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這是乙個“概念混雜”的時代,例如圍棋的“終結”一詞是為足球聯賽的收官階段保留的; 例如,物理學中的“熵”用於解釋社會學中的現象。 前幾天,網上有朋友問我,“在熵增理論的前提下,如何保證自己能夠克服自己的慣性,保持進步? ”
在這位朋友的提問中,如果我們不依靠外力,世界,或者我們個人,就會用“熵增理論”從有序變為無序,也就是說,這種“從有序到無序”是自然法則,那麼乙個人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違反”自然法則呢?
不知道這位朋友是否理解薛丁格的主張:“生物學誕生於負熵”,薛丁格用物理學的知識來解釋生物學的真理,其實很有意思,雖然物理學這個概念需要更多的解釋,但一旦理解了,就很難忘記道理。
在我的理解中,薛丁格的“負熵理論”實際上是關於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 比如,一塊石頭之所以是石頭,是因為它只能符合“熵增”的規律——沒有外力(功)的干預,石頭只能變得越來越不堅固,越來越鬆散,直到變成塵土; 人類是生物,正是因為他們可以通過“負熵行為”來降低熵,讓自己的身體處於更平衡的狀態,這樣人類才能以生物的方式存在。
不管是“熵增論”還是“負熵論”,在我看來,這些都是自然規律,從表面上看,“熵增理論”講述的是世界總會“從有序發展到無序”,但實際上,這種“無序發展趨勢”也是一種“有序”,是自然法則約定的一部分——所以, 在我看來,對於人類世界來說,“有序的世界”仍然是“主旋律”。
困擾人類的不是“有序”和“無序”,而是我們對支配宇宙的規律的無知。 人類世界設定的規則只是一種強迫的、主觀的定義,雖然這些定義保證了人類處於地球食物鏈的頂端,但它們並不能幫助我們輕易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空。 在人類能夠完全理解宇宙從何而來之前,我們定義的任何規則都是一種具有強烈主觀性的“狹義時空規則”。
當我們說“有序”時,對於宇宙來說,它是否也是“有序的”? 我們所說的“無序”,不就是宇宙的一種“秩序”嗎?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用自己的視角來代替世界的視角,我們總是會用自己的視角來代表大家的觀點,現實世界會和我們的想法一樣嗎? 大多數人的想法和我們做所有事情的方式一樣嗎?
我知道的越多,需要考慮的方面就越多,犯錯的概率就越高,這是否意味著“擁有更多的知識會導致我們陷入更無序的境地? 如果是這樣,我們需要更多的知識嗎?
如果我的世界還剩下 15,000 天,那麼寫這篇文章的時間就是倒計時:14,839 天。
朗誦:《奇士傳》,武功,上官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