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阿拉伯位於阿拉伯半島,是中東的地緣政治核心,遠比伊朗、埃及、土耳其和以色列更有影響力和重要性。
為什麼沙地阿拉伯在中東如此重要?
原因如下:首先,沙地阿拉伯:中東的戰略堡壘。
沙地阿拉伯位於阿拉伯半島,面積225萬平方公里。
它東部與石油資源豐富的波斯灣接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路線之一。 它西臨紅海,是連線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水道。
它的北部與兩條河流和新月的山谷接壤,南部與葉門和阿曼接壤。 它西部與紅海接壤,與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和巴林接壤。 沙地阿拉伯位於中東地區,被譽為亞洲、歐洲和非洲的重要樞紐。
從地理上看,沙地阿拉伯西部相對多山,中部是廣闊的沙漠,東部是沙漠、半沙漠和平原,構成了其獨特的地形。 這種地形使得沙地阿拉伯在紅海一側防禦容易,攻擊困難,如果與伊朗保持良好關係,雙方可以在波斯灣地區形成有效的合作,並進一步加強對該地區航運的控制。 同時,沙地阿拉伯的南北方向賦予了它數千公里的戰略縱深,使其在海上和公路上的地緣政治條件極為有利,沙地阿拉伯是乙個海陸力量平等的國家,在整個中東地區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其次,沙地阿拉伯,世界石油庫,歐佩克組織的老大哥。
沙地阿拉伯佔世界石油儲量的16%,位居世界第二,佔世界石油產量的11%。 沙地阿拉伯是石油組織歐佩克的老大哥,在歐佩克組織中有很大的話語權,因此在中東的石油生產中有很大的話語權,在世界石油工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沙地阿拉伯領導阿拉伯國家使用石油**,嚴重打擊了美國和西方的經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宣布石油禁運並暫停出口,以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援以色列的國家,導致石油價格**。 當時,它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30美元以上。 在沙特領導的產油國的壓力下,歐共體於11月下旬採取了支援阿拉伯人的立場,歐共體成員國(荷蘭除外)解除了石油禁運。 1973年11月22日,日本頂不住壓力,宣布站在阿拉伯人一邊。
只有美國和荷蘭被孤立。
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汽車在加油站排隊。 )
封鎖一直持續到1974年3月18日。
由石油國家領導的沙地阿拉伯發動的石油戰爭對美國和其他幾個依賴廉價石油的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導致了二戰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
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速度都大大放緩。 美國受影響最大,當時的尼克森不得不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結果,阿拉伯國家經濟實力增強,數百億石油美元流向中東,據統計,僅價格上漲就使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從1973年的300億美元飆公升至1974年的1100億美元。 石油**遠比伊朗對美國和西方的抵抗強大得多。 在這場以哈衝突中,由於沙地阿拉伯的中立政策,伊朗領導的抵抗弧線對美國和以色列非常非常弱。
第三,沙地阿拉伯是伊斯蘭世界的精神領袖,其影響力遠遠大於其競爭對手伊朗。
1、據2022年統計,有18家4億穆斯林。 以沙地阿拉伯為首的遜尼派佔85%以上,而伊朗領導的什葉派人數超過沙地阿拉伯。
2. 伊斯蘭教的三個最神聖的地方:麥加、麥地拉和耶路撒冷。 麥加和麥地拉位於沙地阿拉伯,麥加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擁有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建築——麥克白。
每年,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聖。
3、沙特王室自稱“兩聖地的僕人”,這一地位為沙特贏得了伊斯蘭世界的尊重和影響力。
第四,沙特外交如火如荼,在與美國深入交往的同時,也與中俄等大國交上了好朋友。
以上四個原因決定了沙地阿拉伯是當前中東世界的地緣政治核心,其影響力遠遠超過埃及、土耳其和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