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7, 2018. 在瑞士一家名為dignitas(尊嚴)的醫療機構,傅達仁在親戚的陪同下接受醫院的安樂死服務。
傅大人笑著對著眼前的金髮女郎**說道“這東西需要塞進去嗎? ”說話間,傅大人指了指手中拿著的一小杯液體。
身穿紫色連衣裙的金髮女郎**笑著對傅大人說道“不行,你可以喝兩三口,但你必須快點喝! ”
說完,傅大人一臉痛苦地喝了四口杯中的藥液,不是因為那液體有多難吃,而是因為傅大人每一口都很難嚥下去。 多年的疾病嚴重損害了傅的食道和消化道。
終於,喝光了所有的液體後,傅大人一臉平靜的躺在兒子的懷裡。
過了一會兒,連線在傅大仁身上的儀器走直線,負責為傅大仁提供“安樂死”服務的**和醫生前來給傅大仁做檢查,宣布傅大仁已經死亡。
傅大仁是全亞洲第乙個去瑞士選擇安樂死的華人。
說起傅大仁,相信很多年紀稍大一點的體育迷都會不陌生。 因為作為中國最早的NBA比賽解說主持人,傅大人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歲月。
籃球比賽中的很多解說名詞都是傅大人創造的,比如:“馬背射箭”、“火鍋”、“冷箭”等等。 這些名字至今仍被用於籃球比賽的解說中,它們深深植根於每個球迷的心中。
除了籃球賽事,傅大人還主持過《大家的音樂》《臺灣電視場》《高爾夫》《中國職業籃球》《拳擊錦標賽》等熱門體育節目。
但誰能想到,這樣一位知名的體育賽事主持人,在病痛中飽受折磨,竟然年事已高。
傅大仁的童年是在流亡中度過的。 當時抗日戰爭爆發,傅大仁的父親傅忠貴是魯北游擊軍司令員,1938年9月英勇犧牲。
父親雖然是軍官,但在那個生活不如芥末的年代,母親要想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把他拉上來並不容易。 國民黨軍隊給的一點養老金根本撐不了多久。
母親帶著傅大人到處逃亡,從小吃了幾百頓家飯長大。 抗戰結束後,由於軍官家屬的身份,傅大仁得以進入宋美齡在南京開辦的“遺校”,而傅大人的母親也在此時去世。
漂泊不定的傅大仁最終選擇一起去台灣繼續他的學習和生活,當時國民黨軍隊被打敗,撤退到台灣。
傅大人身上流淌著山東人的血液,在同齡人中長得很高,早在上學的時候就是一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 原本,傅達仁的願望是成為一名職業籃球運動員,但在27歲那年,一場傷病毀了傅達仁的未來。
沒辦法,傅大人只能退休工作,進入臺衛。 電視台認為傅大人是職業籃球運動員,就想著讓傅大人試著解釋體育賽事。 沒想到的是,傅大人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一出現在鏡頭前就找到了這種感覺,尤其是收尾的那檔節目,很快就在站內走紅了。
成名後,傅大人成為體育賽事解說界的名口大噪。 可是,老天爺總是喜歡捉弄人,在傅大仁事業成功的同時,他的家庭婚姻也出現了問題。
傅大人的第一任妻子名叫饒麗珍。 早在傅大人還是籃球運動員的時候,兩人就已經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隨著傅大仁的傷病退役,饒麗珍再也看不到當年在籃球場上稱霸的丈夫了。 變成生活的是乙個早出晚歸的丈夫,經常熬夜,因為他要解釋廣播事件。 不同的生活接納,讓兩個人見面非常難得,基本沒有情感交流。
最終,這段婚姻沒能維持下去,傅大仁和饒麗珍離婚了。 離婚後,饒麗珍很快在台灣找到了第二任妻子鄭正覺。
鄭正珏也是台灣電視台的主持人,同樣的工作節奏和工作的交集,讓兩人經常有時間見面。
和鄭正珏的婚姻很幸福,這是傅大人從未懷疑過的。 為了適應丈夫的工作,騰出時間照顧家庭,鄭正珏從主持轉行編輯,避免了兩人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無法同時照顧家庭的局面。
同樣,在看到妻子的執著之後,傅大仁也選擇不再生育,而是專心撫養鄭正珏和前夫留下的繼子。
然而,傅大仁的選擇並不明智,因為它為多年後兩人的婚姻危機埋下了伏筆。
50歲那年,傅大人遭遇了婚姻變遷。
傅大人在一家餐館認識了一位17歲的陳姓女子。 兩人相遇後,就被對方深深吸引。 傅大仁的知識、幽默和識字深深吸引著這位年輕女子。 而傅大人,在年輕的生命中找到了久違的激情。
就這樣,傅大仁與這位“陳小姐”發生了一段離經叛道的戀情,還生下了乙個男嬰。 這件事後來被小報記者拍下來報道,一時間成為街頭的熱門話題。
所有人都以為傅大人和鄭正珏的婚姻離婚了,但沒想到的是,最後鄭正珏做出了乙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
鄭正珏答應了傅大仁和陳秋萍帶他回家生活,於是組成了乙個極其複雜的家庭。
傅大人、鄭正珏、陳秋萍的“三人行”,成為台媒一直在談論的話題。 因為沒有正式結婚,傅大仁沒有面臨“重婚”的訴訟。
沒人知道是怎麼回事,直到傅大人死後,鄭正珏才說出原因。
原來,鄭正珏和傅大仁回到山東老家探親的時候,才發現傅大仁的家鄉非常看重男孩子。 當年,因為鄭正珏工作繁忙,身體不好,所以這件事情從來沒提過。
後來,鄭正珏想再給傅大人生乙個孩子,但她已經錯過了青春,顯然不可能再這樣了,於是“生男孩”成了夫妻倆隱隱的痛。
終於過了十年,傅大人60歲的時候,陳秋萍為白髮丈夫生了乙個男孩,給他取名傅俊豪。
對於傅大仁來說,年老後得到兒子確實是一件大喜事。 但因為年紀大了,傅大人見到孩子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很傷心。
