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三個村,分屬京津冀。
60多年前,這三個村是乙個村,叫大嶺侯。 後來,行政區劃調整,乙個村變為三個村,分別劃歸北京平谷區、天津冀州區、河北三河市。
現在,這三個村莊再次“合併”。 下屬鄉鎮簽署合作協議,支援三村文化旅遊專案聯合開發,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點。
大山脊是乙個縮影。
京津冀是引領國家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地之一。 作為新時代首個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走過了十年,蝴蝶變的觸角延伸到京津冀山水。
**總書記強調:“推動京津冀協調發展邁上新台階,努力把京津冀打造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示範區。 ”
這件作品 2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一任總書記傾注了不少心血。 自10年前2月26日以來,總書記先後主持了三屆京津冀協同發展主題座談會,多次深入調研調研,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性跟進。 從“求思、夯、求突破”,到“滾石上山、跨過障礙、攻堅克難”,再到“堅定信心、保持專注”,京津冀大地以靜水深流協調發展,觸手可及。
“虹吸效應”較弱,“輻射驅動力”較強。 交通、環境、工業、公共服務等領域協同發展資料不斷更新。 近十年來,京津冀經濟總產值突破5萬億元,達到104萬億元,區域整體實力持續提公升,現代化首都圈建設加快。
新年伊始,當我去工廠、去農村、去社群、去學校時,所見所感所及的溫暖而生動。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動故事數不勝數,印證了總書記的深刻判斷:“實踐證明,京津冀等大區發展戰略符合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
鉛。 科學計畫,計畫然後行動。
這些天,北京規劃展覽館裡擠滿了參觀者。 據展館負責人介紹,常設展覽中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個展區最受歡迎。 早在十年前的春天,總書記視察北京的第一站就在這裡。
考察乙個城市,首先要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規劃成為一大特色。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體邏輯到各關鍵點的布局,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反覆強調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畫藍圖到底”。
回首走過的路,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戰略決心和歷史耐心。
雄安,在經歷了“千年計畫”的歷史時刻之後,國內外人士都在期待:她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中國速度”?
答案出乎意料,充滿驚喜。
雄安新區規劃展示館,五彩繽紛的城市規劃圖上,不同功能的地塊交織在一起。 “很長一段時間,雄安幾乎不動一磚一瓦,只為把每一寸土地規劃清楚。 在白洋淀湖畔,要打造一座沒有“城市病”的未來城市,這是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產。 雄安新區自然資源規劃局局長王志剛說。
60餘位院士、200餘個國內外團隊、3500餘名專家技術人員參與規劃體系編制,形成了以《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為首的4個基本方案和20餘個專項方案。
科學計畫,計畫然後行動。 正因為如此,雄安新區一進入建設開發階段,就要全面加快,一天一天。
相當於40個標準足球場的巨大基坑中,50多台大型機械交錯排列,轟鳴聲陣陣。正在建設中的雄安新區國際商貿中心區,未來將成為“城市會議室”。 “規劃和設計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大規模建設將於2023年底開始。 雄安集團雄商地產公司專案負責人王諾,經歷了從沉寂到熱氣騰騰的轉變。
已實施重點專案292個,占地面積184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4370萬平方公尺,新建道路712公里......雄安新區從無到有,從藍圖變為現實,一座高水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拔地而起,堪稱奇蹟。
在規劃之初,京津冀三地各有發展思路。 要打破自己的“一寸三分地”,首先要靠的是了解這個問題,“上公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夯實基礎平台,慢工慢。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經過7輪各方徵求意見,最終確定了“功能互補、區域聯動、軸向集聚、節點支撐”的布局思路。 《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徵求意見稿150,000條意見,接受率約為88%......
