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回家:舅舅在春節前在上海照顧孩子被趕出家門"
這一年,按照我和妻子兩邊老人一年的約定,跟著她回安徽省池州市東直的岳父家過年。
舅舅來我們過年的時候,我們覺得他的精神狀態不是很好,看起來很鬱悶。 因為小叔想挽回面子,直接問他原因不好。 我們從舅舅那裡得知,小舅舅被兒媳婦趕出家門,他和嫂子不得不在春節前從上海的兒子家搬到杭州的女兒家。
原來,每年過年,兒子和女兒都相約過年,但今年,兒子一家沒有去姐姐家過年,而是選擇了自己的家人留在上海過年。 不僅如此,當我回老家探親時,舅舅也乙個人回來了。
今年,大哥的大哥慶祝80歲生日,所以小叔肯定在場,但奇怪的是,小叔和兒子不是一起來的,而是分開來的。 舅舅一直待到大年初五,才回到杭州。 他之所以回去,是考慮到兒子初五回老家探親,故意跟他踉踉蹌蹌。 父子倆不再是陌生人。
其實,我舅舅的孩子在農村社會都是非常突出的代表,我妻子說,他們小時候的父母經常以我舅舅的孩子為榜樣,教育他們努力學習。
小潤姐,舅舅的長女,1982年出生,考入安徽醫科大學,之前在浙江舟山醫院做兒科,已經是副主任醫師,三年前因為丈夫調職來到杭州,現在在杭州一家醫院當醫生,在杭州市區買了一套房子。 小潤姐有兩個孩子,大的在杭州最好的高中讀書,小的還在上小學。
小舅舅的兒子小坤歌出生於1984年,考入當年縣理科高考前三名的復旦大學,現在在上海江灣科技園從事半導體行業。 小坤哥靠著自己的辛勤勞動,在上海郊區買了一套156的房子,他還有兩個孩子,乙個在初中,乙個在上小學。
然而,隨著孩子在城裡成家,嫂子和叔叔也跟著兒子照顧孩子,卻不知道兩代人的矛盾會越來越激烈,最大的緊張是叔叔和兒媳,相反,嫂子脾氣好, 她保持房子乾淨整潔。
舅舅和兒媳之間的恩怨經歷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雙方大吵了一架,之後就再也沒有說過話,老婆帶著孩子去小坤家吃飯,覺得吃飯的氣氛有點尷尬。
在第二階段,雙方從爭吵公升級為肢體衝突,在此基礎上,叔叔還威脅要跳樓,最終以叔叔在女兒家呆了一段時間而告終。
第三階段,雙方發生衝突後,小坤哥也站在兒媳婦這邊,孤僻的叔叔連夜收拾好東西,第二天就和嫂子一起搬到了杭州的女兒家。
從舅舅和兒媳之間發生衝突的原因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兒媳婦本身就是企業的會計,收入在自己手裡,主要用來自己消費,家裡的開支主要靠小坤哥,小舅爺對此意見很多,所以對兒媳婦說了幾句話, 所以它引起了衝突。
二是小舅舅也會對兒媳婦對孩子的教育發表意見,這在兒媳婦眼裡就是干涉小家的內政,雙方多次引發衝突。
父母在孩子進城後參與合作育兒的情況並不少見,和幫孩子帶孩子的老人聊天後發現,每個家庭都有一本難經,兩代人都有自己的苦水,看似表面的和睦背後隱藏著許多矛盾, 但有些家庭選擇以“積分”的形式結束。
從小舅舅家的例子來看,現在的家庭關係比起傳統的多子女家庭圍繞著分離和贍養的矛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層面上,而生活的背後是權利和情感的關聯,比如年幼的兒媳婦對婆婆未經同意翻衣服進出臥室感到厭惡, 而當小夫妻吵架時,她插手,甚至站在兒子這邊倒數兒媳婦,老爺子抱怨多的是大手大腳的年輕人,說話很直接,絲毫不在意老人的感受。
從兩代人在家庭生活領域的衝突來看,這種共同生活的經歷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通常要等到孫子孫女上初中,不需要被接走,十幾年的時間裡,如何適應和安頓自己,對老年人來說變得非常重要。 從小舅舅的情況來看,他還是堅持著小家庭和大家庭是乙個共同體的觀念,所以他還是有做一家之主的意識,表達自己的意見,請求後代的配合。
作者所居住小區乙個兒媳和岳父的矛盾很有代表性,兒子經濟條件好,女兒經濟條件差,兒子是孩子,女兒是兩個孩子,岳父希望在過年紅包的時候,如果女兒給弟弟的孩子200, 兒子會給姐姐的孩子200,但這在兒媳婦看來是越界的事情,雙方為此吵了一架,最後幾次的衝突都以岳父去旁邊租房子而告終。
再加上父母的生活方式與現代城市所要求的整潔乾淨的品類格格不入,兒媳婦對公公不滿的一件事就是,每次公公回家,她都會在沙發旁邊脫衣服,兒媳婦認為髒衣服應該放在髒衣服籃子裡。
在1-3歲的時候,兩代人對如何餵養孩子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們所代表的傳統和科學觀念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溝通不好就會產生衝突。 在育兒方面,年輕人往往因為感受到城市教育的激烈競爭而選擇讓孩子多上課,但老人主張不要根據自己的育孩子經驗,給孩子施加太大壓力。
因此,當後代進入城市時,如何為農村的老人學會“做老人”是他們遇到的新挑戰,尤其是當家庭權力的主軸向夫妻橫軸轉移,年幼的兒媳婦在家庭權力結構中擁有增強的話語權時, 老人應該如何與後代溝通,達成合作,確實不容易。
靈動的老人開始變得“謹慎”,不再在家裡前台發表意見,他們試圖按照兒媳的要求收拾房子,帶著孫子孫女。 在後代的家庭中,老年人開始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生活習慣,並適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然而,老人在這個過程中總會積累情緒和意見,他們需要有人傾訴,所以他們會轉而搭建自己的後台,筆者曾看到小區裡的老人在散步時兩人表達對兒子和兒媳的不滿,並相約一起跳廣場舞, 同時,他們也會和自己在抖音上的經歷產生共鳴,如果實在不可能,會選擇回老家幾天。
正是因為有後台的支撐機制,讓老年人在前台的言行順從得到了保障,前台和後台的雙軌運作,對於過渡期的老人來說,會陪伴他們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對他們來說並不容易, 直到他們開始回老家照顧老人。
筆者所在社群的一位老人,每個週末都會回到離合肥市五六十公里的廬江縣,他形容回到家鄉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打牌種菜,過著更加愜意愜意的生活。 這背後是父子融合的家庭倫理,對孩子在城市的生活壓力有著強烈的感同身受,所以希望減輕孩子的負擔,希望孩子能過上好日子,這構成了跟著孩子進城調整自我的老人的價值和精神支撐。
至於城市化浪潮中跟著孩子進城參與育兒的老人的處境,作者並不是說責任直接歸咎於年輕人,而是在家庭領域展現了社會轉型的投射,兩代人各有困難。 只希望老年人在調整自己的時候,在關係互動中越來越佔主導地位的年輕人,看看老年人的努力,讓代際關係不再“劍拔弩張”,而是多一點溫暖。
爺爺奶奶和孫子孫女在鄉下的互動,**攝於2024年1月在淮南市嘉溝鎮調查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