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準車主,你們在買車時,是否陷入了“燃油派”和“電動人”之間的世紀對決? 有人堅信燃油車會像諾基亞的手機帝國一樣屹立不倒,也有人調侃新能源汽車就像科幻大片,所有的懸念都還沒揭曉。 不過,我們不妨將燃油車與昔日膠片相機行業的霸主柯達相提並論,柯達曾經輝煌,但很快就被數字技術的衝擊所掩蓋。 你看,從諾基亞的手機帝國崩潰到完全被智慧型手機取代,僅僅用了五年時間,這個歷史教訓就是乙個活生生的例子。
如今,新能源汽車不再只是乙個新概念,它們的駕駛體驗足以滿足大多數人的日常需求。 而且,這個領域的發展速度堪比晶元行業的摩爾定律——每18個月迭代公升級一次,啟動的那一刻就能讓很多燃油車遙不可及。 難以充電? 別擔心,目前京港澳高速公路的68個服務區中,有46個已經覆蓋了充電樁,平均每43公里左右就能找到乙個充電站。 即使市面上的電動汽車平均續航里程為300km,只要不打算開車去火星,這種充電樁布局依然可以支撐大半段旅程。
雖然目前的充電樁數量有待提高,但這並不構成我們完全放棄燃油車,擁抱電動汽車的絕對理由。 畢竟,豐富多樣的品牌和型號選擇,以及成熟的配套設施,還是很難放棄的。 然而,燃油車面臨的最大尷尬是,不少國家已經示出“禁售”,準備上演一場現實版的《速度與激情》“淘汰賽”。 比如奢侈品牌的故鄉德國,以及法國(2024年)、美國(2023年)、英國(2024年)、印度(2023年)、挪威(2025年)等國家,都為燃油車設定了自己的告別演出時間表。
面對這巨大的變革,即使是擁有百年積澱的燃油車企業,也無法逃脫命運的束縛。 與手機企業相比,車企與一流商家的關係更為複雜,環節的任何變化都會導致利益鏈的洗牌。 2018年,大眾汽車集團宣布,上一代內燃機技術將於2026年亮相,這意味著它將不再參與內燃機的開發。 奧迪緊隨其後,在 2021 年表示將不再推出 ** 汽油發動機。 不少老車企紛紛發表宣告,彷彿在默默告別。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離不開汽車製造新力量的勇氣,也離不開傳統燃油車企業強者的決心。 早在十年前,中國就開始悄悄布局新能源領域,這或許被誤解為打拼虧錢的舉動,但現在看來,這無疑顯示了中國非凡的戰略眼光。 雖然國產新能源汽車一度在特斯拉的陰影下艱難前行,但去年10月,比亞迪憑藉銷量逆襲成功登頂,讓我們見證了國產新能源汽車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