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筆者在查閱孟良谷戰役的相關資料時,發現了乙個比較奇怪的記載。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傳:陳世宇傳》中,記載孟良谷戰役時,陳世宇參戰只有九行半。 長度非常短。
要知道,陳世宇將軍當時的身份是華東野戰軍參謀長。
哪怕解放戰爭時期參謀長的職位沒有現在那麼重要,但他也是僅次於**、蘇煜、**的重要統帥。
首先,讓我們談談副指揮官和參謀長之間的區別。 內戰期間,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有一名副司令員負責作戰,一般而言,他協助司令員進行全面指揮。 如果有重要的作戰方向,那麼司令員就會要求副司令員率領一部分部隊執行負責軍隊的任務。
參謀長的職責是不讓副司令員直接進行作戰規劃、部隊部署等。
參謀長的基本職責是了解和掌握敵人情況,根據戰場形勢規劃作戰計畫,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計畫供司令員決定,司令員決定使用哪個方案後,參謀長再指揮下面的軍隊實施。
從職責分工的角度來看,參謀長在戰爭中的作用遠遠大於副司令員。
筆者過去一直持有乙個觀點,乙個部隊沒有乙個好的指揮官,只要有乙個好的參謀長,再壞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如果只有乙個好的指揮官,而沒有乙個好的參謀長,那就很難做到了,除非這個指揮官特別優秀,可以同時做參謀長的工作。 其背後的規律是,從參謀長向上容易相容,但從指揮官向下很難相容。 這是乙個題外話,所以我不會詳細介紹。
作者覺得很奇怪,僅此而已。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階將領傳》是中央軍委批准的正式史卷,書中的記載是最權威的鑑定。 其他向公眾出版的書籍,只要涉及我軍高階將領,只要涉及年齡、黨齡、軍銜、閱歷、重大事件,都必須以本書為依據。
在華業打的孟良谷戰役中,參謀長的事蹟只有九條半線。
為什麼? 一定是因為陳詩雨當時不在場,或者沒有深入參與指揮。
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重溫了中國野戰史和陳世宇將軍的回憶錄,意外地發現了乙個更大的問題:在華東野戰軍的多次重大戰役中,陳神佐不在司令部,沒有履行參謀長的職責。
比如在萊武戰役中,他前期在臨沂指揮半縱隊,偽裝主力,將敵人拖到南線。 蘇羽率領大軍前往北線與李先舟一行人作戰。 後期,大調兵力,陳世宇回到北線,依舊指揮前線的幾個縱隊圍攻,而不是在總部。
再比如孟良谷之戰,前期陳世宇帶著幾個縱隊打泰安圍攻,試圖撕開**陣,但沒有成功,陳世宇回到了沂蒙腹地的華業司令部。 不過,初步的作戰計畫已經由蘇羽制定好了,陳詩宇回來後也就沒有再多說什麼意見。
所以,《陳傳》記載的9行半非常客觀,實在沒什麼好說的,而這9行半中有6行是關於泰安之戰的。
後來,在豫東戰役中,很明顯,陳世宇和唐亮的軍團已經與華業主力匯合,負責協助指揮部的是副參謀長張震。
而最有名的蘇羽和張震夜談事件,蘇羽和副參謀長張震商量了淮海戰役的終極作戰計畫,討論完畢後直接向軍委匯報,事後才通知陳申佐。 陳當時在前方司令部,指揮縱隊圍攻黃白濤。
在那麼多重要戰役中,陳神佐“巧合”不在任。
一兩次被認為是偶爾的,很多時候當它不存在時,它就不能用巧合來解釋,而是故意安排的。
誰故意安排的,作者不賣。 蘇羽,包括陳詩雨本人,甚至可能得到***的默許。
你這是什麼意思?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參謀長陳詩宇的來歷。
陳時宇最初接手了宋世倫的班,宋時倫擔任山東野戰軍參謀長,但連續幾場戰鬥都沒能打好,山地野戰指揮機關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只好派陳時宇趕緊趕路。 這發生在 1946 年 10 月。
兩個月後,山東和華中兩支野戰軍聯手打蘇北戰役和魯南戰役。
雖然這兩場殲戰都是非常漂亮的殲滅戰,結果也極為豐碩,但過程卻是磕磕絆絆的。
第一場戰役,肅北之戰。 華中和山東兩支野戰軍各有主見,華中要打蘇北,山東想打山南,各有各的打算。 蘇羽見戰機轉瞬即逝,不做山東野戰軍的工作(**是他的上級,他做不到),只好光著桿子跑到山東野戰軍司令部,拿著“讓蘇羽負責指揮”的命令,指揮著一群山野戰軍的兇將,打蘇北戰役。
