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上將回到家鄉,不走大路,走小路?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義勇軍並沒有立即撤赴中國,而是將大量部隊駐紮在北緯38度線以北。 一方面,他們保持警惕,防止美國撕毀停戰協定,再次入侵北方; 另一方面,他們也致力於幫助朝鮮發展基礎設施,為支援和鞏固紅色陣營的友誼做出貢獻。
此時,志願軍司令官已經由彭將軍接替楊勇將軍,他的人生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
楊勇原籍湖南,曾參加過清末農民起義,但為了躲避政府的報復,楊勇連夜跑到百里外的乙個小鎮,用剩下的錢和妻子租了一家餐館維持生計。
楊勇8歲就讀於一所私塾,13歲進入西式學校。
1927年,**主席率領秋收起義隊伍到楊勇的家鄉,宣傳紅色思想,號召大家加入人民武裝,為自由民主而戰。
楊勇被董事長的講話感動了,立刻找到了負責徵兵的羅帥,申請參軍。 不過,當羅帥問楊勇的年齡時,他回答說自己才14歲,羅帥摸了摸他的頭,說14歲太小了,不能參軍。
楊勇沒有因為困難而放棄革命熱情,他決心再次加入紅軍。 經過乙個月的訓練,他被分配到紅八軍擔任宣傳官。 當他得知父親去世的訊息時,他傷心欲絕,但因為忙於軍事,無法回家哀悼,只能朝家的方向磕頭表示哀悼。
抗戰期間,在林帥手下擔任團長,負責保衛西北後方,阻止日軍西進。 1938年,面對敵人寡不敵眾的局面,林帥冷靜分析戰勢,決定將其打碎,穿插在敵人的後方攻擊其補給線,從而切斷敵人的補給**,迫使敵人停止進攻,成功化解危機。
接到命令後,楊勇迅速部署部隊,分成三部分相互掩護,向東推進,成功擾亂了敵人的後方。 前線的日軍開始動搖,因為他們連續兩周沒有補給。
為了避免出其不意,指揮官下令全線撤退。 然而,楊勇不肯輕易放過敵人,他率部在沿途設設埋伏,對敵人進行騷擾,造成大量傷亡。
解放戰爭期間,楊勇在劉帥部隊中擔任縱隊指揮,參加過多次攻城戰和突圍戰,他的軍隊在晉、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所向披靡。
到1948年底,他率部協助淮海友軍成功擊敗敵軍80萬,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此國民黨勢力開始衰落。
1949年年中,楊勇率軍南下,先攻安徽,後轉向西南。 路過湘北時,他忽然想起自己已經二十多年沒有見到血親了,於是派了一名偵察員到老家提前打聽,看看母親是否還活著。
偵察官回來告訴他,他的母親身體健康,還活著。 於是楊勇決定回家探望,安慰母親的思念,同時做好自己的孝道。 按照家鄉的習俗,凡是有地位的人,回家都會敲鑼鼓歡迎。
但這種習俗帶有封建色彩,不符合共產黨人的價值觀,所以楊勇為了不驚動村民,選擇了一條小路。 當他的母親看到他時,她淚流滿面,不停地喃喃自語:“回來真好。
五天後,楊勇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家,回到了軍隊,繼續為革命做貢獻。 臨走前,母親告訴他要小心,革命勝利後要回家。
1953年,楊勇赴朝對抗美**,1954年接任志願軍總司令,直到1958年志願軍解散才下台。
1977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 兩年後,他因病退休。 他於1983年去世,享年70歲。
楊勇是一位英勇的將軍,經過幾十年的戰場戰鬥,百戰勝,很少遇到敵人,讓敵軍驚魂未定,連日本將領都驚嘆於他出眾的軍事才能,他英勇機智地戰鬥。
值得一提的是,從韓戰回來後,楊勇就把母親抱在身邊,讓她享受晚年,享受家庭的歡樂,這種孝順令人欽佩,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