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戈壁沙漠上的太陽能光伏和風力發電站與雪交織在一起,綠色電力不斷傳輸。 寧夏回族自治區作為中國“西電東輸”戰略的重要輸電終端,擁有豐富的煤炭、太陽能和風能資源。 截至1月18日,寧夏累計輸電量超過7000億千瓦時。 中國新聞社袁紅岩攝。
近年來,我國能源轉型一直朝著“綠色”方向推進,風電、水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持續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不斷提高。 同時,綠電市場建設加快,綠電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綠證發放也進入“全覆蓋”新階段。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加強綠色電力證書與節能減碳政策銜接,大力促進非化石能源消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擴大綠色電力證書(以下簡稱“綠色證書”)的交易市場和範圍, 並將相應數量的電商綠色證書納入“十四五”省級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和考核指標核算。
有專家表示,新政策或將緩解部分省份節能指標完成壓力,有望增加市場對綠色證書的需求。
綠電成交量保持高增長勢頭
隨著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的不斷增長,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保障電力的重要力量。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到2023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將達到14個5億千瓦,佔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50%以上,超過火電裝機容量; 全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為3萬億千瓦時,約佔全社會總用電量的1 3,其中風電和光伏發電占全社會用電總量的15%以上。
如今,綠色電力交易通過市場化手段,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與需求方使用者的直接聯絡,促進了綠色電力市場的建設。
以四川省為例,今年1月,該省成功完成了首筆省內綠色電力交易,合同用電量估計為50億千瓦時。 四川省綠電交易從1月9日持續到1月22日,吸引了數百家企業參與交易,其中成都市有102家企業,約20份電力合同8億千瓦時,佔比超過40%。
《中國都市報》記者注意到,去年底以來,各地區陸續公布了2024年綠電交易結果,較2023年實現大幅增長。
其中,天津電力交易中心上月中旬發布,其2024年度綠電交易量為503億千瓦時,即273次; 在2024年新疆中長期市場成交量中,綠電成交量將達到4個62億千瓦時,佔2023年交易規模的19%25倍; 粵江兩地綠電交易量達31家7億和3172億千瓦時,近翻一番,788%。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副主任張楠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來看,綠色電力交易在市場電商總量中的比重仍然很小。 ”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CEC)發布的資料,2023年全國綠電省級交易量為5377億千瓦時,約佔全國市場交易量的0%95%。
值得注意的是,綠電交易以省內為主,存在跨省、跨區域交易困難等問題。 據了解,目前綠電跨省交易並未直接向使用者開放,電網企業需要對省內使用者的綠電交易需求進行總結確認,然後跨地區、跨省採購綠電產品。
張楠指出,“雙碳”目標的提出,推動了國內新能源消費比重的持續提公升,綠色電力市場需求無疑將持續擴大。
事實上,在新的電力體系下,隨著新能源逐漸成為裝機容量和電力的主體,電力商品的價值體系也將被細分,從過去的電能價值到未來的電能價值,同時兼顧靈活性、可靠性和綠色環保價值。
構建綠色電力市場的目的是通過市場機制將新能源綠色價值的外部屬性內在化,同時推動能源電力生產和消費的低碳轉型。 張楠認為,綠電交易是證券與電力相結合的交易,讓使用者不僅可以消費綠色電,還可以獲得相應的綠證; 綠證交易是證券與電力分離的交易,只有交易代表綠電環境權益的綠證,也算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費。
綠色證書是可再生能源和綠色電力的電子“身份證”,是識別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唯一證書。 1 個綠色證書單位等於 1,000 kWh 的可再生電力。
2023年以來,綠電交易實現突飛猛進。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京津冀地區年完成綠電交易超過230億千瓦時,其中京津冀地區將採購16個綠電5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次。 此外,綠色證書交易也穩步推進。 2023年,華北商圈綠證交易數量為200筆60,000人,同比增長72人2次,其中北京48次20,000張,天津17張10,000張,河北95張80,000張,冀北北部12張60,000 張。
綠色電商“巨頭”率先出手
今年1月,跨國製藥公司默克股份有限公司與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簽署為期10年的綠色電力採購協議***,這是默克在中國的第乙個長期綠色電力採購專案,共採購了300吉瓦時的綠色電力。
同月,寧德時代還宣布進軍海上風電領域,其寧德深水A區海上風電場專案獲得福建省發改委批復,旨在為自身綠色電力提供保障**。
