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對當時的中國意義重大。
當時,中國正處於轉型的陣痛之中,無數有抱負的年輕人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女排的奪冠,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全新的精神面貌,女排的精神給了無數年輕人以鼓舞和力量。
當時,女排運動員是民族偶像,她們用汗水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像一縷希望的曙光,照亮了無數人不確定的未來。
陳招娣是當時的偶像之一。
她被稱為“斷臂將軍”,描述她艱苦訓練的文章被編入教科書。
同時,她也是一名軍銜運動員。
無論是運動員還是軍人,陳招娣都用自己的堅韌和努力,將這兩種身份演繹得淋漓盡致——奪冠、封將軍。
只是老天爺嫉才,她因病早逝,年僅58歲。
但她的離去卻觸動了郎平離開大山,一年後陳招娣將軍被安葬在家鄉。
2013年4月1日,陳兆娣離開!
女兒的微博內容從鼓勵媽媽振作起來,變成了希望媽媽在那個世界一切都好,沒有疾病,只有她心愛的排球。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陳兆娣一直飽受痛苦和疾病的折磨。
年幼時近乎自我毀滅的訓練和比賽,讓她背上了一輩子的傷,然後患上了直腸癌,從此開始了與疾病的常年鬥爭。
53歲那年,在與病魔長期搏鬥中,陳招娣終於敗下陣來。
乙個多月前,她還在為女排教練還沒定下來的事情發愁,在見到郎平的時候,她也勸說了郎平,希望她能回來,再次執教女排。
她的離去在排球界引起了轟動,人們被她的離世所感動。
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總局發表的公開宣告所寫。
陳招娣是中國女排的優秀代表,她創造了“五連冠”的輝煌戰績,傳承了女排“頑強拼搏”的精神。
對於中國排球界來說,她的去世是乙個巨大的損失。
作為曾經的隊友郎平,在得知陳兆娣離開後,他感慨地寫道,乙個多月前的見面竟然是告別,希望下輩子能成為隊友。
然後她就被感動了,出去執教中國女排。
陳兆娣去世一年後,家人決定將陳招娣的墓遷至浙江省杭州市的安仙公墓,號稱“英雄墓”。
在她的墳墓上方是一尊青銅雕像,她的右手交叉在腰上,左手纏著乙個排球。
陳招娣雖然已經離開家鄉多年,但她一直痴迷於這片自己出生和長大的土地,終於可以在這裡睡很久,然後她就會回到自己的根。
陳兆娣出生於杭州,在杭州長大,直到她加入青年隊,才隨隊離開。
她家裡一共有4個孩子,排行老二。
因為父親早逝,他靠母親獨自支撐家庭的重擔。
看著母親辛苦勞作長大的陳招娣,聽話懂事,自力更生。
當時的經歷造就了不怕吃苦的陳招娣。
她從小就喜歡運動,從那時起,她的運動天賦似乎就很明顯了。
小時候,陳招娣就像個小男孩,抽著陀螺,玩彈珠,比男孩子還厲害。
時不時的腰上掛著一塊桌球板,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又沒有正規的桌子,可以一起玩兩塊石板或者兩張凳子的遊戲。
得益於身體條件的優勢,陳兆娣小時候就參加了很多運動的訓練。
她進入了桌球校隊,並因其高大的身材而被選入跳高隊。
當時跳高隊的訓練條件很差,沒有墊子,只能用稻草代替。
在杭州市中學田徑大會上,陳兆娣獲得跳高專案第一名,比賽中展現出的出色彈跳力給當時的省隊教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她得到了市籃球隊的青睞,但最終還是去了杭州業餘體育學校排球隊。
陳招娣與排球的命運就此終結。
浙江女排組建之初,年僅15歲的陳招娣就出人意料地入選了。
她從業餘隊“轉為常客”。 在“成為常客”的第二年,陳兆娣入選並轉入北京體育學院青訓隊。
陳招娣告別故鄉北上,也告別了青春。
從此以後,她將不得不以更加成熟的態度迎接未來的訓練和挑戰。
萬萬沒想到,剛到北京的陳招娣,不是被訓練打敗,而是被“吃”難住了。
作為南方女孩,陳招娣剛到北京時就經歷了“不適應”,嚴重影響了她的日常訓練。
無論是訓練條件還是生活條件,當時的北京體育學院都不如浙江省隊。
就連食費標準都少了8毛錢,而且食物是麵食、大鍋菜,在杭州長大的陳招娣適應不了,吃了兩口饅頭就吃飽了,但很快他又餓了。
吃得不好導致她沒有足夠的力氣應付訓練,每次訓練都累得夠嗆,做乙個簡單的動作就氣喘吁吁,更不用說難度了。
在長跑訓練中,她經常是團隊中的墊底。
被選為種子選手的陳兆娣,在表現上有些出人意料。
當時的教練吳忠良發現“不對勁”,找陳兆娣談話。
每天的訓練表現都是這樣的,陳招娣知道這一點。
被要求發言,本以為教課難免,沒想到教練批評了一句,反而問了一連串的問題。
你吃得怎麼樣?
