切地打招呼:“叫你慶齡同志好嗎? 宋慶齡臉上瞬間浮現出一絲笑容,點了點頭。 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宋慶齡最大的願望是加入中國共產黨。 鄧英朝答應向***報告她的願望 同日下午,政治局召開會議,一致決定接受宋慶齡同志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鄧英超後來在一篇紀念宋慶齡的文章中說:“你像老一輩革命家一樣,像慈愛的母親一樣,經常親吻我的手,我深情地吻你的手,告別你的時候,我擁抱了你,親吻了你的臉頰。 此時此刻,我仍然很興奮。 這不是你我之間的革命關係,而是你們對黨的熱愛和信任,以及你們對黨的深厚友誼的體現。 [1]詩意的語言傳達了兩人半個世紀以來的深情。
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客廳的牆上,有一幅何香凝創作的《老梅新枝雙牡丹》藝術作品,是她送給鄧英超結婚25周年的銀婚紀念日,作品中充滿了她對鄧英超和***的深情[2]。 何香凝是中國同盟第一位女黨員,也是國民黨元老。 丈夫廖仲楷遇刺後,何香凝沒有退縮,寫下“精神不朽”二字表達自己的意志,繼續堅持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可以信賴的密友。
鄧應超和何向凝在大革命期間在廣州相遇,何向凝目睹了鄧迎超與***喜結連理。 他們年齡相差26歲,乙個是共產黨新兵,乙個是國民黨老兵; 乙個年輕,乙個年老體壯,但似乎沒有年齡之分,更沒有黨派隔閡。 鄧英超得知廖仲楷被暗殺後,關心何香凝的生死健康,主動承擔了婦女部的工作,防止她分心。 在為廖仲愷舉行國葬時,鄧英超總是在她身邊。 因為何香凝只會說廣東話,所以在後來的一些活動和會議上,鄧英超主動擔任她的翻譯。 他們的心總是一樣的,他們的目標總是一樣的。
何香凝晚年重病時,向前來探望她的***許願,希望她死後能和廖仲楷合葬,以期實現她“同床同病,同穴死”的心願。 ** 答應了她的請求。 何香凝去世後,按照***的安排,鄧英超親自護送她的靈柩到南京,與廖仲愷合葬。
鮮為人知的“李志凡夫人”。
1941年,一部名為《李志凡夫人》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在上海出版的“女性知識叢書”中出版。 四十年後,同名文章在《瞭望》雜誌上重新發表,引起了廣泛關注。 本文作者胡興芬,是20世紀30年代清華大學的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性,筆名“靜三”。 文中提到的“李志凡夫人”,就是鄧英超。 胡興芬其實在文章中講述了她和鄧英超之間乙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紅軍長征前,蘇區艱苦的生活嚴重損害了鄧應超的健康。 1934年8月,醫生診斷她患有肺結核。 由於缺乏效果,鄧英超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以至於發展到乙個大**。 為了不給組織增加負擔,鄧英超提出留在江西根據地堅持鬥爭,但組織沒有批准,而是讓她跟著養老公司一起搬家。 很多人擔心她活不下去,但她憑著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力,跟著大軍從瑞金到陝北,帶病完成了長征。 到達陝北後,鄧英超的病情更加嚴重,因為抗結核藥物短缺,她按照醫生的建議,每天用“天然**”躺在洞外的門板上,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來緩解病情。
1936年12月12日,習事變發生。 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指示精神,我們大力推動和平解決習安事變,國內政治環境有所改善。 **決定鄧英超以李志凡夫人的身份,秘密前往北平**結核病西山的福壽嶺療養院。 遠離市區,環境安靜,適合休養。 胡興芬也恰好在這家養老院休養,和鄧英超同住乙個房間。 當時,胡興芬深受疾病和個人情緒問題的折磨,性情孤僻,一時間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鄧英超同情和照顧這個小妹妹,她對胡興芬說:在這個雙人病房裡,你可以享受乙個病房的權利,什麼時候開窗關,什麼時候關窗簾,都由你來決定。 短短幾句話,彼此之間的距離就縮短了。 鄧應超親切地稱胡興芬為“親愛的小貓”; 胡興芬親切地稱鄧英超為“我的妻子”。 在日日夜夜相處的日子裡,鄧英超以熱情、開朗、樂觀豁達深深影響了胡興芬,引導她關心國家的命運和國家安全,鼓勵她走出個人感情的小圈子。 鄧應超漸漸改變了胡興芬的悲觀情緒,也改變了她的性情。 胡興芬開始接受革命原則,並試圖選擇新的生活。 不久之後,胡興芬得知了鄧英朝的真實身份,並會見了***,以進一步受到兩位革命者的影響。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鄧英超離開療養院,投身抗日戰爭的烈火之中。 1939年,胡興芬寫了一篇題為《李志凡夫人》的文章,描寫了她眼中和藹可親、受人尊敬的鄧英超。 對於這篇文章,鄧英超後來說:如果不是胡小姐造詣高,就不會有筆下的那個“李夫人”!
