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寧都市東有一座兩層羅馬式建築,位於梅江之濱。 整棟建築為磚木結構,上下各層有拱形連廊,建築面積約700平方公尺,庭院占地面積2000平方公尺。
場地兩旁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環境宜人。 雖然這座建築現在看起來不起眼,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它是全縣最豪華的建築。
這座建築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見證了1931年12月14日晚震驚全國的寧都起義。 當時,第26路軍的17萬多名官兵,2萬多塊**,集體加入紅軍,這是在這座大樓裡發生的一件大事。
為了讓後人記住這一歷史事件,我們應該深入挖掘這座建築的歷史背景,挖掘出更多關於起義的細節,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駐紮在寧都的26路軍,除了離開部隊的軍官外,其餘都收到了參謀長趙博生的邀請函。 晚上,他們將參加盛大的“領取工資的慶祝活動”。
儘管南方的環境和飲食習慣存在一些困難,但這些北方士兵還是欣然接受了邀請。 26路軍在寧都的生活並不容易。
他們不習慣南方的山水叢林,天氣多雨,空氣潮濕。 主食以公尺飯為主,麵食缺,北方的士兵不習慣這種環境下的水土,飲食不舒服。
除了痢疾、瘧疾等疾病的流行,部隊中還有“四怕”:一怕紅軍,二怕雨,三怕公尺,四怕病。 這些困難使官兵陷入了消極、徘徊、沮喪和絕望之中。
不過,當他們接到參謀長趙博生的邀請時,都非常高興。 這是乙個擺脫困境並找到希望的機會。 他們期待著參加這次“慶典宴”,享受美食,感受團隊的溫暖和關懷。
這場盛宴不僅是對他們工資的慶祝,也是對他們面對困難堅持不懈、相互支援和鼓勵的能力的慶祝。
當軍餉交完畢後,大家興高采烈地參加了宴會。 按照計畫,團長級以上軍官被請上樓,在那裡設定了乙個“私人座位”,參謀長趙博生親自在樓梯上迎接他們到位。
這些軍官的警衛被安置在下層,並有專門負責提供食物和飲料的人。
宴會上,趙博生邀請軍官們想喝多少就吃多少,氣氛很熱烈。 樓下各旅的警衛和團長被特勤營的戰士們巧妙地安排在了自己的座位上,一名排長輕輕拍了拍嘴角,這是下樓移動的訊號,士兵們立刻把槍對準了警衛的腰,他們都繳械了, 沒有任何動作,一切都以簡單的方式進行,沒有任何干擾。
排長走上樓,輕輕拍了拍腰上的槍,來到趙博生身邊,低聲說了幾句話。 按照之前的約定,趙博生知道樓下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於是放下酒杯,原本的笑容瞬間消失,鄭重其事地向在場的軍官們介紹了二十六路軍的現狀和情況,並應廣大官兵的要求宣布了起義, 加入紅軍,返回北上抗日,讓在場的軍官發表意見。
他把酒杯砸在桌子上,乙個事先約定好的訊號,負責警衛的警衛衝向二樓宴會廳。 一名過於緊張的戰士錯誤地扣上了衝鋒槍,槍聲驚動了在場的軍官。
霎時間,全場一片譁然,大部分軍官都被參謀長的話深深打動,表示堅決支援。 然而,有些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訊息驚呆了,不知所措,擔心不已。
當然,也有極少數人立即反對並準備戰鬥,但立即被守衛的警衛殺死,其餘的被解除武裝並逮捕。 軍官們都受到控制,每個人都被要求立即傳達集結部隊的命令。
在衛兵的保護下,趙伯生、董振堂、季震等起義領導人順利撤離。 趙伯生立即宣布全市戒嚴,並鄭重指出,今天的新口令是“解放”。
侍衛接到這個新的革命命令,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迅速將口令傳達給全體部隊,全軍歡欣鼓舞,全軍紛紛起義,成功加入紅軍,成為紅五軍的重要力量。
這些叛軍軍官全部被拘留,並一起進入江西蘇維埃區。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一下改組為紅軍後的八路軍第二十六旅旅長馮安邦。
馮安邦,原名景書,字花民,名恩山,山東省武堤縣信陽鄉滇子村人。 家族世代耕耘讀書,在農村享有很高的聲譽。
馮安邦的父親馮偉天是清光緒年間五品之主,但後來家境中,生活十分艱難。 為了謀生,十幾歲的馮安邦不得不在縣城裡扛麻袋才能生存。
1900年,正值清朝末年,百姓苦苦謀生。 馮安邦選擇離開家鄉參軍,希望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辛亥革命後,馮安邦成為馮玉祥麾下的騎兵排長,並逐步晉公升為工兵連長、營長、團長等職務。
