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在《舒祥》中稱讚諸葛亮,“他離校前就死了,這讓英雄哭了。 “歷史上的諸葛亮確實是天下天才,只可惜他很難以一己之力扛起蜀漢復興的大業,在諸葛亮執政蜀國的後期,他發動了幾次北伐戰爭。
在歷史上,諸葛亮的北伐戰爭被稱為“六出岐山”,其實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諸葛亮一共發動了七次北伐戰爭,而岐山只經歷了兩次戰爭的洗禮。
有人說,諸葛亮的多次北伐是一次“損失大於損失,風險極大”的軍事冒險。 那麼,諸葛亮為何如此痴迷於北伐大業呢? 從戰略戰術上看,其實諸葛亮的做法並不是片面的做法,而是“打仗還仗”戰略的典型做法。
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大軍進入漢中,準備以漢中為基地開始北伐。 在這次遠征之前,諸葛亮非常擔心遠在成都後方的劉禪,於是寫下了後世流傳下來的《師桌》,諸葛亮希望他的教誨能讓劉禪看清現實,承擔起皇帝應有的責任。
諸葛亮到達漢中後,立即召集將士大臣召開軍事會議,在這次軍事會議上,魏衍提出了著名的“子午河谷戰略”,遠征長安,但諸葛亮認為這一招太危險,成功率幾乎為零,於是拒絕了魏衍的建議。
諸葛亮雖然直接否決了魏衍的戰略,但他卻定下了優先攻打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計畫。 公元228年,諸葛亮正式派兵前往龍遊地區,聽說諸葛亮親自坐鎮中國軍隊,關西地區的魏軍嚇得丟了盔甲,諸葛亮幾乎毫不費力地一口氣拿下了龍遊三郡。
第一次北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然而,魏國的反應非常迅速,面對蜀軍的咄咄逼人的姿態,魏明皇帝曹榮指示張和率軍五萬大軍迎戰諸葛亮,關鍵時刻,諸葛亮大膽利用馬檀鎮街閣,阻止魏軍進入龍遊地區。
結亭之戰的結果可想而知,馬譚因為狂妄自大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因為結亭的失敗而失敗。
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幾次北伐中最順利、最富有成果的一次,此後再也沒有一次北伐取得過這樣的成果,所以說第一次北伐是最有代表性的。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在北伐期間如此執著於對龍遊和涼州動兵呢? 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首先,蜀國地處西部,遠離中原政治中心,交通不便,地勢封閉,這些都是制約蜀國向外擴張的外部因素。 諸葛亮身為蜀國丞相,眼裡自然是看到了,心裡也著急了。 與強大的魏國相比,蜀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優勢,巴蜀的地形易守難攻,但並不適合主動進攻,除了漢中要塞,幾乎沒有什麼方向可以與魏國抗衡。
通過幾次北伐,削弱了魏國的實力,同時吸引了大批魏軍向西的戰略方向,緩解了東吳遠在南方的壓力。 諸葛亮知道,他不可能一次攻占整個龍遊和涼州,既然不能一次達到目的,那麼他也必須通過多次主動攻擊來達到雙方的力量平衡。
其次,在諸葛亮看來,就算蜀國不主動進攻,魏國遲早也會進軍巴蜀,等到曹魏有足夠的兵力,還不如率先在兩岸之間盡可能多地拿地,實現戰略緩衝,而涼州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也只是給諸葛亮提供了戰略屏障。
第三,諸葛亮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知道巴蜀之地的資源與以梁州為首的龍遊地區相差太大,漢中通過張魯、劉備等人的治理,成為橫跨巴蜀、龍遊的南北通道。
涼州作為龍遊地區最重要的城市,除了是重要的馬匹產區和糧食基地外,還是乙個兇猛的人,善於征服,攻占涼州,意味著諸葛亮又多了一把優質的兵源。
第四,由於地理位置偏遠,環境惡劣,梁州在東漢初期是士兵的戰場,再加上外族在該地區混居,涼州人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在諸葛亮看來,雖然收復涼州是主要目標,但如果長期無法奪取, 然後退到第二,通過多次北伐使涼州地區混亂不堪,從而干擾了魏國在這個地方的統治基礎。
不得不說,諸葛亮在戰略層面確實有不同的認識,但畢竟戰略任務是長遠目標,諸葛亮早就考慮過如何通過戰術上的“小勝利”來推動戰略上的“大勝利”。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路線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諸葛亮從漢中走出龍遊,除了走秦嶺山的山路外,別無他法,此地十分不利於糧草的運輸。 涼州地勢平坦,沒有山巒阻擋,諸葛亮從涼州攻打魏國,事半功倍。
其次,涼州戰馬豐富,這從董卓的混亂政體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來,他麾下的兇猛的涼州騎兵已經成為中原諸侯的噩夢,東漢末年,涼州和炳州擁有豐富的優質戰馬,憑藉著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 諸葛亮可以放心,他大膽的補充,建立了一支屬於蜀漢的騎兵軍團。
最後,涼州人善於長槍,百姓兇猛,是天生的戰士和騎手。 諸葛亮麾下的馬超和馬岱都是騎術一流的一流將領,尤其是馬,他是諸葛亮死後舒翰不得不依靠的將領。 除了馬兄弟之外,三國時期許多著名的名將都來自涼州:李道、郭炎、華雄、居易、張秀、......
因此,從這些著名將領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涼州地區的民風風情和戰鬥本性,這種與生俱來的好戰性是中原、江南、巴蜀地區人民無法企及的。
諸葛亮的北伐雖然失敗了,但無論是在戰略上還是在戰術上,他都有成功,也有未盡的遺憾,諸葛亮從頭到尾都沒能拿下涼州,所以後勤補給一直是個大問題,歷史上成功攻克龍遊和涼州的漢朝只有乙個人,他就是“兵仙”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