1940年冬,胡興芬因病情惡化去世,年僅26歲。 胡興芬生病期間,鄧英超和***提到去看望她,但工作太忙,一直沒有如願以償。胡興芬病逝後,鄧英超和***為她選了一塊簡陋的墓碑,去墓地看望這位朋友,表達他們已故的哀悼。
關心越劇院校創始人袁雪芬的成長
對於年輕人,鄧英超有一種母親般的關懷。 1954年,在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他帶來了彩色戲曲電影《梁祝哀悼史》。 這部電影被稱為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日內瓦很有名,就連舉世聞名的表演藝術家卓別林也表達了他們的喜愛。 而其中的主角,就是越劇元派的創始人——袁雪芬。 在袁雪芬成長的過程中,鄧英超傾注了不少心血。
1949年7月,**致信在上海的鄧應超,請鄧應超與袁學芬談話,並邀請她到北平參加新政協會議。 兩個月後,袁雪芬從上海來到北平,以自由職業代表身份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並出席了成立儀式。 袁雪芬有進取心,1950年加入共青團,1954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政協成立後不久,袁雪芬因肺病住院。 鄧英超知道後非常擔心,1950年4月20日寫信給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她:只要你不患急性病,全力抗擊疾病,勝利就一定屬於你。 袁雪芬的肺病**,當她情緒低落、焦慮時,鄧英衝寫信給她,讓她聽醫生的話放心**。 鄧英超說:“這不是'無聊'的生活,而是生活的意義。 “共產黨員在工作時,要訓練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當你生病時,你應該全心全意地訓練自己,以贏得與疾病的戰鬥。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快地重返工作崗位,繼續為人民服務。 [3]鄧英超對工作與治療的辯證關係講得非常透徹,這句話對袁學芬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袁雪芬從鄧英超的溫暖信中增添了戰勝疾病的力量。 鄧英超希望袁學芬能調到北京**幫忙安排; 袁雪芬不想過多打擾這個親密的大姐。 鄧英超深情地對她說:“作為同志關係,作為我為女性服務的責任,作為熱愛你藝術的觀眾,我有責任為你服務。 ”[4]
“我們是一家人。”
鄧英超長期從事女性工作,她用母愛溫暖著身邊的每乙個人。
張採珍是南開中學校友,曾在上海與鄧英超共事過白色恐怖,鄧英超曾擔任中共總支書記,張採珍是總支部委員。 1930年,張採珍調到武漢工作時,被叛徒出賣,年僅25歲就去世了。 鄧英超得到訊息後,立即去看望烈士張採珍的妻子蘇彩,安慰她,鼓勵她,希望她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和當時還在腹中的孩子,撫養年幼的女兒明明。 蘇才後來帶著孩子們住在北京的母親家裡,鄧英超以書信的形式表達了對他們的關心和愛。
鄧英超和蘇彩之間唯一儲存下來的書信,開頭是這樣寫的:“親愛的蔡姐,蔡姐,我永遠記得,忘不了:我每天都盼望著看到你的新聞,我總是看到朋友和朋友問你......行為對於烈士的孤兒,鄧英超流露出深深的母愛,她在信中問道:“我可愛的明明長了多少高? 你還記得她的教母嗎? 素未謀面的小鐵,竟然如此胖萌萌! 鐵! 心甘情願的鐵可以錘除我們的仇恨。 願你這樣教導鐵與光。 [5]這封不到500字的信,卻充滿了溫暖。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明兄妹跟隨祖母來到香港。 1938年,鄧英超去香港會見各界朋友宣傳中共**政策時,去拜訪明明姐弟,擁抱他們說:“你還記得你的乾媽嗎? 從此,懂事的明明在腦海中留下了鄧媽媽和藹可親的印象。 1948年,在富平縣西溝村參加土地改革的鄧英超得知有一位同志要去香港,就請這位同志給蘇才和孩子們帶來問候和鼓勵,以及他自己參加的土地改革。 鄧英超成了他們兄妹生活中最重要的嚮導。
