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指東漢滅亡后魏、蜀、吳三足對峙的局面。 人們普遍認為,三國時期始於公元220年,當時曹丕廢除了漢朝,成為皇帝,建立了魏國,到公元280年西晉滅亡吳國結束,持續了60年。 陳壽的《三國演義》是反映這一時期的歷史文獻,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則以文學的方式反映了魏、蜀、吳三國的演變。
魏國(曹魏)。 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開始,天下動亂,英雄們互相爭鬥。 曹操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勢力,脅迫天子以東漢朝廷的名義命令諸侯四處遊蕩,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曹操被漢顯帝封為“魏公”,後晉公升為“魏王”。 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在炎康元年(公元220年),他迫使漢顯帝讓位,正式取代漢朝,建立了魏國,歷史上稱為曹魏,首都洛陽。 太元十二月(公元266年2月8日)冰陰日,司馬炎篡位魏國,改國稱晉,曹魏滅亡。
魏國在三國中佔據了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 在曹魏時期,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是九平中正制度的選拔和用人機制的實施,對金北兩朝的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領土上,曹魏繼承了東漢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將朝鮮半島北部納入其領土。 在南方,秦嶺-淮河是蜀國和吳國對峙的交匯地。 蜀漢滅亡後,曹魏還將益州和南中納入境內,國土面積一度高達400萬平方公里左右。
蜀國(蜀漢)。 曹丕代表漢朝建立魏國後,劉備於公元221年在成都被稱帝,國名漢,歷史上稱為“蜀漢”,簡稱“蜀”。 東漢末年,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開始進入政治鬥爭的舞台,在赤壁戰役中與東吳聯手在南方與曹操作戰,然後趁機收復了荊州各地, 然後進入西川,攻占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鼎盛時期,蜀漢占領了荊州、益州,並迫使巴蜀、南詔地區屈服,蜀漢國力增強,其領土北至武都、漢中,東至武夏,南至國雲,西至貴光西北和緬甸東北部,西北越南,西至緬甸東部, 南至陝西、甘肅。
公元263年,曹魏派鍾會、鄧艾等人率大軍攻打蜀國,蜀漢將領江、廖華等人雖然頑強抵抗,但最終還是收復敗局。 劉禪於延行元年(263年)向曹魏投降,蜀漢滅亡。
吳國(東蘇)。 東吳的成立始於孫堅和孫策在江東地區的業務。 孫堅在黃巾軍起義中表現不俗,為孫家在江東地區奠定了基礎。 孫策繼承了父親的生意後,逐步統一了江東六縣。 孫策死後,由弟弟孫權繼位,孫權在穩定江東局勢的同時積極向外擴張。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建立吳國,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史稱“東吳”。 在孫權的領導下,東吳實力強大,領土廣闊。 孫權對內發展經濟,對外積極與蜀漢、曹魏談判,形成三國局面。 在此期間,東吳大軍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勝利,如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無不彰顯了東吳的強大實力。
孫權死後,東吳政權逐漸陷入混亂和衰落。 國內政治鬥爭激烈,國家實力下降。 同時,東吳在對外關係上也犯了錯誤,與蜀漢的關係破裂,與曹魏的戰爭屢屢失敗。 公元280年,西晉發動滅吳戰爭,西晉將領杜普雷、王軍等人率兵突破建業,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至此,魏、蜀、吳都歸晉,天下統一,三國局面終結。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