剩下的怎麼樣?
適應訓練計畫?
這一連串關切的問題,讓陳招娣淚流滿面。
原來,因為無法適應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陳招娣睡不好,吃不好,還患上了嚴重的貧血,導致她情緒低落,訓練狀態不佳。
得知原因後,教練先是向陳兆娣道歉,並直言自己不在乎,不停地安慰她,試圖讓她放下背負已久的心理包袱。
真正的關心不僅僅是言語,而是行動。
當天,教練讓食堂給陳招娣加食,增加她的營養。
並為她重新制定了訓練計畫,調整了訓練量。
此外,細心的教練還向其他隊員講述了陳兆娣的情況,並呼籲他們幫助和關心她。
沐浴在關懷和愛護中的陳招娣,在身體完全恢復之前,就開始了正常的訓練。
從那以後,她從未放鬆過訓練,甚至拼命。
當時,即使是國家隊,訓練條件也是有限的。
防護、營養不談,護膝比現在薄了幾層,受傷都是按摩緩解,更何況是特殊的營養補充劑。
有時候練到很晚,沒吃東西,食堂師傅會送一盤炒雞蛋來應付,口渴的時候,運動飲料就沒有現在那麼多了,當時我就喝了自來水。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女排運動員寫下了後來成為經典的故事
陳招娣的“三進三出”故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天,天已經黑了,體育館燈火通明,剛練完的姑娘們渾身衣衫襤褸,緊緊抱著自己的身體。
他們彎下腰收拾散落在地上的排球,準備離開。
誰想多練習一點? 袁偉民教練對著這群疲憊不堪的女生大聲問道。
訓練了一天的姑娘們已經筋疲力盡了,一時間沒有人回應。
“那我再練習一會兒! 見沒人應答,陳招娣應了一聲。
獎金包括接住 15 個好球。
也就是說,你必須先碰到場地邊的鐵絲網,然後跑到3公尺線翻身救球,然後跑回去碰鐵絲網,以此類推15次。
如果是平時的話,這種訓練不會有問題,但那個時候,球員們已經經歷了一整天的高強度訓練。
在這樣的狀態下完成這15個球是非常困難的。
教練沒有表現出任何憐憫。 把球扔到全場,陳招娣跑遍了全場。
九個球似乎是當時的極限。
接到第9個球的時候,陳招娣的腿已經很軟了,她能看到有影子的球。
教練繼續發球,但疲憊無比的陳招娣沒有救球,她接到的球數從9個變到了8個,教練甚至把她的好球數都扣了。
有些被動、懈怠的陳招娣當時有自己的打算,她本以為會主動練習,本來應該表現得很好,但現在她太累了,堅持不下去了,就應該讓自己下來。
心裡有了這個退卻,陳招娣就想喘口氣,不要這麼拼命的救球。
誰能想到,原本的9個好球竟然被教練扣掉了。
陳招娣也怒了,脫口而出心中原本的想法,“反正是我主動修煉的,不修煉就做不到。 ”
說完,他拿起衣服走了出去。
“你今天離開,明天我會第乙個練習你。 這時,教練的聲音從他身後傳來。
陳招娣走到體育館門口時腳步停住了,骨子裡的倔強似乎被喚醒了。
我又回去練習了,心想這15個球一定要贏,不然就太了。
我只是在心裡說我能做到,但我的身體說不行。
實在是太累了,陳招娣練了又練,轉身就要走了。
