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都要設計一盞生肖燈籠,今年已經是第二輪了。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燈具代表性傳承人何林強說。 2月,全國元宵節燈會專案展在南京秦淮非遺博物館舉行,設定了瑞龍河春、非物質文化遺產新韻、匠心傳承、盛歌4個板塊,來自全國15個省市的35個元宵節非遺代表專案150餘件作品齊聚一堂。 農曆新年大二,《江南時報》記者來到秦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感受燈光下的中國。
何林強.
何林強的《中國龍》。
從17歲開始學習燈籠製作,何林強從事南通燈籠製作已有50多年,這次他帶來了作品《中國龍》,頭部裝飾取自青銅圖案,造型是**在玉龍中,顏色選自南通藍印花布的青花白, 吉祥的雲元素出現在全身的許多地方,整體簡潔而美麗。他告訴記者:“比起我們平時看到的長龍身,這盞燈籠的形狀是圓形的,寓意著團圓和吉祥。 ”
南通燈的製作工藝主要包括設計圖紙、製作骨架、貼上燈體、塗裝照明、安裝光源等。 “製作工序很多,但即便如此,我們也用很細的線條勾勒出每乙個接縫,讓人很難找到**中的接縫,也很難看出瑕疵。 何林強說,今年他一共製作了10盞龍形燈籠,其中8盞沒有來展,顏色比較多,每盞售價1000元,“現在大家都很喜歡這個民族風俗,第一批10盞燈籠就要售罄了,第二批正在做中。 ”
鄭峰家是三代燈籠工匠,8歲時他跟著父母學習製作燈籠,16歲時他得以獨立完成製作,作為秦淮區燈籠代表傳承人,這次展覽,他帶來了幾盞龍形燈籠。 他舉起一盞小水龍頭燈籠,向記者介紹:“水龍頭從龍角上看出來,面到舌是整體形狀的骨架,如果把它分開做成骨架再組合,燈籠不會硬,還會影響糊狀。 鄭峰父母那一代主要製作傳統蓮花燈,他那一代人接手了十二生肖燈的生產。 通常每年春節過後,他都會立即開始籌備明年的十二生肖。
在一盞大宮燈前,不少觀眾停下腳步拍攝。 國家級非遺東莞千角燈的非遺傳承人張淑琪介紹,這是一盞帶有東莞千角燈元素的宮燈,是千角燈元素的改進版和縮小版。 千角燈巨大,寬約5公尺,整盞燈有1000個角,每個角都裝飾著一盞燈,燈上裝飾著書畫、剪紙、刺繡等手工藝品。 張淑琪表示,非常高興能夠代表地方非遺參加國家級非遺活動,並將繼續配合非遺傳承工作,大力推動千角燈的傳播,提公升其影響力。
大帳篷燈籠一般用於新年和中秋節,寓意成功。 在博物館裡,燈光中的馬匹“不停地”旋轉。 “訂單很多,節前每天晚上都匆匆忙忙地上班。 中國民間文學藝術協會會員、燈籠大師王宣烈笑著說,他一輩子都在做燈籠,從來沒有讓村民失望過。 他介紹,五源燈俗稱“迎賓燈”,在當地方言中,燈與“叮”相同,燈具有祝人們繁榮昌盛、慶祝吉祥的意思,他希望在新的一年裡,每個人都能翱翔天下,取得成功。
本次展覽生動展示了元宵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成果,搭建了全國元宵節非遺專案傳承人交流展示的平台,讓當地民眾和遊客在花燈中品嚐到農曆新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月24日(農曆正月初十五)。
文字及攝影:江南時報記者 張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