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現代物流報,記者孫輝、羅瑩,綜合報道
五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公升為國家戰略,強勢活躍增長極功能不斷鞏固和提公升。 2024年初,長三角地區將加快實施一系列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加快培育新的優質生產力,為未來發展積蓄新的勢能。 緊跟整合、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培育和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為重要抓手,切實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產業體系, 是長三角加快建設強勢活躍增長極,實現經濟社會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長三角加快培育優質生產力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陸續落地實施
人工智慧專案集中開工,半導體晶元專案密集落地,新能源專案建設如火如荼......2024年初,長三角地區將加快實施一系列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加快培育新的優質生產力,為未來發展積蓄新的勢能。
新興產業專案陸續落地
1月20日,鑫盛半導體射頻濾波晶元專案在蘇州高新區開工,引進高階半導體晶元專案先進生產線,建成後將實現年產36億片射頻濾波晶元。
不僅是蘇州,長三角地區也在年初加快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
2024年,江蘇省重點專案清單共安排510個專案,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186個,佔比近40%,同比增長25個7%。
浙江省新增2024年實施類重大產業專案90個,省級重大產業專案24個已提前獲批,其中半導體、新能源產業專案一批。 今年安徽省首批460個重大專案中,十大新興產業專案253個,佔比55%。 “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的實施,是長三角地區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的需要,也體現了地方政府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公升級方面的努力。 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資訊經濟學會理事周忠雲說。
專案建設如火如荼,政策供給也在發力。 近日發布的《上海市促進新經濟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構建新型基礎設施支撐新品質生產力,推動新一代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提公升人工智慧大模型創新能力。
日前印發的《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核心技術突破,打造人工智慧技術創新源泉。 加強核心要素供應,為人工智慧創造最佳支撐。 到2027年,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將超過3000家,營業總收入將超過10000億元。
上市公司紛紛倒閉
多家上市公司也紛紛選擇在長三角地區設立高新技術專案。
1月3日,熱管理龍頭企業三花智控宣布,將加大仿生機械人機電執行器業務,計畫投資50多億元建設未來產業中心專案。 拓普集團近日披露,公司計畫投資50億元,在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機械人核心零部件生產基地。
近日,燦瑞科技全球晶元研發中心專案落戶上海市普陀區,總投資6億元。 專案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公升公司在智慧型感測器、電源管理晶元、封裝測試等方面的研發能力,加強產學研布局。 “這是該公司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投資。 “燦瑞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2年燦瑞科技將在科創板上市,上市後募集資金近20億元,公司隨後計畫投資11億元用於晶元研發中心專案的建設,包括部分募集資金和自有資金投入。 “研發是打破同質化低價競爭的關鍵因素,未來行業將繼續保持研發第一的狀態。 上述負責人表示。
進一步形成發展合力
專家認為,長三角地區在發展新素質生產力方面具有諸多優勢,下一步應進一步協調發展,形成合力。
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亮建議,長三角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協調,做好合作分工:一是從市場導向機制和巨集觀政策層面,探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形成發展新型優質生產率的集群效應; 二是從產業集群巨集觀角度考慮長三角新品質生產力產業布局,充分利用各地優勢,優化資源配置; 三是在產業公升級轉型過程中,要更好地促進產業梯度轉移,避免產業空心化等問題。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主席白文熙建議,要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加大研發投入和政策支援力度,加強產學研合作和國際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此外,我們將加強新品質生產力的市場需求開發,拓展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促進行業快速發展。 “為推動長三角地區新生產力全面發展,建議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推動數位化轉型,建立創投生態,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人才培養。 周忠雲說。
*:上海**日報。
作者:閆錫萌.
觀點
GDP總量超過30萬億!今年科技和產業的重點是什麼?