將藍圖疊加在施工圖紙上,以慢規劃換快開發。
2月19日上午,一季度雄安新區共56個專案開工建設,總投資391億元,預計今年新區建設專案將完成投資2000多億元。 如今的雄安新區,啟動區內重點市政基礎設施已基本建成,“三橫四縱”骨幹路網具備通車條件,已進入規模化建設階段,承擔北京市非資本功能。 在北京副中心,將100項重點任務細化為278項具體任務、503項重點專案,堅持一年乙個節點,每年都有新的變化。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證。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一核”(京)輻射、“兩翼”(雄安新區、京副中心)共同飛翔、“雙城”(京津)聯動、三地(京津冀)協同建設的空間布局正在加速推進。
重構。 看大局求域,立足域求全域性。
解除北京的非首都職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問題。 **總書記形容它就像“外科手術”。
十年前,北京正在經歷繁榮背後的“成長的煩惱”。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一些根深蒂固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人口過剩、交通擁堵、空氣汙染等“大城市病”凸顯,“北京總人口將在一兩年內達到城市承載能力的'天花板'”。
從全域性看乙個領域,用戰略思維解決發展問題。 隨著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成為“牛鼻子”,一場從點到面、從外到內的“重建”在京津冀拉開帷幕。
在思維層面,“打破在自己的一畝三點土地上兜圈子的思維定勢”; 空間格局,“建設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個新城,形成北京新的'兩翼'”; 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對接合作,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 發展模式是“走上一條有內涵的集約化發展新路子,探索人口稠密、經濟密集地區的最優發展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的增長極”。
在北京西城,在二環邊繁華了30年的“動態審批”(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被撤下,原有的空間被“改造”為新的電力金融科技中心。 攜手金融街、中關村,“金科新區”共引進166家重點金融科技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註冊資本超過1100億元,2022年稅收收入超過30億元。
南面,北京大紅門45個區域批發市場搬遷,其中2棟建築“回歸”自然,建設森林濕地公園,為市民打造藍綠空間。
這是北京經濟和空間結構調整的乙個方面。 十年來,北京市撤出一般製造業企業3000余家,對近1000個區域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進行緩和公升級,利用9200多公頃拆遷空間實施綠化,減少城鄉建設用地130平方公里。 北京從集資源增長轉向放非資本功能發展,從城市管理轉向特大城市治理,使北京成為全國第乙個減少發展的特大城市。
十年來,發展的每一步都在思考“付出”和“收穫”。 北京已經從“大而全”轉向“高精度”,而天津和河北則無法“把菜都攬在籃子裡”。 紓困不是簡單的舉動,而是要趁此機會蛻變公升級。
在河北省保定市,軌道交通產業園趁勢而為。 2018年,龍頭企業河北汽車從北京解脫,建成2一條5公里長的測試線。 “這在北京是不可想象的。 產業園總經理錢兆勇感嘆道,“北京設計開發,河北專注生產,有8家上下游配套企業計畫扎根當地,與我們共同發展。 ”
天津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已初具規模。 幾年前,天澤電力(天津)**產值比北京時增長了1倍5次。 公司總經理張成輝介紹,鋼軌鑽孔機、電纜發射機等“拳頭產品”的設計開發還在北京,生產環節在天津。
大戰略需要大格局、大構想。
開啟地圖,雄安新區與京津形成等邊三角形,距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分別約105公里、105公里、155公里和30公里。
從更廣闊的視角觀察,羅子雄安新區是思想的強大力量,是時代的選擇。
救濟是一種雙向的力量。 對於“救濟”,總書記看透了,深刻地說:“雄安新區是外向的,是外向的; 北京內向,優化核心功能,做好“白菜心”。 ”
東眺望,北京城市副中心保持年投資密集度1000億元,城市框架有序開放。 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築”陸續投入運營,加快推進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東六環改造等重點工程,運河商圈吸引註冊企業2萬餘家......