來來回回三遍,陳招娣出去了,反正也死不了。
憑藉超強的毅力,她咬緊牙關,拿下了這15個球。
這個故事被記錄在盧光寫的一篇報告文學中“中國女孩”。正如章節標題“艱苦訓練”所表達的那樣,訓練總是艱苦的,但頑強的陳兆娣從不屈服。
後來,《苦練》也被編入初中語文課本,她的堅韌和努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
只要還是運動員,只要還能站在球場上,陳兆娣就可以冒著生命危險。
1978年,陳兆娣從國家隊回到八一隊參加比賽,在比賽中,由於一次意外,她左臂橈骨嚴重受傷。
次年6月,日本日立隊訪問中國,想在太原與中國女排進行一場對決。
這支隊伍代表了當時日本隊的最高水平,中國隊自然不能示弱,必須拿出最強的陣容來面對,傷病還沒有完全恢復的陳兆娣也在其中。
那場比賽讓陳招娣的傷勢更嚴重。
比賽陷入僵局,陳招娣擋網時,她的手臂被擊中,正好在她舊傷的位置,導致她的左臂橈骨再次斷裂。
這樣的傷病,他無法繼續比賽,所以陳兆娣只好下場。
根據醫生的建議,她應該停止運動,直到傷勢好轉,否則她不應該碰排球。
然而,兩個月後,陳兆娣再次出現在全運會上。
她左臂纏著繃帶,用乙隻胳膊打球,從此贏得了“獨臂將軍”的美譽。
她不僅是“獨臂將軍”,還是“絕望的三郎”。
這是1981年世界盃中日女排的最後一場比賽,第三局陳招娣和孫金芳搶傳球時扭傷了腰部,但儘管如此,她還是帶著傷結束了比賽。
甚至在第四局一路落後的情況下主動出手。
最終,中國女排贏得比賽,奪得首個世界冠軍。
當她準備上台領獎時,陳兆娣背痛無法站立,最後讓隊友們背著她站在領獎台上。
令人感動的是,陳招娣的屍體火化後,家人在骨灰盒裡發現了幾根鋼釘,這些鋼釘都是陳招娣在治療背部傷勢的手術中留在體內的鋼釘。
從那以後,腰痛就一直折磨著陳兆娣,嚴重的時候,醫生給她下了最後通牒,如果她還堅持玩下去,她就有癱瘓的危險。
在隨女排奪得兩座冠軍獎盃後,陳兆娣退役。
她離開了球場,但她與排球的聯絡從未解開。
1986年,她接任中國女排教練,三年後,她接受了直腸癌手術,結束了自己的教練生涯。
從那以後,她的工作很少涉及女子排球,但她與排球的友誼卻越來越深,直到她去世。
2006年,這位前“獨臂將軍”成為了真正的將軍。
那一年,**軍委正式批准了陳招娣少將的軍銜,她是第一位擁有軍銜的運動員。
作為一名運動員,她畢生的追求是贏得冠軍,她做到了。
加入隊伍,夢想成為一名將軍,她也實現了。
或許覺得英年早逝會讓人覺得老天爺不公平,但短暫的一生,陳兆娣卻讓它變得足夠精彩。
在陳招娣的一生中,排球必然會成為乙個註腳。
因為她的天賦,她兜兜轉轉,最終被選入排球隊。
也許,用她兒時玩伴的話來說,以她的天賦和吃苦的能力,她可以不練排球就練其他運動。
這也許就是天堂的命運吧!
那個時候,陳兆娣或許沒有想到,自己永遠無法放過這場戰鬥。
陳招娣等女排運動員用自己的努力贏得了榮譽,激勵了一代人努力奮鬥。
它們是那個時代的定義標籤。
即使時間流逝,後人未必知道她們的名字和事蹟,但說起中國女排和女排的精神,人們一定知道,背後有一群奮鬥過的年輕女孩。