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相聲講究“說、學、唱”,而相聲的衰落,恰恰與這四個教訓有關。 那麼“說、學、唱”真的是相聲的基礎嗎?
“說唱”是相聲的四個基本教訓,這是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四個教訓對觀眾來說同樣重要。 也就是說,無論相聲有多少功課,觀眾只關心最終的呈現效果,能否被逗樂才是核心問題。
“口語”是任何語言程式中最基本的技能,其中繞口令、穿透和數寶都在說話。 這是一門看似簡單但極其深奧的科學。 因為越簡單越複雜,每個人都有嘴巴,你說的話為什麼要吸引人,讓人花錢聽呢?
“學習”包括模仿當地方言,學習唱各種戲曲或歌曲,或者在路邊賣,簡言之就是模仿。
“挑逗”就是會挑逗,會說單口相聲,會說雙簧等。
“唱”是指唱太平的歌詞。
其中最無聊的就是“唱歌”,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唱京劇和唱歌都屬於“學”,唱歌只是為了唱太平天國的歌詞。 但是太平的歌詞實在不好,歌詞也很無聊,這是相聲演員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 一般用來在相聲的開頭表演,雖然太平歌詞也經歷了幾個時代,所謂朗朗上口的太平歌詞是小調的,但如果真的好看,太平歌詞也不會冷門。
因此,我高度懷疑《說唱》中的“唱歌”只是乙個數字,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必須有乙個所謂的概念,而這裡面的“唱歌”就是為了押韻而發明的,就像金屬元素週期表中的“鋅、鐵、錫、鉛、氫”中的“氫”一樣,根本不是金屬元素, 但為了流暢押韻,將“氫”放入其中並括在括號中。
但是我們高度尊重祖先留下的“說唱”理論,但是沒有觀眾爭先恐後地去聽太平歌詞的相聲,如果聽太平歌詞超過5分鐘,觀眾不離開就奇怪了。 就連人氣很大的郭德綱,在劇場裡靠著面子讓觀眾耐心,偶爾聽一兩句太平天國的歌詞,全靠觀眾給面子。
因為“唱歌”指的是唱太平歌詞,所以“學習”已經開展了很多豐富的內容,對於觀眾來說,無論是戲曲還是歌曲,都屬於唱歌,但對於相聲演員來說,這些都是學習。
因為戲曲和歌曲都是專業人士演唱的,相聲演員充其量只能算是“學”,這也表達了這門藝術的卑微本質。 但“學習”也存在乙個很大的問題,戲曲學習和演唱佔了學習的主要部分,很少有觀眾來聽戲曲,一是相聲演員的戲曲功底參差不齊,就連專業戲曲人員演唱的戲曲也是小眾屬性,大部分人不喜歡聽戲曲。
侯寶林師傅是半職業的京劇演員,相聲演員中的京劇水平已經是天花板級別了,甚至在侯師傅學唱京劇的時候,觀眾的反應也平平無奇,即便如此,也是因為當時缺乏娛樂專案,偶爾聽幾句戲曲也算是一種消遣, 而侯師傅在演唱的過程中,經常進行藝術處理,以取悅觀眾。
換言之,把“學”演繹到巔峰的侯寶林大師,只能侷限於讓觀眾欣賞他學唱歌,而對於大多數時間和大多數演員來說,學戲本身就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最能學唱歌的人是侯寶林,另乙個是他的徒弟石勝傑。 石勝傑經常靠演戲來取悅觀眾。 但只是觀眾偶爾聽了這首歌,感覺新鮮,大部分還是靠“說”“調侃”為主。
郭德綱的戲曲水平已經算是相聲界的頂級水平了,當他學會唱歌的時候,觀眾也會覺得無聊,因為戲曲本身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 尤其是年輕人,對戲曲不感興趣,郭德綱的粉絲團也只是年輕人。 他的**是侯耀文,侯耀文的**是侯寶林,爺爺奶奶和孫子三代戲技都很強,但真正賣的是搞笑笑話。
對於觀眾來說,我們不在乎你在戲裡唱得好不好,也不在乎你說得好不好,而是我們能不能被嘲笑。 因此,千法萬,搞笑是相聲的核心價值。 相聲沒有教育人的屬性,只能讓人發笑,否則就一文不值了。 就算有觀眾真的喜歡戲曲,為什麼不聽專業戲曲演員唱,為什麼要找相聲模仿呢? 所以不管是歌劇還是流行歌曲,觀眾都不感興趣,除非是有趣的改編。
有趣的改編仍然屬於“搞笑”的範疇,但它與“學習”有交集。 當任何人評估相聲演員的素質時,第乙個標準是他們是否有趣。 所以誰能稱得上相聲高手,但若不好笑,就沒人看。 所以,從“搞笑”的層面來看,馬三立可能比侯寶林更勝一籌,而劉寶瑞既會說話又會搞笑,能講大故事,又不缺包袱,才是觀眾喜歡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郭德綱誕生了,我們記得的是他超級搞笑的笑話,卻不會記得他所謂的太平作詞和戲曲演唱。 當然,郭德綱的笑話裡也有很多粗俗和撒尿的東西,已經超出了今天討論的範圍。
也正是因為如此,脫口秀近年來才變得格外火爆,其實就算是最差的相聲演員談脫口秀,嘴巴也比那些所謂的專業脫口秀演員好。 但本質不在於基礎的深度,而在於內容好不好笑。 脫口秀節目不拘泥於形式,也不講究開頭和結尾,只要能讓觀眾發笑,就是好笑話,就像李連杰在《京武英雄》裡說的:“贏你的是一拳好。 ”
所以,與其說“說唱”是相聲的四大基本技能,不如說它嚴重禁錮了相聲的成長,但失去了“說唱”的相聲卻是不起眼的,成了脫口秀,甚至是笑話串, 而沒有根基的相聲,就像一株失去了土壤的草,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那麼相聲應該去哪裡呢? 難道不應該像郭德綱說的那樣:“咱們先搞笑吧,不搞笑就真的好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