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在抗日戰爭中遇到了乙個奇怪的現象:每當他們與八路軍交火時,無論是傷員還是日軍陣亡,傷口都被撕裂了,彷彿被假彈等特殊子彈擊中。 日本軍務部門對此感到困惑,並派出軍事專家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令他們大吃一驚:
這些子彈不是假人,但它們會產生假人的效果,這令人難以置信。 ”
當日本指揮官聽到這個答案時,他感到心裡一陣寒意,他驚呼道:
中國軍工怎麼會取得如此大的進步? ”
其實,這不是第乙個工人的進步,而是第乙個團隊的無奈。
日本士兵裝備了明治-38步槍,每人有120發子彈,這些彈藥裝在前腰和後腰的三個彈藥筒中。 日軍彈藥充足,不僅在戰鬥中給士兵充足的彈藥,而且在訓練時也給他們充足的彈藥。
據資料顯示,日軍士兵在訓練初期每人每月消耗200多發子彈,如此高強度的射擊訓練,使得日軍的戰鬥力和軍事素質遠超中隊。
因此,在戰場上,日軍的射擊精度也非常高,這也是為什麼在抗日戰爭中,雙方的戰損比高達十比一的原因。
當時,中國還處於落後狀態,現代企業很少,軍工更是落後,國內生產根本無法滿足龐大軍隊的需要。
但是,當時日本已經基本實現了近現代化,擁有了成熟的工業化體系,日本的軍工企業能夠為日軍提供源源不斷的軍用物資,如子彈、手榴彈等。
當時國民黨軍隊雖然名號百萬軍,但子彈數量遠不如日軍,在抗戰初期,依然可以依靠德軍裝甲師等精銳部隊與日軍正面交鋒,但當這些精銳精疲力竭時, 中隊缺乏子彈暴露無遺。
由於缺乏子彈,大多數中國士兵在訓練場上幾乎沒有射擊的機會,他們只能學會放槍和裝子彈,真正的射擊技巧只能在戰場上學習。
國民黨軍隊的子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國產的,比如漢陽兵工廠生產的子彈。 據統計,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從德國、蘇聯、英國、比利時、捷克、瑞典、匈牙利、美國進口或接受援助,共計25億發子彈。
平均而言,國民黨每年可以使用3發子彈125億發子彈,這個數字聽起來很多,但當涉及到每個士兵的頭部時,它似乎很少。
當時國民黨軍隊有300萬人,所以每個士兵每年只能得到100發子彈,這比日軍每個月訓練消耗的子彈數量還少。 現代戰爭依靠子彈,每個士兵每年只有一百發子彈,根本無法滿足當時的戰鬥需要。
據研究,二戰期間,訓練一名合格的士兵需要幾百發子彈,但從國民黨軍隊的子彈數量可以看出,當時國民黨軍隊中的士兵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的。
因為沒有彈藥,沒有實戰的射擊訓練,而且他們的射擊精度也很低,如果真的上了戰場,他們的戰鬥力非常有限。
中隊長期缺彈,在遠征軍身上也能看出來,有盟軍的支援,所以不用擔心子彈。 但是遠征軍中有很多是從國民黨軍隊調來的,他們記得教官的話:一顆子彈都不能浪費。
所以當遠征軍的教官史迪威在訓練中國遠征軍的時候,發現這些士兵拿到湯姆遜衝鋒槍後,居然一槍一槍。 這讓史迪威又哭又笑,但他感到更多的是無助和難過,他對這些士兵說:
孩子,衝鋒槍不是這樣打的。 ”
史迪威不知道的是,當時中國士兵在訓練場上平均發射的子彈數量不超過五發,子彈對他們來說很珍貴,很多中國士兵既想不出也不敢想衝鋒槍這種奢侈的攻擊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長期以來很少訓練狙擊手,中隊中狙擊手的比例與其他國家相比非常低的原因。 狙擊手在戰爭中有著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執行斬首行動或擊殺特定目標時,他們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職業都無法替代的。
但要培養出合格甚至優秀的狙擊手,需要大量的子彈,據統計,培養一名合格的狙擊手至少需要5000發子彈,相當於五十名士兵一年消耗的子彈,而以當時的中國軍事實力,很難培養出大量的狙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