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有祥和他的《六十里》。

Mondo 美食 更新 2024-02-01

新年伊始,我接到乙個噩耗:老同學蕭有祥元旦突然去世了! 除了震驚之外,我忍不住翻出了他的自傳回憶錄---《六十英里》,他的聲音和笑容在歷史中復活了!

老肖是我在華中理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的同學。 他是中國早期鐵路無線通訊的傑出開拓者和建設者。

他們雖然在同乙個學校、系、年級,但不在同乙個班級,所以在校期間彼此並不熟悉; 雖然畢業任務也在雲南,也就在邊境,但一開始他並不認識,他去了昆明,我去了少數民族自治州。 (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他比我們晚了一兩個月離開學校)。 詭異的是,畢業不到半年,我們居然在楚雄意外相遇了! 這是我離開學校後見到的第乙個同學! 對於乙個孤身一人,身處貧瘠之地的人來說,喜悅可想而知! 他還在回憶錄中專門記錄了這一事件。 後來,我們陸續被調回武漢,兩人都忙於工作,沒有聯絡。 直到退休後,我才發現我們以前住在同乙個地區---旭東! 從此,他們一直快樂地陪伴著,形影不離:夏天,我們一起去東湖游泳,平時去家門口的沙湖公園散步,敘舊、聊天、交流經驗,偶爾一起吃飯喝酒,玩得很開心!

老肖,正如女兒在《訃告》中所說:“他是乙個開朗熱情、善良淳樸的人,興趣愛好廣泛,是乙個幽默風趣的人。 他經常用自己的風格感染周圍的人,帶來輕鬆快樂的氛圍。 “老肖很好客,很多同學經常聯絡他!

《第六十里程》是老蕭晚年創作的一部代表作,寫於2009年5月,對他的一生進行了完整的回顧和細緻的描述,真實而具體,生動細膩,思想深刻,文學才華橫溢,可以說是他那個時代的乙個縮影,給人以很多啟發和借鑑,確實值得一讀! 這也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寶貴精神財富!

老蕭走了,願他的精神永存!

我想用這篇文章表達我深深的悲痛!

以下是“第六十里程”的概述和部分摘錄:

自行訂購。 我真的很想給自己寫一本自傳體的書,回憶六十歲那年人生留下的足跡,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成就感的東西,讓自己在生活中有一種滿足感和好心情。

回想起來,草農的平凡職業從表面上看並不乏善可陳:上面的名校是乙個轉折點,把全家人帶出了農場; 娶上海同學為妻,使親戚跨地域; 這項工作已經擴充套件到歐洲和美國,在國外留下了足跡。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參與了大型工程專案的設計,也時不時地激發創新; 在經歷了各種技術崗位後,他戴上了工程師的帽子來到了“正高”。

在家庭中,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和睦,女兒成熟,孫子健康可愛; 深受父母恩寵的感動,孝心長存,養活父母數年,完成老人的退休生活。

生活是美好的。 有人說人生之路是命中註定的,我相信這一點。 也許是我前世積累的德行,命運之神如此細心地安排了我的人生。

當然,人生的道路上也充滿了波濤洶湧和挫折,但都符合“因果輪迴”和“得失平衡”的理念,人生的軌跡依舊是波濤洶湧的。 “天地有義,雜有。”我喜歡溫天翔的這句永恆的名言。 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把握好,每個人都會過上美好的生活。 於是我把它寫在平坦的額頭上,掛在房間的牆上,感謝我的父母和上帝。 蕭有祥.

目錄。 自行訂購。

第 1 章:我的童年(1946-1959)。

第二章 我的中學(1959-1965)。

第三章 我的大學(1965-1970)。

第四章:春城之旅(1970-1973)。

第五章:流浪歲月(1973-1978)。

第6章 城市大轉變(1978-1984)。

第七章:中年淬鍊(1984-1992)。

第8章 秋收季節(1992-1996年)。

第9章:白銀世紀(1996-2003)。

第10章 職業結束(2003-2006年)。

結語。 173

母親的回憶。 177

第七章. 中年磨削(1984-1992)。

我從1984年開始工作,我的領導指派我專攻無線通訊。 此前,我已經有幾年的有線通訊設計經驗,然後回來從事無線通訊得心應手,因為鐵路無線通訊是無線和無線相結合的鏈式結構,我的任務是為恆(陽)廣州(周)線電氣化改造專案配置無線列車排程,該專案持續了4年。 這個專案的難度在14無線通訊是在3公里長的大瑤山隧道中實現的。 從我進入無線通訊領域到1984年已經走過了10年的歷史,鐵路無線通訊在那個“嚴格管理,少用”的時代,發展非常緩慢,雖然鐵道科學院、北京通訊訊號公司分別開發了幾種系統,但仍處於完善階段。 接手後,我立即研究了幾個系統的優缺點,結合橫光線的地形,決定與鐵道科學院合作。 在合作過程中,我們多次到鐵路施工現場勘察試驗,北方交通大學田翠雲教授也對這條當時世界第十大隧道的鐵路進行了科研專案。 在鐵道部主辦的裝置國際招標過程中,主辦方希望恆光線、石(家莊)臺(元)線、鄭(周)西(安)線採用同一系統(通用訊號研究所開發的系統)進行招標。 從85年底到86年底,我基本上長期住在北京,與各國公司進行國際競標談判,我是主要的技術談判代表。

1985年,我在江漢大學學習了一年日語,並獲得了結業證書。 由於是日元貸款,主要競標者是日本的三菱、NEC、國際電氣、東光、中國和奧地利的ELN。 1986年5月,我被選為鐵道部無線通訊“種子隊”(相當於專家組)成員,參加了鐵道部組織的各種技術會議。