佔全國經濟總量四分之一的長江三角洲交出了去年的成績單。
根據三省一市工作報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去年分別實現GDP472萬億元,1282萬億元,826萬億元,471萬億元,總規模3051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總量的24%2%。
在今年的工作布局中,科技創新和現代工業是重中之重。
上海市市長龔政在工作報告中表示,今年要制定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第三輪三年行動計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重點合作事項落地,全力推動外資進滬等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專案。 加快完善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建設G60科技創新走廊和滬寧產業創新帶。
區域協同創新加速
2023年11月30日舉行的長三角深度推進融合發展座談會從六個方面部署了重點任務,其中一是長三角地區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
對於2024年科技創新的重點,**三省一市工作報告也列舉了具體措施。
2023年,上海研發支出預計佔GDP的比重4%左右,上海已將這一比例目標設定為2024年的45%。針對今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點,上海提出深化基礎研究試驗區建設,聚焦前沿交叉領域開展高風險研究。 同時,加快建立科技創新導向,引導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向早期、小型、硬科技投資。
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為3約2%的江蘇出台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行動計畫,並實施了加強基礎研究的行動。 今年,江蘇提出建設以全球影響力為牽引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加強科技、教育、人才等戰略支撐。 推動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質量領先發展,加強圍繞太湖、南京、徐州的“三大科技創新圈”建設。
浙江提出,今年要聚焦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 進一步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強省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2023年,安徽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設施平台功能不斷增強,量子資訊、聚變能、深空探測三大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今年,安徽提出要把科技創新的更多勢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例如,在積體電路、工業工具機、智慧型成套裝置、基礎軟體等領域,重大科技專案和重點研發專案均已落地。
近日發布的《2023年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顯示,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方面,上海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仍居全國第一,江浙也位列全國第5、第6位,安徽公升至全國第9位。 從研發投入來看,2021年,長三角地區研發投入將達到84221億元,佔全國30%以上(301%)。
報告編委、中國科學院發展戰略技術與統計分析研究所所長宣朝暉告訴記者,目前,長三角已成為我國最具競爭力的區域共同體,區域內有13項指標佔全國30%以上, 即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數量、研發人員數量、研發研究人員數量、地方財政科技支出、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企業引進技術支出。企業消化吸收支出、發明專利所有權、發明專利所有權、新產品銷售收入、裝備製造業務收入、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等,以及國際技術
工業體系怎麼做
自長三角一體化成為國家戰略以來,產業一直密切配合。 推進了8個重點產業鏈,包括補充、鞏固和加強鏈條,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分別佔全國的3和1 3。
1月27日,在上海市第十六屆人大第二次會議結束後的新聞發布會上,龔政表示,將著力加快建設“2+2”+“3+6”+“4+5”的現代工業體系,繼續提高經濟總產值,大力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
其中,“2+2”是兩個整合和兩個轉換。 一是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 二是各行各業,尤其是上海傳統產業,要實現數位化轉型和綠色低碳轉型。 “3+6”首先,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主導產業,打造上海高原三大上海解決方案。 “6”是指上海六大重點產業,包括電子資訊、生命健康、汽車、高階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等。
全部13個區市入選全國先進製造業百強城市,製造業增加值達到4個66萬億元,佔地區GDP的36%3%。江蘇今年還明確,將高標準打造10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和16個省級重點集群,著力打造世界級新型電力裝備等世界級高階裝備等國際先進、航天領先集群。
數字經濟和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2023年重點行業投資快速增長,製造業投資將增加141%,帶動總投資增長28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加36家9% 和 211%,增速高於所有投資。 今年,浙江還將著力建設現代工業體系。 在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的帶動下,大力實施“415X”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和“1億”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工程。
近年來,以汽車和新顯示器為主導產業的安徽,將在2024年擴大汽車“第一產業”。 支援汽車“安徽軍”做強做大,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培育和吸引重點領域優質零部件企業,完善整車零部件企業制度化對接平台,引導傳統零部件企業向“新能源”轉型。 加快新興產業展示和未來產業前瞻性布局。
安徽社科院研究員林飛分析,在雙迴圈新格局下,長三角地區將發揮自貿區優勢,發揮區域協同優勢,加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出口產品; 對內,深化高質量融合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協同,深化產品內部分工合作,構建統一市場,提公升產業鏈韌性,增強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
