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1)發展階段和人口結構。
一般工業化和現代醫學的發展將導致預期壽命的增加,人類在工業化前的平坦壽命約為35歲,工業化後,預期壽命明顯增加,中國受益於現代化程序,人均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各種疾病都不知道什麼疾病早早死亡,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疾病為更先進的醫療條件而被發現和干預,中國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78歲,擁有較好醫療資源的上海的平均預期壽命甚至超過了日本。
從城鄉結構來看,還是有差異的,農村的老人根本就沒有退休,我每年都回老家,每年都看到變化,現在大家除了科技的發展,還能享受到比較低的基本生活資料**和勞務**, 很大程度上與老一代勞動者有關,許多需要人力的基礎農業生產依賴於老一代勞動者,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村的平均預期壽命只有72歲左右,比城市的平均預期壽命少了6年多。從城鄉人口結構來看,所謂延遲退休,更多是指從事城市勞動的人。
從發展階段預期壽命的增加和城鄉人口結構來看,其實延遲退休就在我們身上上寬下窄畢竟,如果一直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很多問題都沒有解決,現在年輕人補不上,支援率比較嚴峻,養老金替代率低於國際警戒線10%,而且在逐漸下降,稅源那麼多, 要麼砍掉,要麼砍掉,這是乙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2)個人養老金的特點不可避免地導致參與率低。
專家只看到表面,同時認為個人養老金的發展並不好,相關,但實際上,個人養老金的稅收優惠+市場化運作特點,潛力群體是數千萬通過看個人所得稅稅率在專項附加扣除後超過10%的比例,可以粗略地計算出市場的最大潛力。
而且還有一種離退休年齡越近,情況越有利,這種稅收優惠的設計就很奇怪,就是為臨近退休和高收入群體量身定做的養老產品,封閉期短意味著平均稅收優惠轉型的實際收益率高,封閉期越短意味著不確定的政策因素越少, 比如延遲退休,比如假設高收入群體有5年的退休時間,稅率是20%,反過來,剛加入工作的群體可能還有40年退休,這期間通貨膨脹、政策變化、延遲退休、收入波動等根本沒有划算,這使得稅率超過10%的人比例不高, 而且要在人口結構上再砍一刀,潛力群體預計2000萬就很不錯了。雖然金融市場不好,但這絕對不是個人養老金吸引力低的主要原因。
3)二元結構保證。
目前養老金替代率在45%左右,但根據財政補貼和分配的資料,大部分其實是在支援體制內的少數人,導致部分人的福利超過了55%的國際警戒線,甚至遠高於這個比例,而基數較大的農村老年人拿的錢更少, 100元只是個位數的養老金替代率,什麼保障可以說。當然,很多人喜歡用支付比例來談事情,所以最後要打破砂鍋,問問,財政支出和補貼是不是公眾的稅收,制度上的福利是否取決於公眾的稅收,國有資產的收入和分配是否歸集體所有為什麼我們必須有這樣乙個非常不同的二進位結構?
所以目前的養老金問題存在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乙個是人口結構的扭曲,另乙個是體制內外的差異,延遲退休可以,但肯定解決不了目前少數人和多數人的養老金替代率的差異, 打破二元結構,增加更公平的養老保障效率更高,什麼是公平:10000和100都漲5%是公平的嗎?這不叫公平,所以要解決老齡化問題,基本保障已經建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如果還是不做好分配,未來的問題只會越來越難,**就是做分紅,你能保證養老金池裡的錢分配得更公平嗎?如果真的能實現更公平的45%的養老金替代率,每人每月1000元以上也能大大緩解老年人的壓力,第一支柱不公平有保障,你期望用更市場化的第二、第三支柱來解決養老金問題無異於做夢。 專家建議調整退休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