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月9日,北京數千名學生走上街頭,進行抗日示威,反對華北五省自治,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要求領土完整。
這場運動被稱為“129”愛國運動,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愛國青年。 他們在隨後的革命程序中表現突出,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也是“129”愛國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和領導者之一,他就是在北京擔任共青團市委書記的顧景生。
那麼,關於顧景生,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他的生活怎麼了?
顧景生1913年生於山西,早年讀書深受進步思想影響。 16歲時,他開始投身革命活動,積累了豐富的革命經驗。
為了進一步抗日救國,他前往北平,積極參加抗日宣傳,在北平加入了左翼聯合會、共青團和“學生聯合會”。
1935年12月,顧景生作為領導人之一參加了“129”愛國運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前往山西,加入山西青年抗敵一縱隊,戰鬥殊死,擔任第一部部長, 致力於抗日宣傳,動員有志青年參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抗戰結束後,顧景生擔任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政治部主任,為解放鄭州等地而努力奮鬥。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單位番號的命令,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第十五軍。
秦繼偉擔任第一軍統帥,顧景生出任第一任政委。 他們並肩作戰,參加了渡河之戰,然後南下。 後來,第十五軍歸第四野戰軍指揮,參加了解放廣東和廣西的戰役,在新中國的成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顧景生繼續擔任志願軍第十五軍政委,率領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在朝期間,顧景生指揮志願軍參加了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等著名戰役,促成了《朝鮮停戰協定》的簽署,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1955年,42歲的顧景生在解放軍首次授予少將軍銜時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少將。 後任國防部第五研究所政委、總政治部群眾工作司司長。
然而,當十年特殊時期到來時,顧景生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被監禁了12年,直到1978年,他才重獲自由,重新進入事業。
復出後,他被任命為廣州軍區副政委,不久後,對越南的自衛反擊爆發,廣州軍區負責東線的戰鬥。 作為軍區副政委,顧景生還參加了對越南的自衛反擊,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出了貢獻。
1981年,顧景生調到新疆工作,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政委。 晚年在北京度過一生,2004年因病逝世,享年91歲。
顧景生與妻子範承秀關係深厚,即使範承秀被歸類為“右派”,受到不公平待遇,顧景生也沒有因為妻子的遭遇而離開她,而是堅定地站在她身邊,甚至拒絕了與妻子離婚的提議。
這種感情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