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工業和資訊化部記者從工業和資訊化部官網獲悉,工業和資訊化部等12個部門聯合發布工業網際網絡識別分析系統“滲透”行動計畫(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畫”)。 據悉,《行動計畫》是針對工業網際網絡識別分析系統發布的第乙份政策檔案,是工業網際網絡規模化發展新階段的首個專項行動,也是首個共同推動工業網際網絡應用的多部門政策。
到2026年,實現四大目標和任務
行動計畫關鍵指標、重點領域、基礎支撐、產業生態四個方面提出了工業網際網絡識別分析系統到2026年定量指標的發展,加快了識別分析的規模化發展。
具體來說,首先是大規模應用的關鍵指標。 身份識別解析系統服務的企業數量已超過50萬家,身份解析系統已在60個行業應用推廣,累計註冊量超過6000億,日均分析量超過3億次,已部署活躍身份識別載體超過5000萬家, 骨幹企業應用滲透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二是識別在重點領域的應用取得了突出成效。 在製造業、消費品行業、綠色低碳、安全生產等領域,已初步實現規模化應用,行業“鏈主”企業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公升,在數字醫療、城市治理、產業集群等領域建立了多個樣板標桿。
三是重點基礎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識別解析二級節點不斷擴大行業和城市範圍,基於身份識別的可信工業資產和碳資料服務網路初具規模,在產業經濟執行監控和安全生產賦能中的作用日益明顯。
四是標識產業生態發展持續增長。 關鍵核心技術、識別分析軟硬體產品取得突破,產業供給能力不斷豐富,基本共性、重點產業識別分析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國際設施建設應用推廣和國際治理取得積極進展。
為了實現目標,部署了行動計畫7大重點任務。打透產業鏈第一鏈,推動識別分析系統在石化、造船、汽車、電子等重點行業的應用,提高製造生產協同效率; 全面賦能消費品“三品”戰略,利用識別分析系統服務消費品質量追溯、數位化營銷、全生命週期管理,助力消費公升級; 推動數字醫藥融合,推動鑑定分析系統與現有藥品溯源碼、醫療器械唯一鑑定系統深度融合,為相關醫療產品管理提供服務。 在完善綠色低碳管理、提公升安全管理水平、提公升城市數位化水平三個方面拓展標識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打造標識應用新模式和新標桿; 推動產業集群公升級,深化標識在重點產業發展載體中的應用推廣,提公升產業集群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
自始至終的識別它將成為一種新型的工業化
對基礎設施的強大控制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工業領域數位化轉型的加速,工業網際網絡識別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逐漸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新篇章。 正如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院長于曉輝所說,通過關鍵產業鏈實現工業網際網絡識別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工業網際網絡的發展,促進全流程、全產業鏈的識別分析與產業應用相結合,加速全鏈條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
在此背景下,各行各業對標牌應用的需求持續增長。 記者了解到,針對這一趨勢,各地積極提前布局鑑定工作。
據悉,早在2022年,江蘇省就印發了《工業網際網絡標識分析系統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充分發揮數字經濟中標識分析系統的“資料庫”功能,加快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資料高效流轉利用。 2023年,浙江成立工業網際網絡識別滲透行動工作組,華南地區、長三角地區四個省(自治區)啟動工業網際網絡識別分析滲透計畫。 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推廣、標準政策制定等措施,全面推動工業網際網絡識別分析的發展和應用。
山東省物聯網協會秘書長蘇冠群在接受通訊界記者採訪時強調了“通過”一詞的深遠意義。 他指出,“通”字代表標識分析系統未來的發展方向,上面的方框表示對企業內部應用形成閉環,實現橫向拉通式標識分析,從而實現閉環應用的破壁效果; 縱向連線企業OT、CT、IT三大環節,推動未來產業開放,具有較強的縱橫整合能力。 “關”字中的“殼”象徵著豐富的資源,行業可以通過識別分析獲得更好的融資,提高產業企業的資料資產能力,促進第一鏈與產業鏈的協同配合。
在數位化轉型的浪潮中,《行動計畫》應運而生,並將成為推動產業創新的重要力量。 這不僅標誌著工業網際網絡識別發展從點到線的轉變,也是從建設到實際應用的里程碑事件。 這將極大地推動產業創新,為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此外,工業網際網絡的識別對於促進整個工業網際網絡系統的標準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工業網際網絡與物聯網研究所所長金健表示,識別分析具有堅實的基礎,因此標準化是重中之重。 標識在垂直領域的應用,將幫助更多的機構和企業參與到標準的制定中來。 識別在不同行業的應用也可以快速實現大規模化,降低使用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標識不僅僅是千行百業共享的唯一標識,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服務模式和產業創新模式。 它不僅代表了身份的融合,更代表了資料的整合和應用全棧服務能力的實現。 通過識別,企業可以更好的管理和利用資料,實現資料的高效流轉和利用,為企業提供更廣闊的應用擴充套件和服務擴充套件空間。
相信隨著《行動計畫》的深入實施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積極推動,認定將逐步覆蓋更廣泛的行業和領域。 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這一認定將成為夯實新型工業化基礎設施的有力起點,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