特別是近年來,除了江浙滬等地創新速度較快外,安徽的科技創新水平也取得了顯著進步,尤其是合肥的產業轉型公升級處於領先地位,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 近年來,合肥的整體發展思路比較清晰,準確把握了產業發展規律。 另一方面,我們將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光伏等新興產業。
*:第一財經。
作者:金冶子。
聲音
上海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教授曹建華:
在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進行創新,作為典型的新品質生產力,如果技術上有大規模的突破,能夠成功市場化,那麼產業轉型和社會財富增長的作用就非常明顯。 上海是重要的戰略研發基地,擁有豐富的實際場景,所以應該有更多的實力和條件去做這些事情。 支援高校教師參與技術持股、管理、成果共享,鼓勵科研人員深入企業一線,了解和解決新材料、新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並給予相應的榮譽稱號和新的考核機制,進一步助力“生產”一體化、“生產一體化”、“生產”一體化 教育與研究“在科學技術領域。
劉亮,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長三角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協調,做好合作分工:一是從市場導向機制和巨集觀政策層面,探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形成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的集群效應; 二是從產業集群巨集觀角度考慮長三角新品質生產力產業布局,充分利用各地優勢,優化資源配置; 三是在產業公升級轉型過程中,要更好地促進產業梯度轉移,避免產業空心化等問題。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常委、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兼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啟宇:
大力支援市場主體參與科技創新發展,結合現狀設立科技型企業,使一批先進科技企業在這些領域得到幫助、扶持、留用、引進,從而夯實上海科技型企業的產業基礎。
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智慧型製造推進處處長韓大東:
在2024年的基礎上,我們必須著眼於2025年和2027年。 要從未來的角度看未來,要從全國的角度看行業的發展。 如何體現上海的新型優質生產力,體現在上海的功能定位上。 三年前,我們開始規劃長三角的分工合作,比如說各城市能否在產業鏈上合作打造乙個工業機械人,最終形成乙個鏈條。 我們關注的創新不再是乙個概念,而是對某個螺絲螺母的具體提煉,讓整個產業鏈既有自主性又有安全性,具有高度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閱讀:
長三角高質量融合區域創新協同新突破
為進一步落實《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和《三省一市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加強對長三角地區協同創新的跟蹤、監測和引導, 2024年1月,上海科學院、江蘇省科學技術資訊研究院、浙江省科學技術資訊研究院、安徽省科學技術資訊研究院聯合發布《2023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以下簡稱《指數報告》)指數報告,以提公升長三角地區協同創新源頭為契機,在長三角地區協同創新源頭的支援下長江三角洲高質量融合發展
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100點(基期)上公升到2022年的262點48點,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速達到1117%,三省一市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快。 從5個一級指標的變化來看,成果分享指標增幅最大,從2018年的159個增幅最大2022 年提高 24 分至 443 分26點,年均增長率29點17%;其次是資源共享指標,該指標從2018年的197上公升51 分至 277 年 202214點,年均增長率8點84%;三是創新合作指標,較2018年的133有所上公升2022年,33點上公升到186點28點,年均增長率8點72%;相對而言,產業聯動和環境扶持這兩個指標的發展增速略顯緩慢。 此外,在三省一市41個城市排名中,上海繼續發揮帶動長三角地區科技合作創新融合的引領作用,其次是杭州、南京、蘇州、合肥,成為長三角地區跨區域協同創新的重要樞紐。 在創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共享、產業體系布局等方面,長三角已經走出了發展的“加速”。
一是創新資源融合加速。 長三角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個23%,接近 07個百分點。 長三角地區每萬人擁有76名研發人員20人年,幾乎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 長三角共享大型儀器數量已達4萬餘台套,價值超過522億元,為推動開放式創新與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人、資、物的加速融合,為三省一市實現重點領域“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二是加快科技融合。 長三角地區國際科技合作專案達到27916個,比2018年增長50%,41個城市全部深度參與區域科研合作網路。 長三角地區專利轉讓件數達35504件,合作發明專利件10640件,同比增長3件55 次和 177次。 三省一市之間的技術合同營業額達到186345億元,比2018年增加419倍,佔三省一市全部技術合同成交額的1396%。同時,三省一市所有技術合同的營業額佔全國技術合同營業額的27%94%,與2018年相比,這一數值提公升了近10個百分點,三省一市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為輻射驅動的國家創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是產業創新加速推進。 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利潤4661億元,比2018年增長34%32%,佔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利潤的1 4。 長三角國家高新區企業工業總產值為83,69017億元,比2018年增長62%63%,佔國家高新區企業工業總產值的近30%。 截至2023年9月,長三三省一市地區上市公司跨區域投資企業數量已達5389家,其中上海投資企業數量最多,佔江浙安在長三角地區的跨區域投資。 15% 和 3696%。一大批鏈主力企業圍繞三省一市的發展開展合作分工和強鏈協同,孵化了一批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長三角跨區域資金流動為三省一市提供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布局協調的重要動力, 並逐步形成了以資金鏈為主導的多鏈協同模式。
*:長江晚報。
現代物流新聞(2024 年 2 月 19 日,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