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6日,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室,李思清離開了這個他非常懷念的世界。
按照他的意願,他的家人將他的肝、腎、角膜捐獻給了五名患者,全部移植成功,將“生命之光”送給了其他人。 李思清的遺體也被捐贈給桂林醫學院,未來他將以普通教師的身份“參與”醫學教學和科研。
李思清,1980年出生,生前在桂林市衛生計生監督所工作,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參軍,2009年1月進入桂林市衛生計生監督院。
在李思清父母的家中,牆上掛著的“榮耀之家”榮譽牌匾掛在房間最顯眼的位置。
12月14日,李思清在工作中突發病暈身亡,隨後被送往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搶救**,但李思清病情並未好轉,最終被判處死刑。
李思清是家裡的獨生子,這個訊息對於他的父母和妻子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儘管悲痛欲絕,但李思卿的母親仍然有乙個想法,她希望捐出兒子健康的器官和身體,幫助更多的人。 “雖然我的兒子走了,但捐獻的器官可以挽救其他人的生命,讓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她說。 聽完妻子的想法,李思清的父親也同意了,在兩位老人的眼裡,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順著兒子的想法走。 “他學的是醫,之前跟我們講過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的意義,他自己也有這個意願。 只是這次事故發生得太突然了,他再也無法親自告訴我們了。 他的妻子楊女士也表示,雖然心甘情願,但最終還是同意捐獻,因為她認為捐獻不僅是丈夫的心願,更能給社會帶來幫助。 於是,在市紅十字會的見證下,李思清的父母和妻子迅速在《人體器官捐獻親屬確認登記表》上籤了字。
李思清的親戚和同事陪著他走完了最後的旅程。
淳樸的家庭風格塑造了堅毅的性格
李思清的父親是中學的物理老師,母親在學校做後勤工作,老兩口一直住在上世紀90年代的房子裡。 房子很小,一切都很舊,每件家具都有一張“出生證明”,上面寫著購買日期和每次維修日期。
李思清的母親介紹說,他的妻子是物理老師,東西壞了從來不隨便扔掉,都是自己修用的,所以都是新三年,三年,再過三年縫補。 談到孩子的教育,他們也表示,自己一直對孩子很嚴格,直到現在,廚房的冰箱裡還貼著當時手寫的《朱子家訓》,希望他能成為乙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李思清的母親曾榮獲國家“孝敬老人之星”,他們家是自治區“光榮家族”,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級“文明五好家庭”。
冰箱還貼了手寫的“竹子家訓”。
李思清的母親被授予國家“孝敬老人之星”。
履行職責,保護安全底線
作為衛生計生監督所執照考試科科長,李思清關心同事,責任心強,對待工作認真負責,能自己解決問題就從不麻煩別人。 在工作中,堅持廉潔的紀律,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而且經常提醒同事不要利用工作的便利去違反規章制度,要始終嚴格按照乙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他不僅熱衷於幫助同事,而且業務能力也很強,每當遇到有疑問的同事時,他總是很有耐心地為大家答疑解惑; 當工作量複雜,業務繁重時,他總是主動挑起重擔,把重心攬在自己身上,默默地去做。 得知李思清的病情後,他的家人、同事和朋友趕到醫院為他送行。 很多人來到李思清的部隊,他昔日的戰友們也紛紛趕來聽這個訊息,可見大家對他的尊敬和關心。
李思清生前的工作照,上一張。 圖片由桂林市衛生計生監督院提供。
一家三代人用行動傳遞大愛
捐獻李思清器官和身體的決定,並不是家人一時的想法。 其實,李思清並不是這個家族中第乙個捐獻遺體的人。
李思清的家人有一張榮譽證書,是桂林醫學院頒發的,是17年前他的祖母捐獻遺體時頒發的。 老爺子當年之所以願意捐出自己的遺體,其實是受到了孫子的影響。 李思清申請大學時,一家人議論了很久。 當時有一部電視劇集叫《紅十字廣場》,他們看完後很感動,而這個案例,李思清就填上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志願者。 上學時,他和家人談過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的意義。
李思清和奶奶的器官捐獻和遺體證明。
李思清的祖母在去世前已經癱瘓了11年。 聽完孫子的介紹,老人很感動,萌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特意把這件事寫進了遺囑裡。 2006年,奶奶去世,按照老人的意願捐獻了遺體和眼角膜。
不僅是李思青的奶奶,他的父母也有捐獻器官和遺體的意願。 10多年前,父母雙方也都註冊為遺體捐贈志願者。 他們說,雖然“為和平而扎根”的傳統觀念一直存在,但“如果有更有意義的方式來處理死後發生的事情,我們也願意接受它。 李思清的母親也說:“雖然死得很傷心,但一想到捐獻的器官可以救別人,身體也可以用來教學,讓醫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就放心了,我會覺得他還沒有離開我們。 ”
三代傳承,一輩子延續在另一輩子,一代精神延續到下一代!
愛因寬廣而高貴,高尚的愛也會使思念止於悲傷,變得慈悲。 器官捐獻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意義,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行動,李思清和家人生動地詮釋了“天下大愛”,值得全社會的尊重和讚美!
通訊員:趙穎、唐紀雲、劉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