向西南看,雄安新區已完成投資6500多億元,4000多棟建築拔地而起。中國星網總部加快室內裝修,中國華能總部主體結構封頂,中化總部加快建設,中國礦產總部完成土地出讓,4所救助高校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開工建設,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順利開診,雄安商務服務中心等一批配套設施陸續建成投入使用後,**企業已設立200多個......新區各機構
對增量和疏浚庫存的嚴格控制,內部功能重組和對外疏浚轉移相結合,是雙向的。 一輾轉反側,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棋局,生機勃勃。
離開北京,從事服裝批發業務21年的張新歡,定居在河北省永慶縣雲上鎮。 聚集在這裡的3600多家商家中,80%來自北京。 “環境好,店面大,成本低,生意好。 張新歡下定決心,“就留在這裡,哪兒也不去。 ”
突破。 郭台銘是新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合作對雙方都有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減少與改造,救濟與承擔,哪一點與既得利益無關? 從算小賬到算大賬,從看當下到謀長遠,改變有多容易?
自2014年座談會以來,“打破障礙”一直是總書記重要講話的關鍵詞。 “要打破制約協調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體制壁壘,為促進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構建制度保障。 “這條主線貫穿始終。
打破障礙,協調發展,要謀大除數,著眼於長遠,統籌短期和長遠利益。
既要有激勵措施,又要有優惠政策,要有一定的限制性措施。 要從“帶頭”和“脅迫”兩個方面入手,盡快拿出一批看得見、摸得著、有乾貨的政策,特別是要研究建立兼顧各方利益的內生動力機制, 這樣北京才會願意放手,河北、天津等地也願意接受。“*總書記是深思熟慮的。
改革需要動力,創新需要活力。
近十年來,京津冀著力提公升產業協同水平,充分發揮北京創新資源引領作用,拉近區域配套設施,加快新品質生產力增長。
協同創新推動持續努力。 資料顯示,2022年三地研發投入強度為428%,增加085個百分點,連續高於全國水平。 2022年,全區勞動生產率達到185萬元,基本比2013年翻了一番。
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簡稱“通武走廊”。 三地簽署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推出人才綠卡、鼓勵科研人員企事業單位雙向兼職等10餘項試點政策。
白洋淀湖旁雄安新區生長著一株150公尺高的“金蘆葦”,這將是中化集團未來的總部大樓。 專案建設負責人張繼碩表示:“專案開工前,採用'一會三函'審批模式,審批專案數量從幾十個減少到四個,節省了三個月的時間。 ”
企業在河北,監管屬於北京“,跨區域的監管機制使河北省滄州市成為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轉移的重要場所。 已有60多家藥企落地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其中37家來自北京的藥企。
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原來是“千莫村”,現註冊企業1400余家。“通過制度框架的創新,京津兩國建立了互利共贏的惠益分享機制。 保坻區副區長、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黨工委書記王浩表示,北京企業入駐後,“京津兩地受益,可以繼續扶持京鏈主力企業。 ”
京有推力,天津冀有拉力,形成協同發展的合力。
十年來,京津冀地區推動協同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明顯增強,制度體系逐步完善:實施京津冀營商環境“1+5”合作框架協議,首批165項資質資質互認,203項自貿試驗區“同仁同仁”標準“,加快推進區域一體化建設21項措施,520家產業鏈重點企業實現互認......三地風土人情
京津冀市場一體化程序加快,各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優化。
從北京到天津和河北的技術合同周轉量從2013年的71個增加到71個2億元,2023年增至7.487億元,年均增長265%。中關村企業在天津、冀三地設立了10000多家分公司,“京研、津津冀製造”協同模式加快推進。 北京市企業投資4家90,000次,總投資23萬億元。 京津冀生命健康產業集群和電力裝備產業集群獲批國家重點產業集群,產值佔全國20%以上。
算小賬,三地的發展也有其自身的優點和好處。
北京在減少數量的同時發展質量更好,天津在京津之間唱著“雙城記”展現了新風氣,河北在連線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自身發展。 2023年,京津、河北經濟總產值分別為4.376萬7億元,167373億元和439441億元,在上年不變的基礎上有所增加**3% 和 55%。