曾任西北軍第48旅、第3混成旅旅長,第28、23師任寧夏省師長、代師長。 中原戰爭中,馮安邦率領的部隊雖然被擊敗,但仍被任命為孫連忠麾下第27師第80旅旅長。
儘管經歷了許多挫折和困難,但馮安邦始終保持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終成為了一位備受尊敬的軍事領袖。
馮安邦在寧都起義期間被趙伯生扣留,雖然不願意繼續在紅軍中,但還是得到了上級的認可,帶著三百海糾纏回到了家鄉。
不過,他並沒有回家,而是立即回到了老領導孫連忠身邊,被任命為重建後的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七師師長,駐紮在江西宜黃、樂安一帶,繼續與紅軍為敵。
在這個群山環繞的宜煌縣城,紅軍開始進攻,但這座城牆卻建在高地上,城南的峨眉山、城西的北華山、城東的卓王山都是敵人的大本營, 而且很難接近。
在河東岸小家濤以北的高地上也有敵人的堡壘。 除此之外,敵人沿著城牆防禦,以堅固的防禦工事頑強抵抗。 然而,紅軍向宜黃發起總攻,雙方在南門和東南門激戰,最終進城,守軍敵人大半被殲滅。
殘餘敵人從東門逃到基爾杜,紅軍奉命追擊,師團基本全軍覆沒,俘虜敵人二千餘人,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迫擊炮20餘門,廣播電台3個,上千袋公尺麵, 超過500桶汽油,以及大量的軸重。
馮安邦在與紅軍的戰鬥中慘敗,於是被免職,到陸軍大學進修,畢業後來到第27師擔任師長。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馮安邦率領第27師團赴華北參戰。
他第一次出場是在娘子關戰役中,在那裡他與日本第 20 師對峙。 娘子關是山西的東關口,如果失守,整個山西將失去最後一道屏障,日軍將能夠快速推進,進而占領太原等重要城市,獲得大量的礦產資源。
因此,我們必須堅決抵抗,即使付出沉重的代價和流血,也必須將日軍擋在娘子關之外。
馮安邦憑藉自己的地理優勢,多次發動防禦性反擊,協助周邊其他部隊守住防線,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 儘管損失慘重,但日軍仍無法突破防線。
然而,最終還是丟掉了娘子關,馮安邦被提公升為第42軍中將。 雖然他只負責乙個師,但這並不影響他在這次阻擊戰和陣地戰中的英勇表現。
馮安邦第42軍接到命令,立即晝夜趕赴台兒莊前線,台兒莊,是乙個擁有1000居民的小鎮,位於徐州東北部數十里,運河穿城,附近有煤礦,幾十里外就是煤礦棗莊,中間有義縣, 一條支線鐵路將臨城—棗莊—宜縣—台兒莊—邳州幾個城鎮連線起來,作為交通要道,台兒莊是徐州的東北門戶,日軍直衝而入。
馮安邦第27師團在柳家湖與日軍作戰,面臨彈藥和食物耗盡、身負重傷的困境,但仍與日軍拼命抵抗,直到最後與日軍同歸於盡。
根據日軍戰後披露的《步兵第10聯隊戰情》,馮安邦的第27師在戰鬥中表現出了無可比擬的決心和勇氣,所有守軍頑強抵抗到底,甚至在狹窄的散兵領地內相互重疊,殊死搏鬥。
這種慘烈的戰鬥場面,慘烈到連敵人看到都會嘆息。 雖然有翻譯勸說他們投降,但沒有回應者。 這充分體現了馮安邦第27師在戰鬥中表現出的無畏和犧牲精神。
抗日戰爭中,第27師團士兵在台兒莊戰役中表現出色,成功掃清了城內敵軍,共造成日軍2萬人,戰役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這場戰鬥中,馮安邦表現英勇,被授予藍天白日勳章。 然而,由於連續作戰造成部隊嚴重減員,馮安邦將部隊編入張子忠的第三十三軍,自己前往襄陽牽制散兵游勇。
然而,日軍飛機對襄陽進行了猛烈的空襲,昭明臺和東門街被炸成廢墟。 在這場混亂中,馮氏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冷靜,但他不幸腹部受傷,於同日去世,享年54歲。
他被追授陸軍上將軍銜,以表彰他的英勇事蹟。
馮安邦雖然在寧都起義期間沒有加入紅軍,但他在戰爭中的英勇也贏得了人們的欽佩。 後人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來讚美他:“十萬騎兵同進同退,三千兵同生同死。
英雄有自己的靈魂可以回歸,他們是自力更生的。 他死後,為了紀念這位抗日戰爭英雄,人們為他豎立了雕像和紀念館,以紀念他的英勇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