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一天,**的遺孀蒲安秀拿著即將出版的《**傳》來到元帥***家,向***請教。
在革命戰爭的年代,**和***都出生在紅軍,兩人很早就認識了,彼此非常了解,因此,在《**傳記》出版之前,蒲安秀就來拜訪***,請他提出一些修改意見。
**想到彭總為國獻身,卻在50年代末遭遇了一場磨難,當即是劍客的彭將軍早逝,不禁百感交集。
他對浦安修說:無論是土地革命時期,還是抗美援朝戰爭後期,彭先生都有很大的功勞,不寫不寫,不寫,不對歷史負責,對彭先生也不負責。
當然,在談到這些漏洞時,**也指出,彭先生並不完美,他也有錯誤,比如他的作戰指揮,有時他不夠冷靜,有點蠻橫,為此他被批評了很多次,另外,彭先生的脾氣不好,他喜歡罵人,不利於團結。
從聶帥提到的彭先生的成就和問題來看,他對彭先生總是很熟悉,而且也很懷舊,包含著很多遺憾。
早在1975年,**身體不好,**請鄧英超去看望他,**和鄧英超聊了很多事情,最後談了***
**說這些話的時候,眼裡含著淚水,尤其是當他說***的肋骨斷了的時候,聶帥很傷心,鄭重其事地對鄧英超說,希望丞相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提出給彭先生平反的建議,他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向**提出這個建議。
由此可見,聶帥對彭先生的感情非常深厚,既有革命戰友的一生友誼,也有關鍵時刻在戰友肋骨上插刀的友誼!
要知道,在那種環境下,推翻這個案子是巨大的風險,沒有堅定的革命意志和深厚的革命友誼,是不可能提出這個要求的。
那麼,為***發聲是衝動的嗎?
當然不是,大家都知道,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因為一本1萬字的書,會議的風向發生了變化,開始了對他的全面批評。
在人人都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很多人都選擇了自保,除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老戰友和老下屬,如鄧 華、洪學之等人,大部分人都不為他說話,甚至在見面時都避而遠之,生怕被牽連。
不過,**對此並不在意,他不僅在走路時遇到***時就和黃可成一起去拜訪***,而且從不避忌懷疑,和他聊天,一起散步,然後一起回到自己的住處,絲毫不在意別人的異眼。
廬山會議結束後,他回到北京繼續開會,並被要求進行審查,但他不想這樣做,會議一直陷入僵局。
最後,在聶帥和葉帥的勸說下,彭總也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對誰都不好,經過這幾天的奮鬥,他的心裡也累了,他也希望會議早日結束,恢復正常的黨內生活。
於是,彭先生違背自己的意願進行了複習,並通過了考試。
其實在***心裡,他同意彭總的觀點,認為他寫的那封信也是符合現實的,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超出了這件事的範圍,為了維護黨內團結的大局,他不得不勸說彭總,這也是保護彭總的最好辦法。
(參考資料:《十元帥》、《*傳記》、《*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