業內人士指出,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綠電交易是當前市場發展的重點。 目前,參與綠電交易的主要企業包括網際網絡、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 特別是資料中心,是綠色電力市場的積極買家,由於其巨大的能源消耗需求,被形象地稱為“不排放煙霧的鋼廠”。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2023年中國企業綠色力量交易排行榜》,阿里巴巴排名第16位1億千瓦時的交易量位居全行業第一,第二年位居科技行業第一,寶鋼(寶山基地)、立訊精密、寶馬集團中國、騰訊等其他企業也在榜單中佔據突出位置。
據悉,阿里雲、騰訊雲等“能源巨頭”已承諾到2030年在其資料中心實現100%綠色電力。
阿里雲智慧型IDC事業部能源碳管理團隊總監毛紅菊在接受《中國城市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雲計算服務的廣泛應用和下游客戶對減碳需求的增加是推動資料中心綠色用電擴大的主要動力。 這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資本市場高度關注ESG表現的結果。 確定公司上市、融資、估值等的實際利益,與公司的碳排放表現密切相關。
據毛紅舉介紹,阿里雲自2021年9月通過與平價新能源電站進行綠電交易,參與國內首個市場化綠色電力交易以來,大幅提公升了自建資料中心使用清潔能源的比例。 2023財年,自建資料中心清潔用電佔總用電量的比重較上一財年的21%有所上公升6% 至 539%,達到110減碳5萬噸。
新政策釋放了綠色證書的需求側潛力
2023年以來,政策層面出台新措施,促進綠色能源消費。
2023年7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促進可再生能源用電全覆蓋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的通知》,提出綠色證書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環境屬性的唯一證明,是確定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唯一證書; 還將把綠色證書的發放範圍擴大到水電、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等。
這個新階段被稱為“綠色證書 3”。0時代“,標誌著我國綠色證書機制基本成熟和全面執行的開始。
張楠表示,綠證全覆蓋的發放將解決過去綠證發放有限的問題,進一步推動綠電市場的擴大。 這意味著使用者可以通過綠色證書工具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綠色消費水平。 更重要的是,分布式新能源的市場化消費將得到推動,為分布式新能源進入市場提供更多機會。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明確在“十四五”省級人民節能目標責任考核中,推動將綠證交易電力納入節能評價考核指標核算; 設定節能目標責任考核指標核算中綠證交易對應電費扣除額上限; 從跨省綠色證書交易中獲批的省份扣除的可再生能源消費額,原則上不得超過實現“十四五”節能目標所需節能額的50%。
專家認為,該政策將推動省**鼓勵省內企業購買跨省綠色證書,最終這些綠色證書可以納入省節能評估考核,該政策或將緩解部分省級地區節能指標完成的壓力,並有望提公升市場對綠色證書的需求。
特別是國家發改委(發改委)指出,綠證交易是基於可再生能源的實際發電量,不會直接影響全國能源強度的下降。
同時,《通知》在制度層面拓展綠證交易場景,推動綠證與現有“能耗雙控”政策、碳排放統計核算等機制的銜接,進一步釋放綠證需求側潛力。
目前,國內使用者的綠色用電方式包括中長期綠電交易、購買綠證等。 中國資源豐富的“三北”地區(東北、華北、西北)可再生能源規模增長迅速,但難以吸收。 但東部地區工商發達、外向型企業,由於省際輸電渠道等問題,無法購買綠色電力。 《通知》意在從交易機制和場景的角度解決上述問題。
《通知》提到,將建立跨省綠證交易協調機制和交易市場。 支援綠證供需省份結合實際情況,通過省際協議鎖定省際綠證交易規模,協助經營主體開展綠證供需對接、集中交易、技術服務、爭議協調解決等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考慮電網傳輸能力,因為綠色電力交易需要電網的輔助。 目前,省際特高壓走廊在省際框架協議中優先輸電,省際綠電交易只能找到通道閒置期,因此綠電交易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立訊精密ESG負責人趙欣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綠色電力交易要求集團工廠通過省內的售電公司單獨採購,相對分散。 另一方面,綠證可以在集團層面進行綜合統計和推廣,更具靈活性,具有規模優勢。 ”
目前,中國綠色證書市場的主要型別包括中國綠色證書(GEC)、國際綠色證書(i-REC)和全球可再生能源交易工具(APXTIGRS),其中GEC和I-REC使用較為普遍。
趙昕認為,隨著政策的不斷實施,預計會有大量綠色證書湧入市場,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上綠色證書的供給量將遠大於需求,因此拓展綠色證書的應用場景,促進綠色證書供需匹配非常重要。
趙昕進一步指出,隨著綠證市場供需雙增,後續退出機制和全生命週期管理措施也需要不斷完善。 綠色證書驗證使用、綠色電力權益主張等相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將為綠色證書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中國城市報》記者孫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