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強行占領巴蜀,戰國一片荒涼
戰國初期的魏國雖然地理上並不好,但也不是最差的。 事實上,南韓的地緣政治狀況更糟,但其他國家只是在盯著魏。 這主要是因為魏國太強大了,乙個強大的國家位於中原地區,要麼吞併其他國家,要麼被其他國家削弱。
這一點,鄭國在早春秋時期就已經可以驗證了。 當時鄭國,在鄭莊公的領導下,是中原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然而,這導致鄭國周邊的鄰居只能選擇殘廢鄭國或被鄭國殘廢甚至征服,結果,鄭國的實力和地位一落千丈。
魏國的遭遇,與早春秋時期鄭國的遭遇是一樣的。
在魏國衰落的背景下,秦孝公抓住機會,將魏軍徹底驅逐到黃河以東,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隨後,秦惠文王繼承了秦王的皇位,他一上任就罷免了商鞅。
不久之後,商英被指控叛亂,在叛亂中死亡或被處決。 根據英雄史觀,商英之死應該導致了秦國的衰落。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秦惠文王領導下的秦國開始迅速發展。 秦孝公只把魏國趕到黃河以東,而秦惠文王先後奪取了魏國的大部分領土,而打敗了原本橫跨中原各省的魏國,只佔了河南的一部分領土。
此時是秦惠文王繼位的第九年,漢谷關正式屬於秦國。 這不僅是秦惠文王的個人榮耀,也是秦國面臨的第二個瓶頸。
在此之前,秦惠文的父親秦孝公已經突破了乙個瓶頸,那就是推翻魏國的霸權。 然而,在秦惠文王統治期間,秦國本身就變成了乙個霸權國家,原本一起對抗魏國的國家現在開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雖然理論上秦國有漢谷關這樣重要的關口,而且其地理優勢遠勝於魏國,所以不容易被打敗。 然而,雄關也有其缺點:它既是保險箱又是籠子。
別人進來不容易,秦國出門也同樣難,因為一旦別人堵住了漢谷關,就差點堵住秦國的出路。
在國家的關鍵時刻,秦王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分裂和瓦解關外諸侯聯盟,二是南下攻占巴蜀,建立可靠的後方。
秦王最終決定先南下吞併巴蜀,再趁機東進。 雖然此時的巴蜀還不是後來的“富饒王國”,但秦王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
巴蜀這片肥沃的土地,可以提高秦國的軍糧供應能力,也是很好的反手。 但巴蜀易守難攻,如何進入成問題。 據史料記載,秦國派石牛到蜀國,蜀國修路,秦軍趁機攻占蜀國。
其實,雙方早就願意修路,只是期望不同。 秦王最終依靠都江堰的建設,成功消化了巴蜀地區,逼迫關外諸侯打敗他,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可以說,秦王攻占巴蜀,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
我之前提到過,秦國占領了蜀國,但沒有攻占整個巴蜀地區。 這是因為在秦國南下的同時,楚國也在向西推進,奪取了巴,並進一步向錢中、武郡等地區擴張。
這直接導致了秦楚國的大片領土,對秦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至於秦、楚的具體情況,我們下次再詳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