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京津冀一體化相輔相成,到頭來誰都不吃虧,人人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好東西。 ”
融合。 利用所有人的智慧,利用所有人的力量。
聯合承辦行業協同大會,聯合發布跨區域產業鏈圖譜,共同開展投資......在國內外年末年初,京津冀頻繁搬家。
經過十年的磨合,集團發展、相互融合已成為共識。 京津冀地區聯絡更緊密,聯動效率更高,推廣力度更強。
親情,相親,離不開路。
過去,京津冀互聯水平低,省交處“斷路”多,人來往不便。 兩個相鄰的區域在一條直線上很近,但它們迂迴曲折,費時且行走費力。
協同發展,流量第一。
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平谷線)原本計畫在北京只是一條線路。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北京調整線路規劃,延伸至河北省三河市,設立5座車站。 建成投產後,從平谷站到北京市東大橋站只需55分鐘。 對於在北京工作的數十萬燕郊居民來說,日常通勤問題將得到極大緩解。
朝白河上,一條長長的1全長63公里的“長通大橋”建設正在加緊進行中。 橋的盡頭是北京通州區; 橋的另一端是河北省大昌回族自治縣。 大橋建成通車後,從大廠縣到北京副中心核心區的行車時間將縮短近半小時。
十年來,“京津冀上軌”形成加速,高速路網越來越密集,跨省邊界的“斷路”“瓶頸路”陸續開闊拓寬。 京津冀鐵路運營里程和高速公路行駛里程達到1萬公里,京津雄半小時通達,京津冀各大城市1對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做生意,謀發展,專注北京、天津、冀一盤棋。
北京把支援雄安新區建設作為內部事務,堅持積極支援雄安新區需要的,以幫助提高綜合承載能力。 以“交鑰匙”方式全力投入建設雄安新區3所學校、1所綜合醫院,建成後由北海幼兒園、石家小學、北京市第四中學、宣武醫院等為辦學學校和醫院提供支援; 40餘所學校、5家醫療衛生機構對接支援雄安新區相關學校和醫療衛生機構。
京津冀聯合完成了氫能、生物醫藥、高階工業工具機等6條產業鏈的測繪,梳理出產業鏈技術“卡點”和“阻點”229個,為京津冀提供內外投資“指南針”和“導航圖”。 “京津工業握手環節”將定期舉辦,2023年共簽約實施合作專案44個,意向投資274億元。 首屆京津冀產業鏈大會等一系列產業對接活動成功舉辦。
不建設區域產業競爭力,就不可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聯辦副主任白向東越來越覺得,從每乙個協同對接常態化,“京津冀三地對市場規律的了解越來越深,融合程度也越來越高。 ”
北京、張家口成功舉辦冬奧會,“桐屋走廊”成立協同發展辦公室,通州區與北方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執行委員會投入運作,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空港經濟區實現了京冀城市規劃與產業規劃的聯合籌備, 並共同完成了全國唯一的跨省行政區綜合保稅區封存受理海關......三地政策發布、產業互動、經濟要素流動進入融合快車道。
從“相容”到“融合”,人是一場巨集偉變革的關鍵。 今天,京津冀黨政代表團定期互訪,簽署三輪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三地黨政主要領導人協商機制,加強三地人大與政協協調立法和跨區域協商。
北京市通州區雲河東大街55號,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辦公室繁忙有序。 這個新組織於去年成立,由北京市領導,由三個地方組成,動員精幹力量,建立了“大事統籌、任務督導、專班貫徹”的工作體系。 “聯合辦事室的成立,是三地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 北京市發改委主任、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辦公室主任楊秀玲表示,這不僅是職場的變革,也是工作機制的完善公升級。 ”
今年1月,北京市機關第二批集中搬遷工作順利完成,35個部門的1萬多名幹部職工搬入北京市副中心。 “'副中心和主城區'發展格局有序形成,非首都功能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北京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周昊嘆了口氣。
京津冀就像同一朵花上的花瓣,花瓣不同,但花瓣是同心的。 “從城市到農村,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理念深深植根於京畿道的土地。
共享。 治國是永久的,造福人民是基礎。
“人”這個詞非常重要。