有不少烈士的孤兒、革命者的後代、老百姓的子女,都享受過鄧英超母親的愛。 在老北京崇文門外,曾經有一條小巷,是以明代以洗布綢碟為生的唐姓人命名的,被稱為“唐溪波街”。 20世紀初,住在這條巷子裡的一對夫妻相繼離世,留下五個孩子,最大的15歲,最小的只有3歲。 事發後,鄰居和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黨和**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沒想到,這件事很快就驚動了中南海和鄧英超。 在黨和全社會的關愛下,孩子們沒有因為失去父母而失去愛,都得到了應有的照顧。 1964年8月17日,鄧英受***委託,派車載5個孩子到人民大會堂與外國孩子聚會。 宴會上,鄧英對他們說:“**我非常關心你們,**我工作很忙,他讓我和你們打個招呼,希望你們不要辜負黨和人民對你的關心和希望,你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 鄧英超也說:“從今往後,我們是一家人。 “我們是一家人”這句話,在孩子們的心中銘記了一輩子。
中秋節是家庭團聚的好時機。 1988年中秋節前夕,鄧英超邀請孩子們到西花廳團聚。 那一年的五個孩子已經組建了家庭。 進屋前,一大戶人家打來電話,有的叫鄧媽媽,有的叫鄧奶奶。 鄧英超非常高興,說:“今天是中秋節,我們一家人一起過團圓節吧。 他指著桌上的月餅說:“這是我特意讓廚師給你準備的棗糊月餅。 “刻意”二字深深地烙印在老三洲通萊的心中。 “它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偉大母親的愛和家的感覺,”他說。 鄧媽媽開心地看著大家,聊著家庭生活,問著大家的學習和工作。 孩子們興奮地匯報了各自的情況,鄧英超滿意地笑著說:你們要比別的孩子更愛黨、愛祖國、愛人民,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才。 鄧英超住院期間,孩子們去醫院看望她。 她總是如釋重負地說:“我們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鄧英超從不談論自己的病,總是關心別人。 有一次,鄧英超很愧疚地對孩子們說:“上次忘了跟你們說,替我向關心你們成長的人打個招呼! 鄧母親強烈的愛在五兄妹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6]。
秋海棠櫻花相得益彰
鄧英超的母愛超越了國界,許多外國友人的孩子也親切地稱她為鄧媽媽。 日本朋友西園寺浩一的兒子就是其中之一。 西園寺光一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被譽為日本的“民間大使”,為中日友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8年,他和家人移居中國,在北京生活了13年。 那時,西園寺還是個孩子。
我第一次在西苑寺見到鄧的母親,是在我和父母一起去西花廳的時候。 客廳裡的東西很多,整潔乾淨。 客人坐下後,鄧英超親自為他們端茶。 她衣著樸素,以至於被西苑寺誤認為是家裡的“侍者”,直到***過來介紹他,他才知道這個“侍者”是西花堂的女主人,而且是從未見過面卻早就聽說過的鄧母。 大國總理的家是那麼簡單,大國總理的夫人是那麼節儉,這是他萬萬想不到的。 為了讓西苑寺盡快熟悉環境,鄧英超親自打了**,請學校照顧好。 她還對西苑寺說:如果你有什麼在學校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給我打電話。 西苑寺很感動,他後來告訴記者:從今天起,我就把她當成我的中國母親,叫她鄧媽媽。
一起吃午飯的時候,鄧英超看到曦媛媽媽喜歡吃桌上的一盤鹹菜,就對她說:這個鹹菜我每年要做一次,你要是喜歡吃,我也給你做乙個。 曦媛媽媽很開心,但她覺得這只是外交上的花言巧語,大國丞相夫人怎麼可能每年都給我做醃菜? 沒想到,鄧英超後來真的這麼做了,直到西苑一家離開了中國。 西苑寺說:通過這件小事,我們了解了鄧媽媽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所有的孩子都叫她鄧媽媽,媽媽叫她鄧姐姐。
1979年,鄧英超訪問日本。 西園寺浩一帶著他的家人從橫濱來到箱根小涌園酒店,並與鄧英超共進家庭式晚餐。 這次見面後,西苑寺突然萌生了為鄧母親寫一本書的想法,經過幾年的努力,這本記錄鄧英超偉大個性和風度的《日本人眼中的鄧應超》一書問世了。 春天來了,鄧英超最愛的海棠花盛開,西苑一家鍾愛的櫻花也盛開。
