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尺
1.水稻秧苗病害。
病因:該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鐮刀菌珠入侵導致植株內赤霉素失衡,超出合理範圍,導致水稻幼苗出現細長細長,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 該病發生後,主要表現為水稻節間長度過大,節數超過葉鞘,下部結構莖節較多,不能正常分蘖,出現水稻穗分化現象,導致籽粒不足、不飽滿。 一般會造成產量下降5%-20%,嚴重時可達30%。
防治方法:具體操作是選取200-400倍的20%淨苗,將種子浸泡24 h(晚稻)至48 h(早稻),取出洗滌,促進發芽,播種,以減少各種病菌的入侵。 在水稻栽培階段,應注意技術手段的合理選擇,選擇適宜的水稻插秧時間,從而減少外界因素對水稻生長的影響,控制水稻秧苗病的發生。 對於有該病害的地塊,應及時清除病害殘留物,並及時將病株連根拔起並銷毀。 注意建立無病農田,選擇無病種子。
2.稻瘟病。
成因:稻瘟病的發生與外界溫度環境有關,東北地區7、8月一般容易發生感染,是一種低溫高濕病害,如果光照不足、氮肥使用不合理或灌溉方法不科學, 等。 此外,如果水稻種植密度過大,在抽穗期水分不足,也會發生病害,對水稻的生長產生嚴重影響。 稻瘟病較常見的型別有苗瘟病、葉瘟病、關節瘟病、穗頸瘟病和谷瘟病等,每種稻瘟病的發生特徵不同,需要有效控制。
防治方法:主要農藝措施是,在水稻種植前,應根據東北地區的氣候環境特點選擇適宜的抗病品種,並在生育期做好栽培工作,保證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含量充足, 並應均衡施肥,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實際需要進行追肥和灌溉,為水稻植株創造適宜的生長發育條件。如果在種植階段發生病害,需要及時清理。 一般在疾病發生前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噴灑預防,在病情嚴重時及時噴灑治療。
3.水稻枯萎病。
成因:水稻枯萎病發生的原因很多,主要與低溫、多雨、日照不足有關。 水稻在低溫條件下的生長發育相對較慢,植株的抗病性相對較低,長期多雨天氣也會影響水稻的根系生長。 或者種植區土壤沒有充分消毒,苗期沒有科學管理,導致苗木發黃枯萎,嚴重者還會導致水稻死亡。 它主要是由一種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不同病原體的危害不同,表現的症狀也不同,在確定病原體型別時,通常採取對病原體型別進行處理的措施。
防治方法:採用農藝措施時,應嚴格控制土壤質量,調節土壤pH值,根據水稻品種生長需要進行科學處理,加強水稻生長期的育苗管理,以增強水稻植株的抗病性。 採用化學防治措施進行處理時,應注意農藥的合理選擇,一般選用噁唑林類藥物,播種前對苗床土壤進行全面消毒,水稻秧苗生長情況為1-25片葉子再次澆水時,根據病害發作調整具體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