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觀眾參觀了嘉興“歷代中國畫”專展。
文字:新華社記者尚義英、朱晗、陳浩、肖海川、袁敏、王勝志、桂娟、史林靜
由Le Yana編輯。
中國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許多遺失的文物甚至被分離存放在世界許多地方。 在不容易回歸的情況下,現代科技的進步,讓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文物,通過數字技術,在原地“聚集”和再現成為可能。 正如一些專家所說,雖然這不是乙個完美的結局,但它可以讓公眾更全面地了解當時的文化和藝術以及中華民族的歷史,並為與此相關的文化藝術學術研究帶來新的可能。
17年古畫“聚”專案
清乾隆帝曾將宋姬的《女史圖譜》和《蜀江圖》《九歌》《瀟湘圖》三幅定為李公林的作品,被指定為“四美人”,珍藏在紫禁城建府的靜儀玄。 如今,除了儲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九首歌”外,其餘的“三美人”都已在海外失傳,散落在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弗里爾美術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綏陽五老》以北宋綏陽五位重要大臣為原型,以德才長壽為原型,歷代名人不斷寫序、寫詩、抄裝、裝裱,成為中國名畫的一部小史。 **早些年,五幅老畫和一些題詞被分割後遊走**,散落在海外。 如今,《綏陽五老》被大都會美術館、耶魯大學美術館等收藏,部分題詞在上海博物館。
第五代南唐宮廷畫家周文舉,原本在絲綢上寫了一幅長卷,用白畫描繪了80位後宮女子的生活,如彈琴、穿衣、畫像、彈奏等。 **早年,這幅畫被偷走後賣掉,被巴黎古董商切成幾塊賣給歐美收藏家,現被哈佛大學義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亞瑟·亞瑟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和其他地方。
還有許多其他的中國古代繪畫像這樣散落和分離。 乙個長達 17 年的專案,讓他們有機會重聚。 17年來,“歷代國畫大系列”專案組已三次開展全球中國古畫收藏影象徵集,多次與國內外相關文博收藏單位洽談溝通,往來信函數以萬計, 並現場行進數十萬公里,讓散落在國外的精美畫作通過高精度數位化“歸還”。
2022年秋,“歷代中國畫大系列”在北京展覽館“奮創新時代”主題成果展和“興盛典——'中國畫大系列'成就展”兩大展中亮相。 展覽中,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九歌》等“三美人”通過“大系列”出版物的調色盤一起展出,“隋陽五長老”和題詞完整收藏,讓觀眾有機會看到全貌。 還有一些散落在海外的古畫,直到被收錄到“大系列”彙編中,才第一次以高畫質影象出現,比如大英博物館專門為“大系列”拍攝的敦煌經洞出土的數百幅絹畫。
演員在洛陽龍門石窟風景區的佛壇上表演了《文照皇后禮佛畫》
其中,《真圖女史》唐摹本的縫製歷時10年。 《女史學家》的原件已經丟失,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一般認為是唐代1400年前的複製品。 畫心有12段,今天倖存的9段風化嚴重,畫心、題詞和清代畫家鄒一貴的畫作《松竹石泉圖》分三卷裝裱。 自2012年以來,專案組一直與大英博物館反覆溝通,直到2020年夏天,他們才收到大英博物館的“松竹石泉”高畫質影象。 後來,影象編輯將《宋竹石泉》第一卷和《女石真圖》第一卷的數字影象拼接在一起,將女石真圖從頭到尾連線起來。
目前,“歷朝中國畫大藏”中仍有部分海外文化機構和私人收藏未被收錄。 一些收錄的作品在年代和真實性等方面仍存在爭議,有待進一步研究; 大量的古代壁畫、雕塑、建築等造型藝術也需要數位化的收集和利用。
從大量的藏書中,發現了組合的“珍珠”
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的一棟小樓裡,又乙個古籍“回家”專案,已經持續了六年。 “全球中華民族鞏固工程”於2017年4月啟動,2018年被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納入“中國古籍保護計畫”,旨在調查和理清海外館藏中中國古代文獻的整體情況,進而對中國大陸缺失的品種和版本進行複製、出版、整理和綜合研究。
截至2023年6月,該專案已在國內外建立了255個專業團隊,共計參與人員900餘人。專案首席專家、山東大學講座教授鄭潔文介紹,專案主要包括海外華人古籍調查編目、複製、影印、海外古籍精華整理、中國圖書和漢學研究與資料庫建設四個方面。 根據計畫,將複製或數字掃瞄約9000種海外古籍和其他中國古代文獻,影印出版約2000種,整理約200種。