推動京津冀協調發展,最終要體現在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上。 “總書記始終把人民的好感放在心上。
北京、天津、冀等地的公共服務水平一度存在較大差距。 特別是教育醫療,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是熱點難點問題。
京津冀基礎教育交流專案500餘個,河北中小學骨幹校長、教師赴京暫學1000餘人。 北京和河北探索了河北中等職業階段和北京高職階段的“3+2”培訓模式。 京津冀先後成立了15個跨區域特色職業教育團體(聯盟)和22個高校發展聯盟。
醫療資源共享的深度和廣度是空前的。
京津冀地區已全面取消遠端就醫備案,京津冀685家醫療機構50項臨床試驗結果互認,京津冀560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跨省外醫療費用直接結算,930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門診費用直接結算, 而區域內遠端醫療已實現“同城”。
燕達黃金歲月養老院位於三河市燕郊鎮,83歲的北京市民饒曉村在晚飯後潑墨。 “剛來的時候,一路上要休息三四次才能去散步,在這裡我照顧得很好,身體比以前強壯多了。 醫院旁邊就是醫院,可以使用北京的醫療保險和北京的專家坐診,很方便。 近年來,在與北京市城市副中心融合發展政策的推動下,三河市醫療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一幅地圖反映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足跡。
2024年元旦剛過,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一張北京PM2的照片5個級別的日曆圖表,時間跨度為2013年至今。 在圖表上,按時間順序,紅色越來越少,綠色越來越多,代表嚴重汙染和重汙染。 2023年,北京空氣質素好天數佔90%,空氣質素好連續天數最長達到192天。
北京很難不受大氣控制的影響。 回想一下,2014年,在中國空氣質素最差的10個城市中,京津冀地區佔了8個。
人民呼籲,政府也做出了回應。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之初,生態就被視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三大重點領域之一。
聯防聯控,攜手共進。 2020年1月,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北京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條例》; 河北和天津也通過了地方性法規,將於2020年5月1日起同步實施。 “一把尺子測量到底”,讓京津冀地區真正實現藍天。
山是藍色的,水是綠色的,天空是藍色的。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吳岳介紹,2023年京津冀將是PM25. 平均濃度分別為 .。6微克立方公尺,比2014年有所下降6%;國考地表水段徹底淘汰了劣等類別,永定河等五大河流全部以“流河”的形式重新出現,滲入大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具包容性的民生福祉。 變化無處不在:京冀簽署密雲水庫、官亭水庫上游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與補償協議,共同推進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和官亭水庫生態修復; 白洋淀水質由劣等標準改善,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開始在這裡繁育和孵化。 北京支援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巴上地區植樹造林100萬畝,京津沙源治理二期完成200多萬畝造林......
枝葉深情,民生揮之不去。 從2015年取消手機長途漫遊費,到跨區域醫療聯盟建設,再到社保卡坐公交、地鐵、景區,京津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這片土地上民生的背景色越來越亮。
燕山莽撞,太行高聳入雲,海河湯。
十年來,從打造經濟增長新極、形成經濟發展新模式,到發揮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重要作用,再到努力把京津冀打造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者和示範區,京津冀不斷被賦予重要的使命和責任。
春天過後,乙個發展更加協調、力量更加澎湃、人心更加凝聚的京津冀地區正在共同成長。
記者 王彬來、杜尚澤、卞敏德、王浩楠、劉玉瑞、吳少民、張志峰、金波)。
人物** 2024-02-26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