鐵道部已經注意到,鐵路無線通訊可以防止列車執行過程中的事故,為確保列車安全提供保障。 年底,在與日本公司簽訂訂單合同後,領導將我調到迎夏線電氣化專案負責無線通訊,工作交接完成。 該項目的實施是按照我設計的計畫進行的,並於1987年成功開業,一度成為樣板工程。 北京交通大學科研專案90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三等獎,還獲“國家科技專案結項證書”。

1984年初,秦秀結婚。 江邊橋村的房子建好後,不久就搬上了新房子,父母和小丹也過世了。 這房子是秦秀在街上打工時朱姓師傅以我的名義建造的。 這樣,我們的家庭就會穩定下來,就會有迴旋的餘地。 這時候,青川和吉川也上小學了,正是我們做生意的好時機。 85年,我們倆去北京出差,帶上了爸爸和季川,他們玩得很開心,可惜媽媽因為暈車,一直沒有帶她去旅行。

1986年底,我接手迎夏線,一幹就是三年。 這三年對我來說是創新的三年,但最終什麼也沒發生。 在恆光線的設計活動中,因為當時接觸到了世界前沿技術,針對山區迎夏線沿水系的複雜地形,提出利用英國地鐵礦井無線通訊方式,結合日本最新技術,解決山區無線傳輸問題, 這樣既能有比恆光線更好的傳輸質量,又能降低成本。這一方案得到了鐵道部有關部門的支援,但醫院不同意。 他們認為我們從事的是工程設計,而不是科學研究,風險太大。 這個計畫被擱置了半年,直到部委讓我向處長匯報,我才被迫放手。 這個方案被北方交通大學(工信部無線管理局)康世迪教授認為可行,並來到研究所進行理論解釋和宣傳,鐵道科學院也主動要求與我們合作。 1988年初,鐵道部科技司將1988年科技專案列為“山地隧道小增益低成本無線傳輸方式研究”,全路招標,結果由我院中標。 我是專案的第一負責人,科學院的錢度明(我們是好朋友)是第二負責人。 設計檔案評審於1988年5月在廈門舉行,有基礎設施總局、電力局、科技廳、鑑定中心、科學院、上海鐵道局等單位參加。 會議一致通過了我宣讀的設計方案,並決定在迎夏線各路段實施。 這個專案是從世界銀行貸款的,1989年初裝置進行國際招標時,我是評標小組的負責人。 有日本、西德、奧地利等國家要招標的多家廠家,評標和技術談判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上海鐵路局突然改變了主意,對英夏線由習研究院剛剛研製出的乙個簡單的無線系統,當然還有很多人為因素,將我們的評標團隊放在一邊, 我們只能回家。無論如何,我的方案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並得到了無線界的廣泛認可,當時對鐵道部和無線通訊行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包括很多廠商也在研究試用產品)。 在那半年的時間裡,我和季平和當時的導演吵架,主要是因為他的保守和武斷,也是因為他的憤怒。 因為恆光線的無線工程,我沒有地方出國去日本,原因是我還年輕,還有機會。

1987年,我們搬到了乙個兩室一廳的單位,有獨立的廚房和浴室,這比以前的乙個有所改善,我的父母和我們住在一起。 1988年2月28日,農曆正月十二,父親因腦溢血去世,享年63歲(生於1925年4月24日)。 子孫倆圍在膝蓋上,他們很滿意。 因離地,身體福,患上了高血壓和白內障,漸漸失去了生命的樂趣,最後好好死去,葬在石門峰公墓。

1989年5月,我迎夏線工作結束後,馬上代替季萍去杭州出差,當時她正在做杭州樞紐設計,工作很忙,我去處理新鐵路帶來的電信、廣播、電力線搬遷,住在蕭山。 閒暇之餘,他去了魯迅的紹興老家,在鹹恆賓館吃了五香豆。 那時候天天喝公尺酒,就知道紹興公尺酒名副其實。 加薑絲,梅子熱辣辣的,口感極好,8兩個肚子,夠你睡半天不醒,從那以後我每次去上海都改喝公尺酒。

青川今年9月初中畢業,為了培養自立和家鄉情懷,我聯絡她去天門中學上高中,請老同學照顧她。 當我回到母校慶祝建校80周年時,她是主持人。 與農村孩子一起吃飯和生活了三年,無疑對她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89年底,我接手了湘前線株洲至懷化電氣化改造工程的通訊設計專案。 這應該被認為是一條長幹線,全長440公里,57個車站。 有8個大大小小的通訊站。 在傳輸設計方案上,有當時天空中比較先進的數字微波,地下剛剛推廣的一體化光纜和無線通訊,先進落後裝置並存。 這無疑是對我完全控制能力的信任和挑戰,我努力工作,在1990年8月完成了最初的設計。

1991年1月,季平參加了鐵道部在湖南懷化召開的設計檔案審查會議,我負責的通訊專業檔案順利通過。 由於全線數字微波通訊,涉及地質學、房屋建築、電力等專業,研究所成立了微波總體設計團隊,由我擔任總體設計帶頭人,並擔任象前線副總經理,兼任通訊專業負責人。 3月初,傷口初痊癒後,我帶領整個團隊10餘人進行了為期乙個月的微波站選址測量,全線15個微波站中有9個在山區。 我居然爬上了800公尺高的雪峰頂,考驗了我的生命力,當然,在下山的路上,我踩著年輕人的肩膀走下來。

從那時起直到92年底,我負責並完成了湘貴線各個階段的設計,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成長最快的時期。

1992年9月,青川在天門中學高中畢業,高考成績不盡如人意,於是我聯絡了我的“戰友”和分別擔任文學院院長和副校長的張太航和朱耀廷老師,請他們幫忙錄取青川到華中科技大學學習製冷。 此時的季川也在鐵思源中學讀初中。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