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石油出口,人們經常聯想到海灣地區,但有乙個重要的產油國經常被忽視:哈薩克。 作為中亞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哈薩克的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裡海西部沿岸及其附近的曼格什拉克半島和登吉茲地區。
自 1717 年以來,該國一直擁有豐富的石油開採歷史,當時豐富的石油資源首次在哈薩克境內被發現。
隨著20世紀石油開採技術的進步,哈薩克的油田得到了廣泛的開發,到蘇聯時期,哈薩克的石油年產量已超過20萬噸大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國的石油年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00萬噸。 如今,哈薩克的石油年產量已穩定在每年近6000萬噸。
令人驚訝的是,哈薩克的大部分石油出口都流向了歐洲。 那麼,哈薩克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客觀因素的侷限性。
哈薩克的油田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交界處的裡海附近,裡海有土耳其、亞塞拜然等歐洲國家。 因此,從相對空間的角度來看,哈薩克的主要產油區離歐洲更近,運輸成本較低。
由於運輸成本高,地形複雜,哈薩克在向中國新疆等地出口石油方面面臨困難。 此外,作為乙個內陸國家,哈薩克的石油工業由於缺乏出海口,無法與波斯灣地區的石油工業相提並論。
管道運輸雖然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小,但其體積小、效率低的問題也存在明顯。 據統計,2022年哈薩克產量為5876萬噸**,其中4600萬噸出口,主要銷往荷蘭、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
雖然哈薩克並不完全依賴向中國出口石油資源,但兩國之間有一條長達2800多公里的管道,每年可運輸1500萬噸石油,通過阿拉山口進入中國。
除了地理因素外,國際政治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哈薩克石油出口的走向也體現了其對國際形勢的綜合考慮。
哈薩克的外交戰略側重於最大化自身利益,經常尋求大國之間的平衡。 這種外交戰略與印度相似,印度由於人口眾多,軍事力量相對強大,在地緣政治影響力方面略有優勢。
但是,作為乙個內陸國家,哈薩克對大國的價值相對較小,因此輸出資源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可以作為與大國溝通和談判的籌碼。
雖然哈薩克對中國的石油出口不多,但中國從哈薩克進口了大量天然氣。 因此,總的來說,哈薩克不打算減少對中國的資源出口。
此外,中國近年來使用的石油大部分來自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的石油因其優質的輕油特性而備受關注,但哈薩克雖然擁有蘇聯時期建造的三座大型煉油廠(津肯特、巴甫洛達爾、阿特勞)和20多家小型煉油廠,但其石油加工技術和油品質量標準普遍較低,導致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相比之下,中東油因其優越的品質而在中國市場更受歡迎。
哈薩克非常重視西歐在國際事務中的支援,因此,為了在國際舞台上獲得更多的發言權,哈薩克採取了多元化的石油出口戰略。
通過向西歐出口大量石油,哈薩克不僅可以平衡力量,還可以加強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因此,哈薩克的最高決策者決定採取這樣的戰略來實現他們的目標。
去年11月,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階代表博雷爾在訪問哈薩克期間表示,歐盟支援哈薩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
資料顯示,2022年,哈薩克和歐盟的總金額達到400億美元,增長了54%。這進一步證明哈薩克對歐盟的經濟依賴正在加深。
哈薩克石油資源豐富,如果長期依賴乙個國家出口,可能會對其經濟安全構成威脅。 因此,哈薩克**正在採取措施,通過實現石油出口多樣化來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雖然哈薩克和中國是友好鄰邦,但仍存在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需要認真對待。
值得注意的是,哈薩克出口的石油中有80不僅銷往乙個國家,而是分散在多個市場。 因此,在做出這一決定時,哈薩克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以確保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作為乙個主權國家,哈薩克**有權決定出口的資源數量和分配給個別資源進口國的數額。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以石油資源作為衡量中國與哈薩克關係的唯一標準。
哈薩克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創始成員國之一,也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國家,與中國的關係並非平淡無奇,但在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也非常密切。
9月7日,在中國(陝西)-哈經貿合作對接洽會上,哈薩克阿塔梅肯全國企業家協會總經理阿伊努爾·巴斯帕科娃表示,“一帶一路”是乙個受歡迎的國際多邊合作平台,哈薩克是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