我們的大姐鄧
鄧英超被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大姐鄧。 可以說,“大姐”二字,對於鄧英超來說,傳達的資訊不是關於年齡,不是地位,而是關於同志朋友,更是人民對她的尊敬、崇敬和愛戴,以及無限的溫暖。 鄧英超關心身邊的每一位同志,***,從工作到生活,可謂一絲不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程遠功調到***擔任警衛。 當組織與他交談時,他感到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當他到楊家玲**辦公室報到時,**還在重慶工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程遠功,鄧映超邀請他到她的辦公室。 程遠功帶著幾分緊張和不安的心情來到鄧英超的辦公室。 鄧英超笑著和他握手,說:“歡迎你來這裡工作。 鄧英超看到程遠公緊張的表情,便跟他開始了套路:“要不要來這裡工作? 以後不稟報、行禮、叫首長,我們都是同志,你可以叫我大姐,我就叫你小成。 鄧英的客氣話瞬間消除了他的緊張情緒。
程遠功去南寧和***打工的時候,正好是情人的分娩。 鄧英超立即打電話**報告當晚程遠功的安危,並給孩子取名小寧。 1954年,程遠功跟著***到日內瓦開會,歷時兩個多月。 與此同時,在西花廳的海棠花盛開的時候,鄧英超的會友們把西花廳的紅葉和海棠花帶給在日內瓦參加會議的每一位同志,並寫了乙份禮物表示哀悼,並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在給程遠功的信中寫道:“祝你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生活幸福! ”
1965年12月1日,趙偉正式調到鄧應超辦公室報到上班,此後趙偉在鄧應超身邊工作了近27年。 **她死後,趙薇怕她寂寞,所以一直沒有回家生活,一直陪在鄧英超身邊。 1981年底,趙薇病倒住院,由於手術需要住院時間長,只能在醫院度過春節。 鄧英朝和她商量,用“西花廳出事”和“加班”搪塞趙薇年邁的父親,讓他安心過年。 趙薇的屍體恢復後,鄧英超帶著趙薇的父親來到西花廳,親自告訴他女兒為什麼不回家:“我不會讓你告訴老爺子,你女兒生病了,住院做手術,我怕你過不了好年,不要怪他們這個, 如果你想責怪我,就怪我。 “你的女兒不能為你做任何事情,我沒有女兒,但我有你的女兒。” [7]鄧英超很善解人意,總是對那些從西花廳調來的同志說:你們雖然走了,以後經常可以再來西花廳,我歡迎你們。
著名作家冰馨曾說:“大家都認為鄧姐是最開闊、最體貼、最細膩的女人,她的思想和感情完全用在了工作事業和周圍的人身上。 她是所有人最善解人意、最有愛心、最有同情心的人,也是向全世界傾注愛與同情的一代偉大女性。 鄧英超就是這樣,用一生的愛,溫暖身邊的親人,溫暖身邊的朋友,溫暖天下的孩子,溫暖所有愛她的人。
評論
[1]鄧英朝:“”向宋慶齡同志致崇高敬意! 《人民》,1981年5月29日,第1頁。
[2]《鄧英書畫選》,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19頁。
[3] [4] 《緬鄧姐》,*文學出版社,1994年,第166頁,第167頁。
[5]** 中共文獻研究室:《鄧應潮》,*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頁。
[6]中共文獻研究室:《*與鄧應潮》,黨校出版社,1994年,第66頁。
[7]趙偉:《西華堂的歲月——鄧英超身邊的三十七年》,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335頁。
思念無窮——紀念鄧英超妹張新麗誕辰120周年。
一生獻身於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紀念鄧應超同志誕辰120周年。
廉潔廉政——紀念鄧英超同志誕辰120周年。
鄧英超和***的組合。
鄧英:我記得西花廳裡的海棠花。
*:《炎黃春秋》雜誌。
作者:龐廷亞(**紀念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