畢竟他已經六十多歲了,能陪孩子的日子實在屈指可數了。
傅君浩從小就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乙個非常偉大的主人,雖然有時候年邁的父親不能經常陪他長大玩耍,但這些都不會影響父親在傅君浩心中的偉大形象。
面對自己衰老的身軀,傅大人知道,自己的孩子肯定比別人的孩子更早準備好接受父親的離去。
所以傅大人經常會對傅君浩說:“我明天就可能死了”。
一開始,夫人說起這樣的事情,傅君浩都會哭,但過了久,傅君浩似乎在心裡接受了這個事實。 雖然當時他還小,但一想到父親會早早離開他,他就已經有些平靜了。
但真正讓傅俊豪感受到親人離世的痛苦的,卻是外祖母的去世。 傅君浩的外祖母其實還不如他父親老。 但他看起來很老,因為他患有老年痴呆症,所以在傅俊豪眼裡,他奶奶的生活是一種痛苦。
但哪怕從小就沒有得到祖母的多少愛,傅君浩對祖母還是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一種血濃於水的感情。
所以在祖母離開的那天,傅君浩本能地感受到了親人離世的悲痛。
當奶奶被送進急診室時,傅俊豪親眼目睹了急救的全過程,當各種器械介入奶奶的身體時,傅君豪終於明白了父親的意思。
這一刻,他終於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在傅君浩的外祖母去世後不久,傅君浩的外祖父也去世了。 只不過,比起他外婆生前的痛苦,傅君豪的外祖父走路很“簡單”,只是因為他摔在廁所裡,導致腦溢血,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折磨,前後只用了一天的時間。
祖母和爺爺的去世讓傅君浩感到非常難受,但父親卻安慰著傅君浩說“每個人都會死,總有一天你會和我說再見,世界上沒有不散去的盛宴,不要難過。 ”
聽到這話,傅君浩終於明白了死亡意味著什麼。
或許正是因為他從小就接受了父親傅大仁迫害下“人終會死”的事實,所以當父親傅大仁選擇實施安樂死時,不到30歲的傅君豪才會如此淡定。
隨著時間的流逝,傅大人的身體開始出現許多問題,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
由於白內障,傅達仁的視力嚴重惡化,左眼視力最終只有01個左右。 這基本上是一種失明狀態。 但這並不是真正困擾傅大仁的疾病。
由於他曾經擔任主持人時經常不規律地工作和飲食,再加上他愛喝酒,傅大人晚年一直受到胃腸道疾病的困擾。
2016年,傅大仁突然感到腹痛難忍,家人趕緊將他送往醫院。 經過醫生檢查,是“膽管阻塞”。
按照常規方法,膽管阻塞的最後解決辦法是放置支架,避免膽管變形和堵塞,但這並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
由於當時醫用耗材的質量問題,用這種方法的“膽管堵塞”不得不每半年重新手術更換一次。 年輕人不算什麼,但對於傅大仁這樣的八旬老人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果不其然,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反覆手術置換支架成了傅大人最痛苦的事情。
但如果就這樣,或許也不會讓傅大人想要“安樂死”。
2017年,當傅大仁第二次接受膽管支架手術時,醫生在傅大仁的腹腔內發現了幾個腫瘤,活檢和檢查後胰腺癌已經晚期。
進一步檢查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多個器官,即使此時進行手術和化療,傅大仁在接下來的5年內存活率也不到50%。
聽到這個訊息,傅大仁知道自己的時機快到了,於是他一再勸阻家人不要放棄自己的**。
而傅大仁的家人說:“如果你患有癌症,你必須與它作鬥爭並接受化療。 如果你不能走路,我們可以推你。 ”
在家人的鼓勵下,傅大仁最終選擇了妥協方案,接受了安寧**。 也就是說,通過服用嗎啡等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並允許疾病進展,它是保守的**。
然而,這個過程的痛苦,卻遠遠超出了傅大人的想象。 在接受安樂死之前,傅大人曾告訴人們,他每天要服用嗎啡4次,每次都要服用40cc以上。 吃得太少,疼痛難忍,吃多了,整天昏昏沉沉。
這樣的日子讓傅大仁實在是“受夠了”,於是傅大仁再次向家人提出了“安樂死”的想法。
看到傅達仁這樣受苦,其實他的家人也忍無可忍,但誰能下定決心讓自己的親人接受安樂死呢?
最終,還是傅俊浩站出來打破僵局。 因為他從小就被父親教導要面對生死,所以他心裡早就做好了準備。 傅俊豪成為家裡第乙個支援父親選擇安樂死的成員。
在兒子的支援下,一家人很快就此事達成了協議。 然而,由於當時台灣沒有安樂死的機構,傅大仁在2018年選擇了瑞士的Dignitas(尊嚴)舒適診所作為他生命的終點。
2018年6月7日,傅大人一家開始在鏡頭前記錄救贖和安樂死的全過程。 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場景,傅大人還說了一段獨白。
傅大人說:“上帝指示我,明天我要走到他的腳前跟隨他,我將被主的恩典呼召,在主的懷抱中安息,準備前往最終的目的地,希望我不再被疾病折磨。”
求仁,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結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