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趙北門的十二座橋

Mondo 社會 更新 2024-02-03

從棗嶺莊向北4公里處,這裡有一段路,地勢比較低窪,其實這裡就是溢流堰,白洋淀水量大時與水面交匯的地方,即白洋淀水面超過此路面高程後,水自動流入下游河道。 路邊的水位很高,幾乎到了馬路,有不少遊船凍在水裡。

這段路是肇北口12座橋的所在地,現在已經沒有橋的蹤跡了。 招北口鎮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很重要,有燕趙交界處,有“燕南昭北”,南有兗州城,北有瓦橋關。 十二座橋分布在招北口鎮南北兩側六座,村北依奕府橋、新橋(航虹橋)、炮台橋(普渡橋)、光匯橋、黃庭橋(玉北亭橋)、徐家橋(同濟橋),其中廣匯橋橫跨大慶江。 村南有第一橋金蘇橋、第二橋盈軒橋、第三橋燕雙橋、四橋拱杆橋,第五橋是虹橋(太平橋),最南端的橋是萊遜橋。 以上12座橋均為2丈5尺寬。

十二座橋中的每座石橋、木橋都有不同的結構形狀,構成了一組形態各異的橋梁景觀,亭台、平台、亭台、欄杆、牌坊等藝術建築的點綴,形成了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和諧之美。 而且,它也是西甸東流入大慶河的咽喉,也是南北水陸交通的主幹道,留下了許多名詩的文墨作家。

招北口12座橋始建於明弘志年間,清永正三年(1725年)擴建,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 早些年,這座橋被修繕過很多次。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在肇北口設立據點,橋南北兩座橋梁被摧毀,被毀的道路被渡口切斷。 1965年,棗醚莊樞紐水利工程建成,1968年,撤銷招北口村南六橋,修建溢洪道堰。 第十二橋的其他幾座橋梁由於村鎮的擴張而逐漸被占用和填平,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現在只有廣匯橋在1968年改為混凝土結構。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