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得知英國女王只有22歲,接連問了三個問題
古人曾經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敗"。在戰場上,如果不了解對手,很可能會遭受無法彌補的損失,甚至慘敗。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清朝是乙個封閉的國家,統治者保守而傲慢,正是這種不可否認的傲慢,使整個清朝在世人面前顯得軟弱無力,所向披靡。
清朝的整體實力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正是這種強弱不對稱的關係,使我國遭受了西方列強的欺凌。
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清朝皇帝仍然傲慢無禮。 比如道光皇帝得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只有22歲,就問了三個問題,成了後人的笑柄!
它是關於什麼的? 今天,讓我們回顧一下這段殘酷的歷史,這可能會讓我們停下來。
清朝遠遠落後於西方。
眾所周知,封國政策大致可以追溯到明代朱元璋時期。 後來,朱棣在朱元璋年間廢除了禁海政策,命令鄭和到西方去貿易,傳播中國文化。
隨後,鄭和訪問了37個國家和地區,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和學習,加深了對明朝世界的了解。 所謂開闊視野也促進了自身的成長,明朝從此走上了各國的崇拜舞台。
然而,明朝最終走向衰落,直到清朝康熙統治才重新引入"撤退政策"。清朝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前來傳道時,康熙比較豁達,並沒有阻止他過多地傳道。
除了傳播天主教外,利瑪竇還為中西文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他與徐光啟等人一起翻譯了《歐幾里得幾何原理》、《通文觀綱要》、《測量方法》、《元雍繩器》等著作,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歷史上第一張世界地圖《坤語萬國通》問世,加速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與此同時,利瑪竇將《四書》翻譯成西方語言,並在西方傳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雖然對外開放有利有弊,但"利大於弊",可以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可悲的是,利瑪竇於1610年5月在北京去世,清朝對外開放逐漸衰落。
清朝雍正年間,由於外國傳教士對中國禮儀和信仰的影響,以及清朝統治者的思想束縛,清朝逐漸放棄了與外國的聯絡,後來才建立起來"滅亡之路"奠定了基礎。
英國商船不斷襲擊我國海岸。
清朝末年,清朝奉行封閉國政策,而西方國家則不斷進步。 例如,在乾隆時期,英國擁有世界上第一台新型紡紗機珍妮輪。
到了道光時期,西方國家已經進行了工業革命,進入了工業社會時代,開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清朝呢? 清朝對全國其他地區保持封閉,四處旅行以實現其成為大國的夢想。
封建統治者的思想狹隘導致了國家的落後,也導致了當地人的無知"。打敗"這是國際交往中永恆的真理,但"打敗"但它來得很快。
我們知道鴉片戰爭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但英國**早在1773年就已經向清朝授予了東印度公司的鴉片專利。 然而,這是通過當時的走私來實現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國商船無視我國限制,再次進入中國領海,道光皇帝駁回了大臣的報告。
183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上王位。 這位年輕有為的女王一直遵循大英帝國利益至上的原則,開始將目光投向遙遠的中國,並經常與清朝的利益發生衝突。
兩年後,英國水手在清朝境內喝酒時殺害了我們的人民,但英國人拒絕交出**。 雖然我們強烈提出這個**,但最終他們沒有交出**,英國議會甚至決定對中國開戰。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根據這種觀點,所謂的"硝煙在虎門消散"這是鴉片戰爭的導火索,但實際上,英軍早就在等待機會製造麻煩,這場戰爭早就被他們計畫好了。
1840年,英國艦隊在廣東海域登陸。 在林則徐嚴密的防守下,英軍只好前往定海,攻占定海後,直奔天津。 愚昧無能的道光皇帝為了保住皇位,贏得英國人的青睞,居然對林則徐進行了調查和懲罰。
同時,他簽署了羞辱國家的《南京條約》,並再次支付賠款,割讓土地,並承諾五個條約港口。 從此,英國的沿海港口不再是中國的障礙,中國變成了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也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
我們知道,在鴉片戰爭期間,清軍俘虜了一名英國俘虜。 道光皇帝沒有問戰爭,而是詢問了英格蘭的情況,得知英國女王只有22歲。
道光帝得知此事"驚天動地的事件"之後,問問自己:"這麼小的女孩子,為什麼能成為一國之王? 她能成為乙個能為大眾服務的女人嗎? 女王結婚了嗎? 這些問題幾乎逗樂了被俘士兵。
緊接著,道光帝意味深長的說道"英國女王不娶我,我的後宮也不差,這對兩國都有好處。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乙個國家的國王不關心戰爭,卻關心自己孩子的私事,這真是令人氣憤和滑稽。
不難看出,當時的清朝已經是井底的青蛙了。 簡單來說,道光皇帝向年僅22歲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提出的三個問題,充分暴露了清朝的腐朽落後,也表明道光皇帝不是乙個有大局觀的人。
這個結果對清朝來說是致命的,所有的屈辱和屈辱都隨之而來。 幸運的是,今天我們終於重新站起來了,被霸凌的日子再也回不來了。 但我們仍然不能忘記歷史,你不覺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