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伊朗總理兼國防部長禮薩汗發動政變,成功廢黜了卡扎爾王朝,同年12月12日,伊朗制憲會議決定建立巴列維王朝,禮薩汗成功登基為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伊朗與德國的關係非常密切。 然而,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英國和蘇聯立即向伊朗出兵,迫使禮薩汗巴列維退位,他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為王。
此時,伊朗正式成為二戰同盟國的一員,德黑蘭會議在伊朗舉行,這也是二戰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
二戰結束後,伊朗與英美關係日益密切,得到越來越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支援。 為了鞏固巴列維王朝的統治,緩和國內各階層之間的矛盾,伊朗在60年代初實施了一項名為“白色革命”的改革計畫,該計畫以世俗化和現代化為中心,包括土地改革、工人分紅、國有企業、婦女選舉權、農村掃盲和衛生運動, 等。
與此同時,伊朗正利用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大力發展石油工業。 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伊朗成為最大的贏家。 2024年,伊朗的**和石油產品出口超過2伊朗總價值7億噸,總價值超過200億美元,在短短幾年內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
在60年代,伊朗的國民經濟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8%,即使在70年代,這個數字也穩定在7%,這是任何同類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與此同時,伊朗人的收入水平正在迅速上公升,從60年代的160多美元上公升到2024年的2,250美元。 相比之下,同期中國的人均GDP僅為150美元,僅為伊朗的十五分之一,差距懸殊。
結果,伊朗成功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
在石油收入的推動下,伊朗的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正在迅速增長。 例如,2024年,伊朗的發電量達到180億千瓦時,比60年代增長了25倍。
此外,水泥產量也比同期增長了10倍,每年增加500萬噸。 從2024年到2024年,伊朗還修建了2萬多公里的道路、17個機場和6座核電站,一系列的建設成果都得益於石油收入。
為了應對經濟建設的繁榮,伊朗引進了大量外國工人,超過100萬。 到2024年,伊朗的城市化水平已超過52%,該國3400萬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
德黑蘭曾經是乙個骯髒破敗的首都,現已發展成為乙個擁有500萬人口的國際知名大都市。
伊朗,石油國家的發展典範。 與沙地阿拉伯、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其他石油國家相比,伊朗以其雄厚的國庫和豐富的石油資源佔據主導地位。
不僅如此,伊朗還慷慨地向外國提供數百億美元的貸款,從美國購買了數百億美元的武器,包括剛剛服役的F-14“熊貓”戰鬥機,一次性購買了79架,成為F-14在海外的最大使用者。
即使在今天,F-14仍然是伊朗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
民生明顯改善,農村建立農業合作社2800個,農民獲得土地分配200多萬。 在教育方面,從幼兒園到大學,免費政策全面落實,伊朗**還資助數萬名大學生到歐美學習。
面紗不再是婦女的強制性要求,男女在就業方面實現了同工同酬。
在2024年代後期,伊朗達到了其國家信心和國際地位的頂峰,並被第三世界國家視為典範。 然而,1979 年 1 月,伊朗經歷了一場動盪,沙阿巴列維被迫流亡,結束了伊朗 2,500 多年的君主統治。
時至今日,伊朗GDP總量仍為5300億美元,人均5200美元,處於亞洲中下層,昔日的輝煌尚未恢復。 伊朗的興衰歷史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