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商務部等部門紛紛發聲,對當前經濟形勢和今年穩工業、擴大內需、培育外貿新動能的工作思路,密集表達了立場,釋放出穩增長的積極訊號。
國家政府主任鄭沙傑表示,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環境複雜嚴峻。 有效需求不足,外需面臨疲軟,內需有待提振,居民就業增收壓力較大,消費能力受到抑制。 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部分領域仍存在諸多風險隱患,國內流通存在堵塞。 但從總體上看,有利於中國發展的條件強於不利因素。 鄭沙傑強調,要推動各項巨集觀政策持續落實,不斷夯實經濟穩定向好的基礎。 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將非經濟政策納入巨集觀政策導向一致性評估,確保同向努力,形成合力。 我們將全力推動工業經濟穩步增長
工業是穩定巨集觀經濟的“壓艙石”。 當前,我國工業經濟呈現反彈和改善的態勢。 去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增長率為07個百分點,尤其是8月份以來,增速逐月加快。 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今年將繼續全力推動工業經濟穩增長,打好政策“組合拳”。 進一步落實十大重點產業穩增長工作規劃,支援工業重點省份和重點省市繼續“帶頭”。 鞏固和增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重點區域的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用,引導中心城市和重點城市群突出特色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 日前召開的首屆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擺在2024年經濟工作的首位,提出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發展人工智慧。 建設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開闢新賽道。 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約佔GDP的13%。 金莊龍表示,要統籌技術創新、規模化開發和應用場景建設,積極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努力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 要培育更多的新支柱、新賽道。 利用好國內龐大的市場和豐富的應用場景,發展拓展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型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推動北斗在通訊和大眾消費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積極培育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點。 金莊龍還提到,要展望未來產業的布局。 制定並實施培育未來產業的政策檔案,推動人工智慧、人形機械人、元宇宙、下一代網際網絡、6G、量子資訊、深海航天發展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推廣,為未來發展打造新優勢。 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等領域不斷湧現,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 談及市場關注度高的大模型,金壯龍表示,大模型技術的重點之一是在生產領域的應用,需要以人工智慧與製造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慧型製造為主方向,以場景應用為牽引, 並做好垂直領域通用大模型和特殊模型的整體布局,打造創新生態,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廣東凱**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分析,2024年,未來產業版圖將逐步清晰,對類腦智慧型、量子資訊、基因技術等未來產業的支援將大幅提公升。 **工業和資訊化部等相關部委也將加快出台計畫或行動計畫,未來行業可能正式進入政策出台期。 做好擴大內需工作
包括投資和消費在內的總需求不足仍是當前經濟執行面臨的突出矛盾,特別是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較低,近年來家庭消費比重有所下降。 鄭沙傑表示,居民消費主要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有關,但影響因素最大的是居民的收入水平。 要加快完善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切實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收入增長預期,從根本上提振居民消費。 全國工商工作會議還將把“促進消費不斷擴大,完善市場和流通體系”作為今年要做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以部署“消費促進年”為主線,做好各項消費促進活動。 激發消費潛力,培育和擴大新消費,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促進服務消費質量公升級。 在穩投資方面,**表示要進一步用好各類資金,加強專案建設,更好地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 支援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區域協調發展、社會事業、現代產業體系、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新基建、節能減排減碳、災後恢復重建等領域,提公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安全能力建設等領域,進一步提高災害防災減災能力、保障能力建設等。投資。加大力度拉動民間投資,建立重點產業常態化專案推動機制,推動實施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鼓勵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專案和專案建設,補齊短板。 財政部長蘭福安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到,2024年積極財政政策將適度加強,提質增效。 合理安排投資規模,充分發揮放大效應。 在保持整體槓桿率基本穩定的原則下,繼續安排適當規模的地方專項債券,加強專項債券資金使用管理,支援地方政府加大力度彌補重點領域短板,努力提高投資效益。 中國巨集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慶斌說,大國經濟的特點是內需和內迴圈為主。 從消費角度看,居民在衣、食、住、行、靈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潛力巨大; 從投資來看,雖然近年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放緩,但在短板、薄弱環節、新產業領域、新賽道等投資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整體來看,內需持續擴張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羅志恒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從外需驅動轉向內需驅動,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 從中長期來看,要從根本上解決消費低迷問題,就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引導中長期消費公升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另一方面,在擴大投資的同時,要綜合考慮投資效益,用更多的資金支援國家重大戰略,促進產業結構公升級,惠民生補短,而不是一味去專案,片面追求GDP'量'增長。 無效的投資不可避免地導致高債務和政策空間的浪費。 羅志恒說。 擴充套件中間體**
在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上,在“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的具體部署中,不僅首次提出擴大中間產品,而且排名第一。 商務部外事司司長李興謙表示,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第一大中間產品出口國,中間產品對外貿增長的貢獻接近60%。 中間產品是指用於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產品,如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國際產業鏈和鏈條中合作最密切的產品。 在近幾年盛行的外貿“新三事”中,用於生產鋰電池的電芯和用於生產光伏板的鍍錫銅帶是中間產品。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間產品的擴充不僅可以充分發揮中國產業鏈優勢和高成熟度,還可以釋放中國超市的優勢,在加強區域合作中推動實現新型全球化。 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經濟學院院長張曉濤也認為,中間產品進出口使我國能夠繼續發揮參與國際分工的優勢,形成更緊密的產業聯絡,為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促進結構公升級和技術創新。 “無論是歐美、日韓,它們在快速發展時期的中間產品佔比很大,佔進口50%的40%,佔出口的65%75%。 我們的中間體產品仍有改進的空間**。 “魏建國說。 在魏建國看來,要想把中間產品做大做強,需要三個條件。 首先,它擁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一流的鏈條,正在全球價值鏈中從低端走向高階。 “中國擁有完整、完整的製造優勢,上下游無縫對接。” 二是具有良好的國際物流基礎。 “無論是中歐快車還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都掌握了空、海、港、陸等跨境運輸的綜合資源,中國佔世界十大港口中的七個。”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有一支強大的科研團隊和較強的創新能力。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師和科研人才,這個條件也得到了滿足。” 因此,目前,我國有擴大中間產品的基礎和空間。 他指出,中國中間產品在未來5-10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也說明中國外貿的勢頭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已經生效兩年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被視為中間產品周轉加速的催化劑。 2023年前11個月,中國對RCEP成員國的中間產品出口增長了17個4%,是RCEP地區最大的中間**國家。 商務部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表示,中間體產品的擴充,也是為了給其他國家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支撐,讓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 **CBN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