編纂海外藏書機構中國經典目錄的調查編目組組長單成斌教授將自己的工作描述為“登記”古籍。 他說,編目時,既要了解中國現存的古籍,又要了解國外的華人僑籍,這樣才能將兩者進行比較,以便分出穀殼,找到需要抄送歸還的中國古籍。 目前,全國已有近3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派人參與海外漢族調查,已聯絡海外藏書機構約2000家。 團隊成員需要在海外藏書機構找到中文圖書並登記詳細資訊,經過初步核實、審核、初選、再選等工作,才能確認是否具有複製歸還價值。
這是乙個從大量書籍中發現“失落的珍珠”的過程。 俄文收藏的宋代銘文《淮南紅烈節》、英國收藏的英法焚燒舊圓明園《福慈仙史曹》手稿......在精心挑選下,一批珍稀的中國經典以複製的形式回到了它們的發源地。
唐子恆,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鶴壁工程精英校隊專家,退休後潛心海外古籍校對出版。 “我幾乎每天早上5點起床,每天讀六七個小時看書。 唐子恆表示,海外華人古籍複製後,需要經過專業細緻的校對,才能成為可信可靠的學術研究資料。 團隊採用五輪審查機制,將可能出現的錯誤降到最低。 目前,已審批中文書籍130種,校對60種,首批14種海外歸還古籍已出版。
一些宋元古籍已接近壽命的盡頭,如果我們不及時發現和抄寫,它們可能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消亡了。 陳小山說。 目前,該專案已調研海外藏書機構1988家,基本掌握了海外漢族藏書情況。 正在對554家藏書機構進行中文版目錄編制,完成36萬冊海外華文圖書的鑑定和編目工作。 該團隊發現了1,900多本在中國大陸失蹤的中國珍本,其中1,600本已被複製並歸還。
數字還原和原位複製
帝皇皇后佛像是中國石窟中唯一一尊等高佛浮雕,原作刻在龍門石窟濱陽中洞。在上世紀30年代,這組浮雕被偷竊、鑿刻、分割和出售,從此散落在國外。 今天,魏孝文溫帝的佛像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文昭皇后的佛像在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而濱陽中東的牆壁斑駁鑿鑿,無法彌合。
2019年,習交通大學教授賈浩飛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一次見到了魏曉文帝的佛像。 “由於盜竊和鑿鑿過程中的嚴重損壞,許多人物只剩下頭,空置的部分沒有修復,整個浮雕的光環被斷開了。 賈樟柯表示,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文照皇后佛像》不僅缺失了三分之一,而且修復痕跡太明顯,造型和風格與原作大相徑庭。
工作人員對龍門石窟濱陽中洞中雕帝皇皇雕牆的殘餘物進行了數字掃瞄。
賈茂飛隨後來到龍門石窟,看著賓陽中洞斑駁的遺跡,與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石家珍一拍即合。 “我們只有乙個想法,這樣的國寶應該完整地呈現出來。 ”
事實上,早在2015年,龍門石窟研究院就開始與哈佛大學、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進行數字技術合作。 自2020年以來,龍門石窟研究所聯合習安交通大學造型藝術中心、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共同開展了包括皇帝和皇后佛像在內的離散文物的三維資料採集和實物修復專案。
這不是乙個簡單的過程,光是收集和處理碎片資料就花了半年時間。 更困難的是,由於兩幅外來浮雕已經拼接處理,碎片無法與已有的殘餘物對接。 工作人員需要定位舊**與殘壁的共同點,並利用數字技術還原“皇帝和皇后佛圖”的輪廓位置。
在海外僑民文物歸還困難重重的背景下,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文化藝術的學術研究帶來了新的可能。 目前,賈浩飛牽頭的現代數字技術在三維造型藝術中的應用研究中心已組建了海外僑民文物數位化保護與傳播團隊,在研國際合作專案包括“北京志華寺海外藏人曹鏡數位化原位修復研究”, 《照靈六馬修復與原位複製研究》、《廣聖寺壁畫數位化重建研究》等。
文物數位化修復可能不是最完美的結果,但在當前條件下卻是更好的選擇。 石家珍說,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修復好、展示好,讓公眾對當時的文化和藝術、中華民族的歷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環球》雜誌。
新年漢服裝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