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由王承珍分享。
龍虎是道教的乙個教派。 又稱“龍虎宗”和“正一宗”。
因為它以龍虎山(在今江西省桂溪市境內)為主山,所以以《正一經法》命名。 也就是在龍虎山重建的那個。 關於龍虎正一宗的創立時間,道家典籍中記載不一:“韓天師家”說,建安二十年(215年),張律向魏投降後不久,張勝南奔龍虎山嫡宗;
前世真仙之軀據說在西晉雍嘉,張勝進入了龍虎山嗣宗。 但研究人員認為這兩種理論都不可信。 據史料記載,張靈的後裔在晉朝不為人知,張靈後人的事蹟一直記載到南朝,但並不居住在龍虎山。 隋唐時期,張靈的後人沒有蹤跡,直到天寶七年(748年),唐玄宗才稱讚張靈,這才“令司批後人,有璽種龍的真嗣”(《唐朝敕令集》第九卷《天寶七年書尊赦》)。 整部唐代詩歌編纂在唐獻宗元楚晉石新洲(今江西上饒市西北部)人吳武陵的《龍虎山》詩中,其中有一句“五桶公尺仙果然有辦法”; 徐凱的《茅山道門衛一鄧碑》說,茅山道士鄧啟霞在唐一宗仙通十二年(871年)“一龍虎山第十九代天師,參與教都公正一法功”,說明龍虎宗的創立時間大約在唐朝中後期。 南北朝時期,正義逐漸與上清、靈寶等道教宗派合併,形成無宗派的道教統一體; 唐中後期,道教的統一逐漸瓦解,張靈的後人得以重新立旗,形成龍虎山正一宗。 北宋時期,龍虎宗開始顯火氣勢。 宋哲宗少聖四年(1097年),三嶽的皇帝詔書以帝圖為補充,龍虎山進入正統道教三派格局。 後來,龍虎宗的勢力逐漸超過茅山,宋朝歷宗皇帝在寶友二年(1254年)讓張天師的第三十五代傳人張克達領導三山道教。 元朝承認張靈後裔的“天師”稱號,龍虎山正一宗的祭壇更加顯赫,大德八年(1304年),成宗昭正為三山府主。 明太祖整頓道教制度,只承認全真、正義兩大宗門,其他傅正宗被迫併入正一派; 雖然張靈後人“天師”的稱號被皇帝詔書砍掉了,但民間還是同名的。
明朝中期以後,龍虎宗逐漸衰落,但仍然能夠保持其作為道教兩大宗門之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