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來,中國歷經無數王朝、歷經君王,但無一比不上秦始皇的貢獻。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發明了皇帝的稱號,將封建制度改為縣製,書如文車同軌,凡事可誇一輩子。
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秦始皇還有另外兩項至今難以模仿的發明。
一直以來,弓箭都是戰場的主人,我們經常在電視劇集中看到千箭射出的場景。 古代戰爭基本上就是這樣。
但一萬支箭的齊射看起來很壯觀,但實際上殺傷力非常有限。 因為弓箭的準確度純粹取決於運氣,而且箭落在拋物線上,所以威力不如以前。
因此,這些箭要麼不會擊中任何人,要麼只能傷害對手,不會致命。 如果對手全副武裝,弓箭的效果就更微乎其微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弩應運而生。 南韓作為戰國七大英雄之一,是七大英雄中最弱的乙個,但它是乙個大弩製造商。 在弩的幫助下,南韓能夠與其他六個國家競爭。 而大名鼎鼎的魏無術也非常擅長使用弩,而且人人都是神射手,可見弩的重要性。
但真正將弩發揚光大的是秦國。
秦弩的威力讓其他六國驚嘆不已,他們的弩在秦弩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在秦始皇的指揮下,秦國的工匠們絞盡腦汁,向四面八方強化秦弩。
首先是範圍。 秦弩的最大射程是幾百丈,相當於三百公尺左右。 它的有效殺傷範圍也是150公尺。 對於普通弩,最大射程只有200公尺。
而為了讓秦弩有這樣的射程,工匠們還對秦弩做了一些改動。 除了木頭之外,弩的主體還裝有青銅部件,用於加固和保證秦弩能夠承受弓弦的張力。
並且為了保證射手使用秦弩的效率,秦弩的主體上纏繞著布條,以防滑倒。 而且秦弩的下端也被做成波浪形,很容易抓握。 這樣一來,秦弩在手中就不容易滑動和搖晃,保證了射擊的頻率和穩定性。
此外,秦國的工匠們還發明了一種叫做“王山”的東西,它有點像現代槍械上的瞄準孔。 利用兩點一線的原理,射手可以很容易地瞄準目標。
你知道,訓練乙個射手是非常困難的。 但有了“王山”,秦朝就可以大規模生產神射手了。 雖然打100發還不夠,但10支箭可以打78支箭,已經很可觀了。
這還沒完,秦國的工匠們還改造了秦國弩使用的弩箭。 使用後世常見的三角形箭頭,它的形狀與子彈相似,並且它們都使用空氣動力學來減少阻力,使弩射得更遠,穿透力更強。
有趣的是,在我們都使用弩一千多年之後,歐洲人仍然使用弓箭。 他們第一次接觸弩是通過阿拉伯商人。
當時歐洲貴族喜歡打獵,他們驚喜地發現弩比傳統的弓箭好多了,於是他們改用弩打獵。
就這樣,弩慢慢地在歐洲傳播開來。 他們不知道的是,中國人已經使用這個東西一千多年了。 可以說遙遙領先。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青銅**的鑄造技術非常成熟,但當時主要使用葛柄和長矛等長柄,一方面攻擊距離遠,另一方面除了頂部**部分外,還使用了木頭, 這可以節省青銅。
但是,這種型別的長柄**有乙個致命的缺陷。
一方面,根據槓桿原理,如果**太長,在傳遞過程中力會減小,百分之十的力最終可能只能發揮百分之三或四。
另一方面,這些長柄**使用起來並不靈活。 遠端攻擊不如弩,近距離攻擊不如劍。
而在秦國的標準中,除了秦弩之外,還有秦青銅劍。
當然,秦國的青銅劍與其他國家的青銅劍還是有很多區別的。
首先是長度不一樣。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青銅劍,一般長度在20厘公尺左右,與我們所知的劍有很大不同,更像是一把匕首。
這也就好理解了,畢竟當時主要的近戰武器都是慘烈的長矛,而青銅劍也只是用來輔助的,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就儲存一些材料吧。
不過,秦國的青銅劍,有七十多厘公尺長,雖然攻擊範圍不如葛氏和長矛,但一般情況下,只要他躲開對方的第一擊,靠近,拿著青銅劍的秦國士兵就可以擊殺四方。
畢竟秦青銅劍的力度和柔韌性,都比不上那些長柄劍。
景珂刺殺秦王的時候,景珂“想看看那可憐的匕首”,秦始皇一邊躲閃攻擊一邊拔劍,卻久久沒有拔出,因為秦始皇的劍太長了,就連秦始皇自己也不習慣,所以還是按照拔短劍的姿勢拔劍。 但當秦始皇拔出劍時,景可卻沒有勝算。
但秦青銅劍在兩點上更厲害。
首先,秦青銅劍比傳統青銅劍鋒利得多。
不得不說,秦國在這方面煞費苦心。 他們改進了燙金工藝,提高了青銅劍的純度,這使他們能夠製造出更薄的劍尖。
古諺相傳,秦青銅劍足以磨鐵如泥。
其次,秦青銅劍具有一定的韌性。 這使得它們在與其他武器碰撞時不易受到傷害。
1974年,考古學家在兵馬俑遺址中發現了一把秦青銅劍。 當時,青銅劍已經被乙個重物彎曲了。
但當眾人將重物移開時,這把秦青銅劍卻奇蹟般地慢慢恢復了過來。 劍刃又變直了。
直到多年後,人們才發現,原來的秦青銅劍是用一種類似於“鉻鹽氧化”的技術鑄造的。 至於2000多年前古人是如何掌握這種技術的,目前還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世上所有的青銅兵器中,只有秦青銅劍使用了這種技術。
再一次,秦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通過秦弩和秦青銅劍,不難看出,秦始皇統治下的秦國經歷了一場“工業革命”,使得秦國的製造技術突飛猛進。 正是憑藉如此強大的實力,秦始皇才能建立秦朝,為後人留下如此多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