不過,蘇羽的打法與山東野戰軍的作風並不對,華中地區習慣於機動作戰和集中兵力,而山地則習慣於攻擊防禦陣地,不善於捕捉運動中的戰士。 當時蘇羽和陳詩雨的指揮風格分道揚鑣。
當然,我不認為這是個人情感上的差異,我非常尊重蘇、陳等開國元勳,我不認為他們會因為工作意見的分歧而產生個人情感上的對抗。
在第二場戰役魯南戰役中,分歧正式擴大。
蘇北之戰後,蘇羽繼續堅持留在蘇北作戰。 然而,山東省沂蒙腹地屢屢遭到**的騷擾,陳詩雨執意要回魯南打仗。 陳世宇沒有請示,直接給***發了一封電報,對比了蘇北和魯南兩大作戰計畫的利弊。
為了增加自己的分量,陳時宇拉來了時任山野政治部主任的唐亮。
*得知後非常不高興,抱怨道:“你有廣播電台,可以發舉報,你起訴***我的投訴。 ”
*後來,定下了基調,為了拼命放棄蘇北,必須先保護魯南,擊退**的進攻,然後向南發展,為時不晚。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每個野戰軍都有自己的地域劃分,有爭議是可以理解的。 真正的分歧在於軍事哲學。 如果不仔細觀察,這方面很難被發現。
從深邃的歷史角度,我們很容易觀察到乙個現象,即蘇羽在解放戰爭中指揮的大殲滅戰,幾乎都是在運動中完成的,萊武戰役也是在將敵人逼出城後在混亂中獲勝的。 其餘的,如蘇北戰役、孟良谷戰役、沙土吉戰役、豫東戰役、淮海一期圍攻黃白濤,大多是野戰。
豫東戰役西線打,他攻克開封後立即放棄,就是利用開封引來邱清泉的第五軍。
濟南之戰雖然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但大家應該都看到了,蘇羽有三十二萬大軍,只用了十四萬攻城,剩下十八萬人? 半路準備增援,增援是他戰役設計的真正重點,但因為徐世友破城太快,不敢北上救援,導致蘇羽的計畫化為烏有。
機動作戰,避開我軍攻堅陣地能力薄弱的缺點,是蘇羽的核心作戰理念。
魯南戰役的兩個階段都是戰鬥。 因為陳詩雨在中路指揮,**也認同他的打法。 在第二次棗莊之戰中,陶庸率領華中第1師進攻不利陣地,加劇了兩軍觀念的分歧。 陳詩雨認為,不可能缺乏解決棘手問題的必要能力。
魯南之戰勝利了,外行人看不出問題所在,但局內人卻深感憂慮。
內部人士指的是誰? **蘇宇, 陳詩宇.
山東和華中野戰軍合併後,蘇羽極為信任和認可,很明顯,他作為副司令員專門負責軍事指揮。
家裡有幾千口人,有乙個人負責。 華東野戰軍只能有一種打法,只能有一種概念。
要麼繼續堅持攻占地的理念,要麼繼續走蘇羽在華中的運動戰風格。
**既然認出了蘇羽,就等於認出了蘇羽的打法。 **華業成軍後,非常尊重蘇羽的意見和部署,支援他採取運動戰術。 這不是個人喜好的問題,也不是任何人的事。 在敵人強而我們弱的大局中,不利於我們攻占土地,因為消耗太大,保衛土地並不容易。 以月南之戰為例,逸仙和棗莊被攻下後,並沒有堅持太久。
然後陳詩雨很尷尬。 作為參謀長,他必須在機動戰的理論體系下規劃作戰計畫,並為蘇羽提供可供參考的方案。 陳海軍上將似乎並不擅長這一點。
如何處理? 召回? 他們沒有玩忽職守,反而指揮得很好,華業縱隊的將領們對陳詩玉非常敬佩。 轉移到其他地方也是不合適的。
形狀是禁忌的,**蘇羽想出了乙個更巧妙的辦法。 每次發生大戰,陳世宇都會被派出去自責,指揮幾個縱隊在前線作戰。 這是他的實力,他有威望,他有能力,他可以控制場上,他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
尤其是蘇羽七月調兵的時候,陳唐兵團的三縱隊,第三縱隊、第八縱隊、第十縱隊,都是山東老兵,尤其是魯南軍區第三縱隊、第八師,是華野最厲害的部隊。 看得出來,陳詩雨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面子,讓他指揮自己最熟悉的部隊,採用最熟悉的戰術。 洛陽解放時,最先進城的是三縱隊的部隊,後來被命名為“洛陽營”。
這是乙個比較巧妙的狀態,是陳素辰能夠接受的。
陳時宇的唐良軍團在中原地區展現了強大的威力,河南歷史最悠久、重量極重的兩座大城洛陽和開封,都被陳時雨拿下了。
蘇羽也能夠避免尷尬和反抗,心無旁騖地進行軍事規劃,作為副司令員與參謀長相得益彰。
後來,他被迫別無選擇,他不能一直這樣相處,他太累了,提拔了第二縱隊副指揮員張震,擔任華業副參謀長。 在豫東、淮海戰役中,張震居然以副參謀長的身份擔任參謀長一職,而且做得非常好。
說到這裡,我想大家都能理解。 戰爭不是那麼簡單,誰改變了自己的地位,誰與誰有意識形態分歧,遠不能用所謂的陰謀論來解釋。
只有充分客觀地站在歷史的視角上,立足於豐富的史料,才能對戰爭的基本規律有膚淺的認識。
如果你想更深刻,那就要看天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